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太原11月6日电 题:钱学森“拒官”是一面镜子
新华社记者王炤坤
万民洒泪送赤子,学海呜咽别巨匠。98岁的钱学森老人平静地走了。一生中钱学森曾经多次顽强、执著地“拒官”,引人折服而深思。
据跟随钱学森多年的秘书涂元季透露,1984年,中国科协一致推荐钱学森为下一届主席候选人,但钱学森本人坚决不同意。他甚至在会上发了火,和别人争得面红耳赤,决不退让,直至惊动中央,中央领导同志出面做思想工作,他才勉强同意做了一届科协主席。
钱学森说,自己只是一名科技人员,那些官的待遇,他一样也不想要。他曾主动而坚决辞去的职务和头衔有:全国政协副主席,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各种学术顾问、名誉会长等等。
钱学森为何执著“拒官”?他说:“我想集中余生有限的精力,从事学术研究,这是我的所长。我不是块‘当官’的料。”涂元季解释说:“钱老本人心境平静,把一些世俗之人追求的金钱、荣誉、地位看得比一池清水还淡。”
钱学森之所以放弃“做官”,是为了分秒必争、宁静治学,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探求科学真理的无限努力之中。在钱学森看来,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他的最高利益就是祖国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强国富民、民族尊严的利益面前,他再没有自己的一己之利。
为什么当今一些科技人员、学者、教授面对金钱、荣誉、地位躁动不安?为什么一些稍有成就的学者不惜荒废自己辛辛苦苦耕耘多年的专业,削尖脑袋去谋求一官半职?
一部分学者跑官争官,主观上是缺少钱学森那种淡泊名利、甘于寂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品格,从事科研和学术的动机不那么纯粹,遵循的是“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利”的学术——利益逻辑链条。
我们的科技界、学术界只有努力培养真正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品格,中国才可能英才、大师辈出,才能成为真正的科技大国、创新大国。而背离科研本位、沉迷于“官本位”,势必荒废专业、造成科技人才的巨大浪费。
实现科教兴国,我们的科技管理体制应时不我待深化改革,早日形成“科学家办科学、教育家办教育”、“学术归学术、行政归行政,各类人才各得其所”的体制机制;营造出健康而充满活力的科研学术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