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体报道,“中国首善”陈光标组织127名企业家和个人募捐到4316万元现金,这笔钱装入8万个红包, 将被送到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区特困户手中。他们将百元大钞以10万元扎成一捆、垒成13行,犹如“钱山 ”,高调亮相。陈光标直言:“我不怕被指‘作秀’,我就是要把这个‘秀’作大,希望更多的人跟我学‘作秀’,带动更多 的爱心人士加入其中,回报社会。”“请大家给我一点掌声,慈善需要掌声。”
要多少掌声就给多少掌声
□杨金溪
陈光标的呼吁,得到了网友的积极回应。许多网友说,陈光标要多少掌声就给多少掌声!笔者认为,网友的掌声很有 深意。
首先,网友的掌声里,希冀中国的慈善事业,要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慈善事业仅靠少数企业家和个人是不够的, 也形不成气候。特别是对于需要帮助的人来说,往往是杯水车薪。而一些慈善家从“独善其身”中走出来,成为慈善事业的活 动家,成为慈善事业的牵头人,就会影响和带动一大批乐于投身于慈善事业的企业家和个人。陈光标首次大规模发动中国企业 家、个人捐款,在春节前夕就一次性地募集到善款4316万元,显示了慈善事业需要活动家、牵头人去组织和推动。
其次,网友在掌声里充分肯定了民间慈善事业所采用的直接发放现金的好形式。陈光标首次大规模发动中国企业家、 个人捐款,直接向特困户发送善款,最大的好处是避免了中间环节,使善款的流向更加透明,使善款更快、更及时地送达特困 户。特困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如何消费,可以解决特困户的燃眉之急。
第三,陈光标说,“我不怕被指‘作秀’,我就是要把这个‘秀’作大,希望更多的人跟我学‘作秀’。”网友的掌 声,就是对陈光标所谓“作秀”的肯定,并希望更多的企业家和个人,学习陈光标的慈善“作秀”,因为这种慈善“作秀”有 益无害,越多越好。如果我们的媒体,积极跟进慈善家的这种“作秀”,并大力炒作这种“作秀”,对于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慈 善事业、热爱慈善事业、投身慈善事业的良好氛围,一定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钱山秀”反照公益慈善制度“硬伤”
□杨海东
“作秀”不是一顶什么好帽子,陈光标的直言颇有几分无奈甚至负气之意。尤其当我们将视野放置到眼下慈善捐款生 态中,看到诸如“汶川捐款去向质疑”、“余秋雨捐款门”等剪不断理还乱的捐款事件,及摊派催生的“烟草希望小学”,恐 怕也就不难感知,正是我们公益慈善制度的诸多“硬伤”,逼着陈光标们走上了慈善捐款的“歧途”。
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纵观我们的公益慈善事业,传统的“手工式”管理思维及方式,已难以驾驭现代化的慈善进 程。这一点,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社会涌现的慈善热情的“井喷”现象中,反映得尤为突出:一无统一的慈善组织及机 构;二无统一的管理模式及运作标准;三无相关法律的跟进。使得最受关注的捐资问题,不是在去向上“雾里看花”,就是在 到位上“水中捞月”,遂而引发了人们对公益慈善制度公信力的质疑。
这无疑触痛了捐资者的神经。公益慈善制度的这些“硬伤”,使得捐资者们被迫走上“歧途”,已然释放出我们公益 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危险信号。当捐赠者们自定义出他们的慈善募捐程序及标准时,谁能保证其慈善行为不被功利裹挟,而偏 离公益性呢?
从这个角度来看,诸如“钱山秀”这样的高调慈善,是在为我们的公益慈善事业敲警钟。如何让我们的公益慈善事业 沐浴在春天里,并且不断向前推进,已是公益慈善事业制度、管理体系、公信力、法律所面临的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