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现在是我们在从赫章飞往六盘水的路上,我们现在可以明显的机上摇晃的程度明显的增加,上下的颠簸和左右的颠簸非常地剧烈,但是现在客观的条件非常恶劣,但我注意到机上的工作人员非常的兴奋,因为现在我们的下边就是一段条件非常好的云层,同时现在这个位置,也是属于黔西北地区,也是旱情情况比较严重的地区,所以说现在非常适合的云层,有可能意味着下午就有降雨的产生。
坐在机舱中,记者明显的感觉到了机身的晃动非常的剧烈,同行的几个工作人员开始出现恶心、呕吐的情况,由于连日来不间断的飞行,使得黄浩隽的反应也很明显,在机上她几乎已经无法与记者交流,在经过2个半小时的飞行作业后,飞机再次降落到了机场,黄浩隽向记者讲述了在机上的感受。
贵州省人工影响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 黄浩隽:下来其实不想说话有的时候,刚才您采访我的时候,我说不能时候,因为当时我觉得我晕机了,是这样。就是刚才您可能午后的时候,跟了我们这趟上去以后,您知道这个午后的飞行非常颠簸,但是颠簸的时候也是我们作业的时候。
疲倦、饥饿、耳鸣几乎成为每个走下飞机的成员的普遍感受,但是黄浩隽最在意的还是下午作业的成果恐怕不会很理想。
贵州省人工影响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 黄浩隽:比如说这个云层发展的不是很好,那也就说,总体来说很有可能有一定的催化效果,但是我们也不能对催化效果预期过高。
4月1日,也就是连续两次空中增雨作业的第二天,记者赶到了位于贵州省气象局内的贵州省人工影响天气小组办公室,文继芳向记者说明了前一天的作业效果。
贵州省人工影响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文继芳:截止到今天11点的雨量,大概全省是485个区域站都降了中小雨。
不过具体到两次飞行作业的具体情况,文继芳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记者:上午那场肯定会取得一定的效果,下午那个效果不是太理想。
贵州省人工影响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文继芳:下午那个主要是观察为主。
文继芳指出,相比较而言,由于云层的分布不同,上午位于贵州北部的作业效果,要明显的好于下午位于西部的效果,总体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这从四月一号的降雨分布图中,就可以清晰的看出来,文继芳同时指出由于气候变化的特殊性,现在世界范围内都很难科学准确的的测算出每次增雨的效果。
贵州省人工影响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文继芳:天气过程是不可逆的,然后我们人工影响和自然的过程是分不开的,你说后面的结果有,但是前面那个你说要多少。
记者:预测也有,但是中间的过程,我们占到多大的功劳,这个很难算清。
虽然具体的数字很难说清楚,有着多年空中影响天气经验的文继芳坚信,实施影响的结果一定会比自然降雨的结果要好很多,而且影响范围也会很大。
贵州省人工影响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文继芳:这个弯路我们说的S型的路线,S型的路线,就是为了增大它的播撒面积。这个面积,这个红框里面的,一般画成我们影响的区域。
文继芳以3月31日上午第一次的飞行路线为例,影响的范围是以飞行路线为轴心向外扩散,那么,当天两架飞机总共四次的作业范围又会是多大呢?
贵州省人工影响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文继芳:因为每一次有重叠,你要说全部加起来的话,肯定要超过我们省的面积。
据了解,现在实施人工降雨的手段主要包括高炮、火箭发射和飞机播撒3种方式,今年贵州省为了应对大旱,天上、地上同时作业,已经在人影办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贵州省人工影响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文继芳:在咱们贵州应该是地面高炮一共有459门,今年就有459门投入作业,火箭有近一百门。就是今年以来,特别是启动应急以来,那我们整个地面高炮作业情况有780,这样子。
记者:就现在保守估计,现在这个状况三千万以上没什么问题。
文主任:没什么问题。
记者:其实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文主任:是。
其实除了贵州省以外,受旱灾影响的各省都在不遗余力的加大人工增雨作业,从2月27日至3月30日,云南、贵州、四川、广西、重庆五省(区、市)气象部门组织实施了36架次飞机人工增雨作业,飞行时间89小时,实施地面人工增雨作业1827次,发射增雨炮弹17316发,发射增雨火箭5035枚。政府气象部门已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排西南旱灾地区人工增雨抗旱经费2250万元和台站抗灾经费500万元。
技术人员告诉我们,和高炮火箭相比,飞机实施人工增雨的效果更好一些,一是他们可以近距离观察云层,有的放矢,另外飞机携带的碘化银数量是炮弹和火箭弹的几十倍。但确保一次成功的飞行并不容易,那么,除了空中的工作人员不怕危险,抓紧时机,地面上也要做好哪些配合工作呢?继我们记者3月31日跟随的这次人工增雨飞行之后,4月6日上午,贵州省又实施了2个架次飞机增雨作业,并在遵义、黔东南、铜仁等地组织高炮和火箭,实施人工增雨作业。作业之后,贵州省大部分县市出现降雨,有13个乡镇降雨量在10毫米以上。人工增雨对缓解旱情作用巨大,但天地之间的合作又是如何展开的呢?
复杂的系统工程,相关的成本计算
贵州省人工影响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文继芳:民航。部队,就是还有财政、民政是吧,很多,一共有18个,
文继芳告诉记者,每一次看似简单的空中增雨作业实际上需要18个职能部门的鼎力合作才能够实现。而其中与成都军区空军的配合是保证顺利飞行的重中之重,4月1日5点30分左右,记者赶到了贵阳市郊区的一个空军航空兵某场站,了解空域管制的情况。
空军航空兵某场站管制中心主任 何宇:这是人工增雨,它的航线就是现在,我们现在这个屏幕上绿色,绿色这条线所标识的,就是我们这次人工增雨总的范围。然后这个黄颜色和橙色这条线,是我们贵州区域的一个范围。
记者赶到这里时,正好遇到了昨天乘坐的运输机刚刚起飞,执行一次临时决定的空中增雨作业,通过显示屏幕,就可以实时的掌握飞机的飞行轨迹,从而对它的飞行进行有效地指挥。现在在这个场站的空域范围之内,总共有将近20架的民航客机,都已经从增雨作业的飞机的空域内调开,全力保证作业飞机的空域安全,采访时,林杰告诉记者,其实这次临时增雨作业的申请时间很短,在半个小时内就得到了批准,由于涉及的职能部门很多,航线复杂,这在以前是不可能实现的,此次面对大旱,各个部分都赋予了增雨工作相当高的级别。
空军航空兵某场站管制中心主任 何宇:因为这个级别相当高,正常情况下的话,它这个就是说其他的一般飞行的话,它需要协商,这个任务的飞行,它现在就不是协商,我可以以命令的形式通知其他单位,现在是这么一个关系。
记者是了解到,正在实施人工增雨飞行作业的飞机,是将人工增雨播洒器加挂在炮弹架上。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成都军区空军为此专门组织了技术力量,自行研制生产、安装转接架,替代炮弹架。据了解为了抓住有效天气实施大规模人工增雨,成都军区空军紧急完成了14架类似的空军运输机的人工增雨平台和操作系统的加装,对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省市派驻飞机和人工增雨作业区域进行划分,最大可能的提高大面积实施人工增雨的能力,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空军执行的最大规模增雨行动。
成都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林杰:空军第一次准备了这么多飞机,进行了,花了这么多经费进行改装,而且地方政府,我们第一次试行军,第一次进行协同作战,光靠一家不行,而且要争求效果出来,争求效果出来,能够捕捉到增雨的这个战机。
一次人工增雨飞行需要十八个部门配合协调,一架增雨飞机需要近二十架飞机在天上让路,从这些数字里我们不难看出人工增雨飞行的难度。那么,这样一次飞行究竟需要多少成本?能给灾区带来多大好处呢?
贵州的人工增雨情况 解读气候经济现状
成都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林杰:这个花费不大,就比方说我们像昨天,你亲自参加了安顺那个增雨行动,飞两个半小时,增雨受益面积7700平方公里,也就一万块钱。
林杰所说的一万元钱,只是单纯的飞行费用,并没有将庞大的支撑平台的费用计算在内,那么,这笔费用又会产生怎么样的回报呢?
贵州省人工影响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文继芳:这个应该从我们国家乃至世界上呢,他有一个,也有算法,那比如像飞机这一块的话,那种投入产出比是比较高的,一般到1:40以下。
对于大旱之中的贵州省来说,空中增雨投入、产出比1:40,这是个非常诱人的比例,在这之中社会效益很占到很大的比例。
成都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林杰:第一个人工增雨效果它不但解决人畜饮水的问题,它同样对森林防火,你比方干燥嘛,森林防火就绝对起到治根的作用,能够起到治根的作用,尤其对老百姓的庄稼,它起的作用就更大了,起的作用就更大了。
贵州省人工影响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文继芳:说哪怕下了一点雨,我们去做了,老百姓就告诉我们,这个下得不是雨,这下得是甘露,还是也让我们特别感动,
不过,在我国大气物理学泰斗毛节泰看来,这些手段还只是应急手段,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干旱的现状。而且,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 毛节泰:反正有云了来了,我先撒了再说,这样它不下雨我就撒,撒了呢,其实很可能这块云本身它的配比是对的,你撒了或许更坏是吧,当然也有的云撒了就改进了,改善了,这都有可能,所以现在我们作业还有一定的盲目性,
毛节泰指出,由于人类认知能力的限制,想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呼风唤雨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 毛节泰:我们很想知道,因为水气必须抬上去才能够源源不断地形成云,这个抬升运动现在全世界都没有办法,不会测,你再有钱,外国人也不会测,我们也不会测,
截至3月23日,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份受灾人口6130.6万人,饮水困难人口1807.1万人,饮水困难大牲畜1172.4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503.4万公顷,绝收面积111.5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236.6亿元。面对这一组沉重的数字,毛节泰向记者反复强调,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只能对个别地域产生一定意义上的积极地影响,只是一种面对干旱时的应急手段,无法从根本上缓解西南地区的旱情。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 毛节泰:这个事情,我们痛苦就在这,我们前提还是要看自然界是不是给,或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还是靠天吃饭,
即使有了人工增雨的手段,但是在现有的科技水平下,对老天爷我们还是有很多无法把握的地方。但是不是就此就不能走出看天吃饭的困境呢?其实,问题的答案还在我们手中。西南地区的大旱考验着我们的意志,在各方努力之下,人工增雨确实让一些地区久旱逢甘霖。可不管怎么说,我们在把天上的事办好同时,更需要把地上的事做好。如果农村地区的基层水利设施能够更完备一些,节水农业技术推广的更广泛一些,可能人们对大旱的承受力就会强很多。我们寄希望于天上的增雨,也不能忘了地上的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