不支持Flash

资料视频 更多>>

不支持flash

学术贡献 更多>>

  • 应用力学
  • 揭示了可压缩边界层一些温度变化情况...
  • 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
  • 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
  • 工程控制论
  • 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钱学森本人就是这类研究工作的先驱者。
  • 物理力学
  • 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
  • 系统工程
  • 将中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实践提炼成航天系统工程理论,在80年代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
  • 系统科学
  • 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

钱学森简介 更多>>

·1911年12月11日生,浙江杭州人
·1929-1934年在交通大学学习
·1935-1939年在麻省理工、加州理工学习
·1955年回国
·1955-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
·1965-1970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1970-1982年任中国科协副主席
·1986-1991年任科协第三届全委会主席
·1994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献花

 
已有 位网友
向钱学森献花

哀悼 更多>>

登录: 密码:

钱学森语录 更多>>

爱国: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一块美元也不存。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
风骨:
·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
治学:
·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有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
·我认为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而是人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的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艰辛回国路

回国前遭美软禁5年
回国前遭美软禁5年

文中写到“钱学森等留学人员经历了5年的软禁和特务跟踪的不自由生活到深圳后,他们相互恭喜,如履新生。对于归国的留学生们,国内公共场所的整洁和招待人员的效率都使他们感到兴奋,感到祖国进步的神速。到广州后,他们急着上书店买《宪法》、‘五年计划’等阅读。”

周恩来巧妙利用外交手段
周恩来巧妙利用外交手段

1954年4月,日内瓦讨论召开。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联想到中国有一批留学生和科学家被扣留在美国的事情,于是指示说,美国人既然请英国外交官与我们疏通关系,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开辟新的接触渠道。谈判中首先要联系中国留美科学家钱学森等被扣留的问题。

美国海军次长:枪毙钱学森也不放他回国
美国海军次长:枪毙钱学森也不放他回国

钱学森因为被怀疑为共产党,同时拒绝揭发朋友,被美国军事部门突然吊销了参加机密研究的证书。美国海军部次长金贝尔说:"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

比利时华侨掩护钱学森回国
比利时华侨掩护钱学森回国

他写信给当时在比利时的四妹蒋华,请她设法让自己回归祖国。蒋华冒着生命危险,写信给在大陆的陈叔通,讲了钱学森的意愿与处境。陈叔通将此信转告周恩来总理,周总理表示热烈欢迎,并设法协助蒋华掩护钱学森一家离开美国,来到中立国瑞士,再从瑞士回到中国。

钱学森主要学术贡献 更多>>

钱学森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钱学森共发表专著7部,论文300余篇。

应用力学

  钱学森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学森方法。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

工程控制论

  工程控制论在其形成过程中,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钱学森本人就是这类研究工作的先驱者。

系统工程

  钱学森不仅将中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实践提炼成航天系统工程理论,并且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

思维科学

  钱学森提出创建思维科学这一科学技术部门,把30年代中国哲学界曾议论过,有所争论,但在当时条件下没法讲清楚的主张,科学地概括成为思维科学。

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

  从40年代起,钱学森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在 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在1953年研究了行星际飞行理论的可能性。

物理力学

  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

系统科学

  钱学森对系统科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

人体科学

  钱学森是中国人体科学的倡导者。钱学森提出用“人体功能态”理论来描述人体这一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行为。

钱学森年表

年代
简介
1911年12月11日
在浙江杭州出生
1929年至1934年
在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毕业后报考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录取后在杭州笕桥飞机场实习。
1935年至1939年
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
1939年至1943年
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研究员。
1943年至1945年
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教授(其间:1940年至1945年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员)。
1945年至1946年
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
1946年至1949年
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气动力学教授。
1949年至1955年
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1955年
回国。
1955年至1964年
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
1965年至1970年
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1970年至1982年
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还历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会长,中科院主席团执行主任、数学物理学部委员。
1986年至1991年5月
任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委会主席。1991年5月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科协名誉主席。
1992年4月
被聘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
1994年6月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两弹一星元勋

199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更多>>

钱学森1935年至193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他也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邓稼先 更多>>

1964年10月16日,神奇的蘑菇云在我国西北沙漠升起;1年8个月后,中国再一次以令世人震惊的速度,敲开了氢弹奥秘之门——氢弹理论冷试验一举成功。从此,邓稼先这个响亮的名字永载于中国史册。
  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他28年的秘密经历才得以披露,“两弹元勋”的美名也才得以传扬。

王淦昌 更多>>

王淦昌是我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1941年,他提出了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并为实验所证实。1953 年到1956年,他领导建立云南落雪山宇宙线实验站,使我国宇宙线研究进入当时国际先进行列。1959年他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把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程开甲 更多>>

核武器技术专家。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工作,1948年获博士学位后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 1950年回国,历任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国防科工委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基地副司令员、科技委常任委员、顾问。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更多>>

经过长期的努力,于敏对原子核理论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思路。他把原子核理论分为三个层次,即实验现象和规律、唯象理论和理论基础。在平均场独立粒子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

陈能宽 更多>>

在长达20余年的漫长岁月里,他作为核装置全面质量的技术负责人之一,参与了我国多次核试验中大部分核装置实验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为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1986年,他获得国家对原子弹突破和武器化、氢弹突破及武器化的最高奖赏。此外,1982年,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陈芳允 更多>>

早期在国内领先研究毫微秒脉冲技术,领导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机载单脉冲雷达,为我国无线电电子学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他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跟踪测量系统的技术负责人,全面参加了系统设计和建设工作。他提出和设计了发射我国通信卫星的微波统一测控系统的新方案,并负责这一系统的研制和星—地技术协调工作,为建设我国卫星测控网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运载火箭奠基人:王希季 更多>>

王希季是中国空间事业开创人之一,著名卫星总设计师、空间返回技术学科的带头人。
  王希季作了为院总工程师负责提出了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型号--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负责完成了方案阶段的研制工作,于1970年4月首次发射就获成功,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轨道,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空间国家。

任新民 更多>>

新中国第一代航天专家,集中国新一代液体运载火箭、中国第一代通信卫星、中国第一代气象卫星工程的总设计师于一身。
  任新民一生呕心沥血的长征三号火箭,也为他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长征三号火箭的另一技术关键——纵向耦合振动问题的解决,使我国在大型运载火箭结构与液路系统动态特性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屠守锷 更多>>

从50年代后期起,作为开创人之一,投身于我国导弹与航天事业。作为总体设计部主任和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领导和参加我国地空导弹初期的仿制与研制。他先后担任中国自行研制的液体弹道式地地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的副总设计师,洲际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带领科技人员突破了一系列技术关键,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

姚桐斌 更多>>

作为我国第一代航天材料工艺专家和技术领路人,对现代冶金学有关金属和合金粘性、流动性的研究卓有成绩。1962年组织制定了国防部五院材料工艺的研究方向,并按“材料要先行”的要求,安排组织材料工艺的预先研究。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却无法躲避政治的旋涡,1968年6月8日惨遭毒打致死。

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更多>>

美国有位名叫罗伯特·奥本海默的著名核物理学家,他因主持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而被誉为“美国原子弹之父”。殊不知,中国也有一位“原子弹之父”,那就是钱三强。
  1955年,中共中央作出研制原子弹的战略决定后,钱三强担任了原子能研究所所长、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全身心投入到原子能事业的领导和统筹工作中。

周光召 更多>>

理论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协主席。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理论设计中做出重大贡献。
  严格证明了CP破坏的一个重要定理,并于1960年简明地推导出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PCAC),成为国际公认的PCAC的奠基者之一。

朱光亚 更多>>

朱光亚1946年赴美国密执安大学从事实验核物理研究工作,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后于1950年春回国参加工作。他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负责并领导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吴自良 更多>>

60年代,在困难的条件下,冶金所承担气体扩散法分离铀同位素用的“甲分离膜的制造技术”任务,与原子能所、复旦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联合攻关,组成第十研究室,他兼任该室主任,主持这项工作。在他的领导下,经过艰苦探索和反复试验,于1964年试制成功并投入使用。1984年获国家发明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99年获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中国现代光学之父:王大珩 更多>>

王大珩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赴英国攻读应用光学。当时的中国,仅有一个只能制造简单望远镜和低倍显微镜的破旧工厂。1948年,王大珩从英国回到尚未解放的上海。
  由于王大珩在我国光学科研中作出的突出贡献,1980年,他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他研制的“现代国防试验中的动态光学观测及测量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郭永怀 更多>>

郭永怀是唯一一位为中国核弹,氢弹和卫星实验工作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在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力学、高压物态方程、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等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是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中国探月工程带头人:孙家栋 更多>>

1967年以前,孙家栋先后领导和参加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地地弹道导弹与液体中程地地弹道导弹的研制试验工作。1967年后,开始从事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试验工作。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中,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主持完成卫星总体和各分系统技术方案的修改工作。为中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杨嘉墀 更多>>

杨嘉墀长期致力于我国科学技术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参与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的制订,是中国科学院早期开展航天技术研究的专家之一。领导和参加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姿态测量系统的研制。在我国返回式卫星姿态控制系统方案论证和技术设计中,提出一系列先进可行的设计思想。指导研制为原子弹爆炸试验所需的检测技术及设备等重大科研项目。

赵九章 更多>>

赵九章在气象学、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并为科学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赵九章是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积极促进空间科学发展。从50年代后期开始,赵九章以极大热情投入我国空间事业的创建工作。1958年,赵九章是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的主要技术负责人,负责卫星研制的各项准备工作。

钱骥 更多>>

我国空间技术的开拓者之一。领导卫星总体、结构、天线、环境模拟理论研究。负责与组织小型热真空环境模拟试验设备、中小型离心机、振动台设备的研制。负责领导探空火箭头部空间物理探测仪器、跟踪定位和数据处理设备的研制,获得丰富的试验资料。参与制定星际航行发展规划,提出多项有关开展人造卫星研制的新技术预研课题。

黄纬禄 更多>>

黄纬禄院士长期从事导弹武器系统研制工作,他成功地领导我国第一发固体潜地战略导弹的研制。他提出“一弹两用”设想,将潜地导弹搬上岸,研制成功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武器系统,这两个型号的研制成功,为我国固体战略导弹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探索出我国固体 火箭的研制规律,填补了我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空白。

往期回顾·专题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