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救援队工作已向玉树县郊区和乡村转移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0日01:48  央视《新闻1+1》

  2010年4月19日,央视《新闻1+1》播出《玉树的奇迹与感动》,以下是节目实录

  主持人(董倩):

  欢迎收看《新闻1+1》。

  今天已经进入到玉树震后第六天的时间了,黄金救援的72个小时早就已经用尽,但是人们仍然坚信生命的顽强。被压在废墟下的生命在尽最后一丝努力坚持,废墟外的人们在尽全力搜救,今天生命的奇迹仍在上演。

  (播放短片)

  本台记者 熊传刚:

  我现在是在玉树县结古镇新寨村郭吾社,在今天中午11点钟的时候,两名幸存者在地震发生123个小时之后,被从后面的废墟里面成功营救出来。

  解说:

  今天上午11点10分,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四川矿山救护总队,在距离玉树县城20多公里外的郊区新寨村执行搜救任务时,得知两名幸存者被埋压在废墟中无法营救,救援人员立即奔赴现场,将68岁的藏族老阿妈俄金措毛和年仅4岁的彩央巴吉从废墟中救出。

  救援医护人员:

  房屋倒下来,(废墟)压在她的胸口上。

  解说:

  目前,两名幸存者已被送往玉树县人民医院进行救治。据了解,4岁的彩央巴吉没有受到任何伤害,现已回到家中。俄金措毛老阿妈没有生命危险。

  幸存者家属:

  发生地震的时候,房子塌下来,他们就埋在下面。

  记者:

  幸存的小女孩也在下面,那她们怎么活下来的?

  幸存者家属:

  我们每天给她们送饭。

  解说:

  今天下午18点02分,青海果洛公安消防支队在结古镇西杭村,成功营救出一名名为日土的30多岁藏族女性,被救出时生命体征平稳,目前这名女子已被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记者:

  她现在情况怎?

  医护人员:

  平稳,基本平稳。

  记者:

  有没有生命危险?

  医护人员:

  暂时没有。

  救援人员:

  当时她在山上困着呢,房屋里面困着呢,我们在那搜寻人员的时候听见有(声音),在看的过程中发现到(她)。

  记者:

  她是被埋在废墟里吗?

  救援人员:

  基本上是半个身子埋在里面,然后就听见呼救声,我们去山上把她救下来,困在山上,我们把她救下来的。

  解说:

  目前,近70支救援队仍在全力展开搜救工作。

  黄金救援72小时后的生命奇迹

  主持人:

  我们来连线本台记者熊传刚。

  本台记者 熊传刚:

  主持人,你好。

  主持人:

  今天救援工作已经进入到第六天了,到第六天的时候,现在搜救工作的范围已经到什么地方了?

  熊传刚:

  好的。现在救灾前线所有的救援队,救援工作的方向可以说已经向郊区和乡村进行转移了,主要是以玉树县城大概30公里左右的半径,对周边区域进行搜索。主要是对幸存者和受灾群众进行地毯式的搜索、营救以及救助,因为要及时营救出幸存者,还有一些受伤的群众。

  除了在第一时间营救出幸存者以外,还要帮助在郊区一些重伤的群众,让他们能够及时得到救治,把他们送到县城这样一些医疗将逐点或者医院进行就诊,以免他们发生相应的一些病症危险。

  主持人:

  熊传刚,今天你的报道我们看到,在第六天的时候又救出来两名幸存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再救出幸存者的可能性还大不大,就你随队的采访?

  熊传刚:

  主持人,更正一下,今天一共救出来三名。今天上午11点10分的时候,在一个叫新寨村郭吾社的地方救出了一个68岁的藏族老阿妈还有一个4岁叫彩央巴吉的小女孩。今天下午6点02分的时候,又救出一个30多岁叫日土的藏族妇女。

  从明天的工作重点来说,今天和公安、消防部队、武警,这边的国家地震紧急救援队,还包括国家安全生产救援队,我跟他们也联系了一下,他们明天的工作重点仍是要加大郊区搜索的范围,更多地去营救幸存者和这样一些受伤群众。所以,明天包括后天,他们还是要加大搜索力度,因为现在人员救助还是重点。灾区从今天晚上开始大概就要下起雨雪,所以救援难度也是非常大。

  主持人:

  好,谢谢熊传刚。

  岩松你看,对于救援人员来说,可能和震后一开始那几天的救援工作不一样,那个时候往往都是只要救可能就能救出人。但是进入到第六天甚至更往后,可能更多的是无功而返。

  白岩松(评论员):

  但是现在我们必须去相信奇迹。从时间的角度来看,也许再有不到9分钟的时候,距离大地震发生就将近134个小时了。其实以汶川的经验和海地的地震,都出现了比134个小时还要多得多幸存者被救的事实,所以这就告诉我们你必须去相信奇迹。更何况旨在今天咱们直播前几个小时,6点02分的时候又有一个30多岁的女性被救出来,那个时候已经接近130个小时。在汶川地震的时候,一个比较长的是196个小时,一个大妈大约60来岁。在海地的时候更是奇迹,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女孩,在15天的时候被救出来。其实这就告诉我们你必须去做最大的努力。

  而且从总书记吩咐的角度来说,现在的搜救不能留死角。如果做一个比喻的话,主要的中心区现在向边缘,向毛细血管,向不留死角的方向去发现。

  另一方面,你也希望人们,哪怕在废墟里还有生存可能的人们也在坚持。我觉得有几个条件:第一,必须有水;第二,他没有持续流血的这种伤;第三,有信念;第四,恐怕需要有外界的刺激。比如说汶川大地震196个小时,那个大妈之所以被救,是因为有两条狗一直陪在她身边,8天里不断地舔她,这样就不断给她一种刺激。我希望这些因素集合在一起,在明天、后天甚至再往后,我们依然能够看到生命的奇迹。

  主持人:

  生命的顽强有时候是出乎人们想象的?

  白岩松:

  没错。所以我们在这个时候谁都应该,包括救援的队伍也会去尽全力。因为一是不留死角,再一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就要投入百分之百的努力,我期待有奇迹。

  艰难的“撤退”

  主持人:

  玉树地震灾区的救援面临着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高原反应,高原反应之重使得救援队员,甚至包括救援的犬只都出现了严重的不适。就在18日这一天,赴玉树地震灾区救援的广东救援队,就分两批先后回到了广州。

  (播放短片)

  解说:

  玉树地震的当晚,从广州启程赶赴灾区的303名广东消防官兵,因为严重的高原反应,甚至有部分官兵已经出现了肺水肿和脑水肿等症状,不得不撤离灾区。目前已经有153人抵达了广州,而剩余的150人今天撤离灾区。

  连续四天四夜的奋战,严重的高原反应,让330名来自广东的消防官兵倍受折磨。最终,公安部不得不发出命令让战士们撤离,而对战士们来说,这真是一次痛苦的撤离,无论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

  高处长(广东公安消防总队):

  很依依不舍的,确实不愿意撤,但是也没办法。一方面,确实是广东的海拔是几十米,那边是四千米,这样的话也是有些区别,确实是不适应,但是我们还是一直在坚持。

  解说:

  对于这些战士来说,从低海拔的广东,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平均海拔近四千米的玉树,没有时间修整就要马上投入高强度的救援工作,他们所承受的我们很难体验。玉树的空气氧气含量只有广州的三分之二甚至更低,战士们很快就出现呕吐和头晕,一些人甚至晕倒,但是他们顽强地在灾区坚强了四天四夜。如今,第一批撤回的广东消防应急救援队员中,有16人因高原反应强烈还需要在医院观察。

  字幕提示:

  4月14日,在玉树发生地震后7小时,广州市公安消防支队派出第一批救灾部队赶赴灾区。

  4月15日,广东消防应急救援队抵达灾区,立即投入营救,中午12点46分救出第一名生还者。

  一位叫周妥的战士,在救援中因过度劳累晕倒。

  记者:

  你的高原反应是什么感觉?

  周妥(广州市公安局消防支队):

  头痛、呕吐,还有出鼻血。

  记者:

  那时候你还能感觉到自己的高原反应吗?

  周妥:

  那时候已经忘记了,那时候只记得要一定尽快把他救出来。

  解说:

  广东公安消防总队政委牛跃光高原反应严重,加上过度劳累,他晕倒在指挥第一线。

  牛跃光(广东公安消防总队政委):

  我没事,调整一下就好了。

  杨琨(广东电视台记者):

  救人那个是黄金72小时,消防就是救援挖掘生存者,他们已经是撤退了。现在边防那块是属于医疗,虽然说也有高原反应,但是医疗队一直在坚守,医疗有一个后续性的延伸,就算之后有伤病人的话,医疗队一样可以发挥作用。

  解说:

  今天,虽然广东消防应急救援队告别了玉树,但是,虽然同样有着强烈的高原反应,却仍然坚持在玉树奋战,没有一名队员撤离。

  字幕提示:

  截至目前,广东医疗队已经救治了近千名受灾群众。

  今天,第二批由18人组成的广东青年志愿者赴玉树抗震救灾医疗服务队赶赴玉树。

  主持人:

  本台记者张泉灵在今天的采访过程中,遇到了一位在巡逻的时候突然晕倒的特警队员,我们来看一下她早先发回的报道。

  本台记者 张泉灵:

  在今天上午我报道过一位四川成都的特警,叫做王健。他当时是因为劳累过度,所以出现了突然昏厥的状况。在紧急的治疗包括输液给氧之后,大概十几分钟他就清醒过来。在今天中午的时候,他的神智就已经恢复清楚,并且可以轻轻地跟我们说几句话。现在医生给他的医嘱就是休息。

  记者:

  那当地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张泉灵:

  其实现在所有的救援队伍也考虑到了这样的情况,在做一个紧急的调整和安排。比如说像消防的队伍,从今天开始有一些全国性的大轮替,让更适应高原的队伍来担任后续的工作,前期已经付出了极大的体力,像来自平原的一些队伍,可能马上会有一个轮替休息的工作。

  主持人:

  刚才短片里面提到广东救援队的撤退,无论从生理上来说,还是从心理上来说都是一次很艰难的撤退,你怎么看这个“艰难”?

  白岩松:

  首先要向他们表达致敬。因为他们一共要分三批,一切正常的话,现在第三批应该也已经撤回到广东。

  首先他们是最早到达灾区的,来进行抗震救灾。他们所面临的挑战更大,在那时候现场的那种惨状,另外后勤补给的不足,以及上去之后,他来不及休息就要全部投入工作。因此分三批撤回的时候,我觉得恰恰是全国大轮换一种很好的开始,因为毕竟是在4000米海拔。

  我在这特别提醒大家注意,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特别发了一个紧急电报。在这个紧急电报里有这样几个内容:第一,要限制志愿者,因为对于很多志愿者来说,你的心大家理解,但是到了那之后,你的生理是否能和你的心理是同步的,这是很难说的,有的时候高原反应不根据你在平原地区健康与否来决定,有的时候越是在平原地区健康的,上去可能会更敏感,反应会很大,因此这个紧急电报里强调了这个。第二,对于在那进行救援的人一定要做好后勤保障,后勤保障就含有对他,比如争取在医疗等等很多方面,能够损失减小。第三,只要有高原反应就要及时撤离。第四,要实行轮换制。我想这代表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也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所以要再次向广东的那些救援队表示致敬。

  在这还要特别强调一句,我们过去的时候,可能像我这个年龄总会记住一段话,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实这八个字反映的是一种精神,但是在现场,在面对这种复杂环境的时候,我们是要做到“一不怕苦”,但是在“二不怕死”的时候,一定要知道它仅仅是一种精神。这毕竟不是你死我活的战场上,面对高原反应这里要讲究科学救援。我看总书记,包括政治局常委开会的时候,都特别强调科学救援。所以我觉得,“二不怕死”这块一定要变成,注意不要让我们出现这样的减员,一定要把每一个生命都照料好。

  主持人:

  说到“不怕死”,因为我们知道,在救援的过程中要尊重、要尽全力去救援埋在废墟下的每一条生命。其实在救助他们的过程中,对于自己生命的珍重也是对生命的珍重?

  白岩松:

  没错。虽然这个消息未被证实,今天已经有一些媒体在报道,据青海抗震救灾指挥部官员透露,仅仅现场记者就有20多位出现很严重的高原反应,其中还有一位记者遇难,就是因为高原反应出现了肺水肿这样一种情况,虽然这个消息未被最后证实,但是它会让你格外担心。因为我们不愿意有任何的情况,再在这次大地震死亡人数上增加新的数字,我相信这些天每一个中国人都在关注这样一个数字。一定要照看好生命,救援者不能成为被救援者。同时要出现科学的轮替,更重要的一点是,随着时间和我们开始准备的空间,拥有了开始可以轮替的可能,这样就把前期去的时候非常疲劳的人,尽可能进行一个轮换,另外打出一定人员的富余量。我觉得现在上上下下都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希望不在这方面再有新的损失。

  玉树哭吧,哭也是一种坚强!

  主持人:

  您现在收看的是《新闻1+1》,今天我们的节目仍然关注玉树地震后的大救援,节目稍后继续。

  在地震发生以后,玉树州应急办副主任普布才仁,及时地给大家通报了地震时受灾的一些消息。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当时他正在承受着母亲遇难的悲痛。

  (播放短片)

  字幕提示:4月14日《新闻直播间》

  普布才仁:

  您好。

  主播 宝晓峰:

  普布主任,您好。先来给我们介绍一下目前地震造成的伤亡情况,现在您家里的情况怎么样,现在能和家里人取得联系吗?有没有了解到他们现在的情况怎么样?

  普布才仁(青海省玉树州应急办副主任):

  家里人目前还没有取得联系。

  宝晓峰:

  还没有取得联系,那现在通讯还正常吗?

  普布才仁:

  早上地震的时候我去了一次。

  宝晓峰:

  当时的情况怎么样呢?

  普布才仁:

  当时房屋已经倒塌了,我的母亲也去世了。

  宝晓峰:

  非常不幸的消息,我们也请您节哀。

  字幕提示:四天后。

  普布才人:

  我们非常需要志愿者,但是有个问题你要考虑一下,这个地方是高海拔地区,海拔高、气候恶劣,你们到这里来之前一定要考虑一下,你们自身的身体状况能不能适应这个地方的环境。

  解说:

  这个12平米的帐篷是玉树州应急办公室,普布才仁昼夜坚守在此,他的工作包括接听电话、接待来访群众,登记遇难和失踪人员名单。不过,他至今也不忍心在遇难者名单上登记自己母亲的名字。

  巴桑(青海省玉树州应急办工作人员):

  家属也过来,我也见了,媳妇和儿子过来了,儿子还跑过来叫爸爸。然后他就说帐篷不要搭在这里,你们再去找别的地方搭帐篷。

  普布才仁:

  这次地震灾害特别大,我们这个指挥部就关系到这10万当地的受灾群众,这里一瘫痪,这个地方受灾情况的反映也好,还有各方面的协调工作都成问题了。

  记者:

  所以你们必须坚守在这儿?

  普布才仁:

  我们必须在这24小时坚守。

  解说:

  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一些失去亲人的受灾群众来到玉树州政府大院寻求帮助。顾不上自己失去母亲的悲痛,普布才仁先为他人进行了心理辅导。

  普布才仁:

  这个本身是我们自己家乡的父老乡亲遭灾了,自己的事情自己不干谁来干。全国各地这么多人来支持我们、帮助我们,我们感谢都来不及,要是我们自己都不动起来,我们对不起帮助我们的人。

  张泉灵:

  小伙子,我打断你们一下。你们发东西发到现在,嗓子喊哑了没有?

  救灾人员:

  这是为人民服务,对不对?这都是灾区的,你们给我们做贡献,我们给大家做贡献,应尽的责任。

  张泉灵:

  这都过了晚饭时间了,你吃过午饭没有?

  救援人员:

  没有,不着急,我们把这里发完。还有矿泉水,在坐的每一个都有矿泉水。

  解说:

  晚上9点,物资发放井然有序,扎西大同村党支部书记智扎才仁才终于又想起自己的家,他跳上一辆摩托车,奔向自己已成废墟的家,这是他在地震后5天来第二次回家。

  记者:

  我看现在都九点多了,你才能回来看一看,可实际上你也什么东西都拿不走。

  智扎才仁(扎西大同村党支部书记):

  拿不走,没办法了,拿的话需要时间,但是没有时间,所以就拿不出去了。

  记者:

  现在家也顾不上,就靠它看着了。

  智扎才仁:

  它也看不上,小偷来了它也挡不住。

  记者:

  它也很乖,这么多天就在家里守着。

  解说:

  在扎西大同村,有许多党员干部都像智扎才仁一样,把地震最宝贵的时间用在了抢救群众生命和组织救灾上,却顾不上自己的亲人和财产。

  扎西大同村共有28名党员,地震发生后的一个小时,村里的党员干部们就一起研究确定了救援方案。飘扬着党旗的临时党支部周围,就成为了村里最大的灾民安置点,这里的党员干部已经是满负荷工作,许多人几天几夜都没有合眼了。

  记者:

  你们自己的家安置在哪儿,你们回去过吗?

  扎西大同村党员干部:

  没有回去过。

  记者:

  那到现在还不知道家里人安置在那生活的怎么样,都不知道呢?

  扎西大同村党员干部:

  基本我们可以算是通话,用电话跟家里人通话。

  记者:

  但人还没有回去过,没去看过?

  扎西大同村党员干部:

  没有。

  记者:

  也不知道长喷搭在哪儿?

  扎西大同村党员干部:

  没有。

  受灾群众:

  共产党没有的话我们完了,我们玉树的人全部完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玉树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