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饭时间到了,6岁的留守儿童罗文纲坐在教室前的走廊上,掀开了饭盒盖,拿起铁勺埋头吃了起来。在旱灾缺水的环境中成长,他的午饭简单得让你吃惊,拌了一点猪油的黄豆芽,一份发红的糙米饭。
在饭盒中的豆芽菜里,零星掺杂了几块掰碎的方便面,罗文纲的姐姐罗丽花告诉记者,因为担心弟弟嫌菜差不肯吃,她每天掰一点方便面放在黄豆芽里,给弟弟“加餐”。
“前几天有物资援助送到学校,送的是几百箱方便面,学校给每人都发了一包,我没舍得吃,弟弟小要长身体,留给他吃吧。”14岁的罗丽花看着在一旁狼吞虎咽吃着午饭的弟弟,腼腆地笑着说。
广西河池市巴马县、东兰县旱情非常的严重,这两个县乡镇人口的四分之一都外出打工了,父母在外打工,乡里留守儿童的生活怎么样?留守的孩子很多,在大旱之年,这些孩子生活的情况如何?
“饭盒里看不到蔬菜和肉类”
广西巴马县东山乡中心小学、初级中学紧挨在一起,学校地处偏远山区的深处,历来吃水都不宽裕,一直靠岩缝抽出来的水和收集的雨水生活。现在深山里的山塘、水柜已经没有水了,山里学校的供水完全由乡政府和对口支援团队、热心人士来提供。
在大家的努力下,目前学校吃水用水的问题暂时不用担心,但是严重的旱情让孩子们的饭盒里早已经不见了绿色。在学校食堂的蒸汽炉里,装满了孩子们等待蒸煮的饭盒,随机打开一个饭盒,里边装的要么是大米,要么就是黄豆、萝卜干,完全看不到蔬菜和肉类。
校长蒙剑告诉记者:“现在住校学生每餐的基本口粮还能保证,但基本没有什么菜和肉。”据他介绍,因为旱情严重,整个巴马县蔬菜、肉类的供应十分紧缺,价格涨了很多。
“去年年底开始,由于受干旱影响,庄稼的收成不好,学生家里收入很少。今年连着几个月没下雨,地里完全种不了庄稼,本就属于贫困地区的东山乡里,很多家庭坐吃山空,变得一贫如洗。菜肉价格涨了后,大部分家庭都没钱给孩子买肉买菜。”校长满脸担忧地告诉记者,按照国家标准,东山乡小学寄宿生困难补助每学期每人250元,初中寄宿生困难补助每个月每人75元,按照每月50元的伙食费,一顿2.5元的标准,学校之前还能每周都有荤菜。然而,近期蔬菜肉类价格大幅上涨,按照该标准学校基本买不起菜。现在,学生每天能吃到的就是米饭、萝卜干、黄豆之类价格相对便宜的食品。
“伙食质量不好,长期下去学生肯定会营养不良。”据该校长介绍,东山乡2009年全乡人均纯年收入才2500元不到,指望贫困的家庭能为孩子买吃的基本不可能,而学校能使用的经费又非常少,“学校没钱,实在没办法让学生们吃好点。”
“黄豆发芽后就有蔬菜吃了”
记者在学校宿舍里看到,几乎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木头箱子,箱子里装着他们的全部“家当”。念一年级的8岁学生兰青铧当着记者的面打开了箱子,箱子里装着几只塑料袋和瓶瓶罐罐,一只红色塑胶袋里装着白色的大米,另外一个塑料袋里边装的全是黄豆,一只玻璃瓶里装着凝结的动物油,箱底是几件破旧的衣服。
“这是从家里带的米,这是黄豆,瓶子里的是猪板油,”腼腆的兰青铧指着木箱里的物品向记者介绍,“瓶子里的猪油是从家里带的,用猪肥肉猪内脏熬出来的。拌在菜里吃,每次一筷子。学校给我们煮面条时,我就挖两筷子油放面里,这样好吃一点。”
其他孩子打开木箱后了,里边的东西几乎一模一样,都是大米、黄豆。兰青铧告诉记者,因为没有菜吃,大家都在泡黄豆芽,他也泡了一脸盆。正说着,他弯下腰从床底拖出一只脸盆,卸开盖在盆上的塑料布,眼前赫然出现一堆已经发芽的黄豆。
“因为很久没菜吃了,大家都很想吃菜,有个老师教会我们怎么发豆芽吃,”兰青铧说,黄豆发芽后就有蔬菜吃了,“我们一个宿舍10个人都在泡豆芽,有些人豆芽出来得早,我们就先分着吃,等自己的豆芽发好了,再分给别人吃。”
一把大米,一捧黄豆,孩子们日常的口粮简单的让人心酸,小小的黄豆生出的是芽,更是一个简单的希望,有水了就有菜吃。
“水很宝贵,不拿来洗衣服”
东兰县三石镇巴造小学一共178名学生,其中106个孩子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寄宿在学校,只有周末才回一次家。
每天,镇政府的送水车会给孩子们送一次水,干旱的日子太久了,每次送水车一到,孩子们都特高兴,大家先是忙着把自己的水桶、水壶接满,接着又齐心合力的搬着学校公共用水的大水桶到送水车旁接水。
“自己桶里的水拿来淘米和洗脸,水很宝贵,不拿来洗衣服。”一名三年级的学生告诉记者,由于缺水,他已经好几周没洗澡了,“头上痒不舒服,我让同学拿剪刀帮我把头发剪光了,这样洗脸时浇点水冲头很舒服。”
汪东官的父母在广东打工,家里只有他和奶奶一起生活,虽然才10岁,但他心里很清楚旱情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家里大多数的玉米庄稼都长不成了,猪也养不了,奶奶在家喝水困难,我每周回家都把大可乐瓶子灌满水,然后抱回家带给奶奶。”他告诉记者,从家里到学校,每次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到,但为了让奶奶有水喝。
“一天不背水,家里就没水喝”
东兰县泗孟乡弄平村的青壮年大多去了外地打工,在这样的大旱之年,村里的老人和小孩都成了背水的劳动力,每天都要去离村10里远的地方背水,往返数次才能保证家里有水饮用。
五年级学生韦伯凯是背水队伍中的一个缩影,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遇到了正背着竹篓,走在回家路上的他。
“家里人多,种地养不活一家人,爸妈都去广东打工了。”韦伯凯告诉记者,自己跟快70岁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家里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年迈的老人和年幼弟妹背不动水,走不了这么远的山路,背水养家的责任落在了他的肩膀上。
走了半小时后,韦伯凯靠着山石停下来,缓缓的蹲下身,把背后的竹篓靠在山路上,累得不断喘气。“一箱水25公斤,我平时放学背一次水,星期六星期天两三次。”他急急地喝了口水,呛的咳嗽起来。
韦伯凯告诉记者,干旱以来,他每天要负责一家五口人喝水的问题,家里喝的水,全部都是依靠他一个人来运,如果他一天不背水回家,家里一天就没水喝。
“我今年13岁了,弟弟妹妹才五六岁,有时候弟弟妹妹看我背水累,就会抱着大的饮料瓶子,跟我去打水,然后再一路抱着瓶子走回家。”韦伯凯说,自己一开始背水,去要走一个多小时,回来要走两个多小时,刚开始非常不习惯,背着25公斤重的水桶,路上走的累了要休息十多次。现在,他背水久了,已经习惯了,路上休息五六次就够了。
拿着装着水桶总重接近30公斤的背篓,记者尝试着背起来,都感觉很吃力。而这个只有13岁的小学五年级学生,每天要背上它走10里路。
“你会觉得自己生活很辛苦吗?”记者问道。
“觉得有点苦,但是没办法,我要照顾爷爷奶奶和弟弟妹妹。爸爸不在家,我就是家里的男人!”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眼前这个13岁的少年体现出与他的年龄不相称的成熟。
就这样,一路上休息了五六次,快天黑时,韦伯凯到了家。家里的水缸里已经没水了,70岁的奶奶正等着淘米煮饭。韦伯凯放下了背篓,将水桶里的水倒进水缸里,水流冲起了缸底沉淀的泥沙,显得很浑浊。韦伯凯笑着说,两三分钟后就变清了。
休息了几分钟后,韦伯凯拎着柴刀去家门口劈柴,准备给奶奶煮饭用,他的奶奶扶着门站着,不住地对记者说:“多亏有个孝顺孙子,不然我们日子不知道怎么过啊。”陆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