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政府要努力提高公信力的问题,部分代表委员认为,“被增长”、“被就业”、“被自愿”、“被代表”……百姓口中调侃的“被”话语日渐流行,说明亟待从制度设计上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
“被字句”流行政府公信力受损
部分代表委员认为,“被字句”的流行,背后传播的是信任危机,如果不加警惕,将对政府公信力造成损害。
“每一个‘被’故事的发生,无不与利益紧密挂钩。”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明华举例说,“被就业”的背后,高校可以用高就业率,捞到“荣誉利益”、经济利益。而江苏发生的“被小康”事件,则是当地领导干部为获得晋升的机会,就是他们的政治利益。
刘明华委员说,随着一个又一个“被”故事的发生,加上网络传播的放大效果,政府公信力受到公众质疑。“被”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是政府信息与群众感受不一样的现实反映。
制度入手加强对政府的监督约束
部分代表委员认为,在法制社会、公民社会环境下,公众的公民意识提升,对政府公信力的要求也有了新期待。增强政府公信力,必须从制度设计着手,加强对政府的监督和约束,减少群众“被”感觉。
全国人大代表罗中立认为,“被某某”的,都是权力行使不当的受害者。“政府应正视‘被’事件背后,群众是否有合理诉求未得到及时处理,应该建立相应的倒查机制,对“被事件”的制造者进行追责,对说假话、报虚假数据、隐匿事实真相的官员实行责任追究制。”刘明华委员说。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