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抢救生命需要高效的应急机制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0日06:06  浙江在线

  抢救生命需要高效的应急机制

  □本报评论员 张远帆

  从18日起,青海玉树地震灾区的天气就一直备受关注。天气预报说,未来5天玉树震区将有两次中级以上降雪。就在预报发出后不久,从各地调运的棉帐篷和火炉等取暖设备就已抵达或正在运往玉树,当地政府用汉藏双语向受灾群众发出了预警。与此同时,奔波在救援道路上的车辆和人员收到了防寒、防冻、防滑的提醒。19日,玉树的部分地方开始飘雪,但得益于精准的天气预报和提前的应对措施,降雪没有扰乱救灾的进程。

  2008年的5·12地震,给包括政府、民众和民间组织在内的所有人上了宝贵的一课。正是那次灾难让人们意识到,天灾无法避免,但是科学、高效、合理的应对,可以让我们在面对灾难时掌握主动,将灾难的损失减至最低。

  在玉树地震发生之后,民政部、工信部、国家减灾委、国家地震局、公安部、卫生部、教育部、军队、武警、消防、水利部、国家地震救援队、青海省及玉树州的政府……几乎所有的政府职能部门都在第一时间内作出了应有的反应。而且不幸之中的万幸是,玉树新建成的巴塘机场震后仍然可以使用。于是,我们看到,地震发生当天,当地政府就公布了震区最需要的物资,这使得各地的爱心捐助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看到,在4月15日,地震的第二天,详细的救援任务时间表就已出台,对不同情况的灾民的安置补助政策已经制订,并且马上得到了落实;我们看到,测绘部门在第一时间提供了卫星遥感地图,为救灾工作指明了方向,中科院号召院士们为抗震救灾建言献策;我们看到,地震后不到一周,交通、通讯、水电等已基本恢复正常,灾区群众衣食住行基本得到保障,重伤员被第一时间转运外地;我们看到,在调往灾区的食品中,面粉和肉食占了大多数,这充分考虑了当地群众的饮食习惯……

  我们也看到,灾难发生后,当地的民众在悲痛之余,积极投身到抗灾工作中。在废墟上帮助救援的当地青年对本报记者说,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向各地的救援队学习怎样救人,今天他们救了我们,将来我们可以去救别人。

  我们还看到,奔赴灾区采访的记者,许多自带了发电设备、帐篷睡袋、干粮和抗高原反应的药品,因为5·12地震的经验告诉他们,作为报道人员,不能让自己成为灾区的负担,不能占用本该分发给受灾群众的救援物资。

  与以往不同的是,震后至今,玉树灾区一直在呼吁热心民众不要自行前往。因为高原反应、语言障碍以及当地的接待能力等问题,此时非专业人员的进入,特别是低海拔地区的人员贸然前往,不仅可能使本已拥堵的灾区道路不堪重负,而且非专业的救援者本身也很可能成为需要救治的对象。

  在玉树,救灾工作仍然在紧张地进行,受灾的民众仍然在等待救助。此时此刻,一腔热血固然可贵,但冷静理智的态度、科学高效的组织以及专业的知识技能,无疑能够救活更多的生命,救助更多的人。

  我们看到了一个成熟的政府,一套有效的应急响应机制,一场紧张但有条不紊的地震救援。我们还有震不垮的精神和坚毅的品质,有无数以自己的方式支援抗震救灾的人民。

  玉树的抗震救灾,会给我们留下更多。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