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志愿者充当翻译为患者和医生搭建沟通桥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1日17:48  BTV《天下天天谈》

  李拴科:当时,因为这个大地震一发生以后,我们许多的同事,尤其我们媒体机构,我们有很多年轻的兄弟姐妹们,他们也是每一次当发生一些重大的事情,他们都在问说我自己能做什么?当时我们就有两个年轻的同事,他们就提出来说,那我们能不能把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这个资料翻出来,我们把它做成基本的图,同时我们把整个地震受灾的情况,以及我们救援人员已经到达的,救援物资已经到位的地点,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到位,还有哪些地方随时可能会冒出来说,这个地方还有大家没有看到的,或者没有找到的需要急救的,或者物资应该放什么地方发送,问我这个东西有没有用,我说只要你想做,那你们就去做,也许会有用。结果他们做完了这个,随时在更新,他们会把他们搜集到的方方面面的资料,只要确实的资料资讯,全部通过这种地图的形式,我们也知道互联网很发达,只要放在上面去,想用的人,想了解的,无论是谁,你都可以随时去做,居然发挥了很大的效应。有许多的,我们媒体界的同行们在用它,也有很多在一线的,甚至说在后方的,或者散布在全国各地的一些关注灾难的同胞们,他们都在去看它,了解整个灾害的、救灾的,或者我们抗震的过程,那我觉得这个是我一开始没想到,会有这么大的效果。   

  主持人:洪琳,你知道这幅地图吗?   

  洪琳:我很快就用到了这幅地图。   

  主持人:你自己就非常快地用到了。   

  洪琳:非常快,因为一开始你要查这个,比如看那个省的地图来讲的话,首先我们一般的全国地图,不会找到青海省这个地图,那么看这个地理,只是说它大致的方位位于青海省的南部,它当地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路况?什么样的地况不清楚,那么实际上这个地图确实使我们判断这个情况,救灾的难度、情况等等,取得了很大的帮助。   

  主持人:专业人员,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我们也可以做一些非常细小,但是作用非常大的这种帮助。比如说刚才我知道李社长提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一个词词,“语言”,因为当地是藏区,所以语言的沟通,在我们救援的过程当中,就显得无比重要。根据了解,知道现在有很多志愿者是做语言翻译这方面工作的,给大家要做一个连线,我们知道,我们在网上看到了一个发自西宁的帖子,这个帖子是询问说谁会说康巴藏语,希望能够帮助他们寻找到翻译者,到当地的医院去进行服务和沟通,这个人叫蔡峰,我们尝试打了一个电话了解情况,我们现在跟他来连线一下,蔡峰你好。   

  蔡峰:我现在是在青海省红十字医院。   

  主持人:我们听说你发了一个帖子,要寻找会说康巴藏语的翻译者,现在你找到了吗?

  蔡峰:我现在,目前西宁市各大院校的,一说康巴籍同学,都已经投入到在各个医院帮助病人与医生沟通的工作当中。而且不光是各个院校,还有很多社会上,也就是务工人员,类似于没有工作,或者是有工作,各种人员都已经投入到这项工作当中。但是,因为青海这个地方,康巴地区只有玉树一个地方,其它藏区都是安多语,两种语言沟通不是特别统一,所以说懂康巴语只有玉树这一个地方。   

  主持人:你是怎么想到在网上来发布帖子,来寻找会康巴藏语的志愿者的?   

  蔡峰:因为,这边康巴语是我们比较稀缺,而且病人又比较多,因为我们不光要负责语言,很多病人他下来的时候身无分文,生活不能自理,同学们不光帮助他们翻译语言,而且在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同学们人手有限,有很多同学都是从15号开始投入到这个工作当中,就到现在为止,根本没有休息过,人员非常稀缺。 

  主持人:好的,蔡峰,你能不能为我们描述一下,我们的这儿志愿者,他们现在在医院里面,具体是做哪些工作? 

  蔡峰:首先就是当病人送到各个医院急诊大楼的时候,帮助医生询问一下病情,用康巴藏语,然后问问病人的基本身体状况,类似于是否有什么病史,然后问问他的姓名、年龄,因为很多患者根本不会说普通话。 

  主持人:请把我们的祝愿和祝福送给所有的志愿者,你们非常崇高,你们辛苦了。还有,也问候所有的在地震当中受伤的人,问候所有的伤员。谢谢蔡峰。,其实我们现在也有一个我们电视台自己摄制的,我们志愿者在当地工作的情景,我们跟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

  李拴科:是的,因为藏语,因为它是很长时间,它都是一种口头的语言文化,因为它的文字创造,比汉字要晚一些。我们看到说我们汉字地区,可能各地的方言差别很大,比方说粤语、闽南语跟我们北京话,或者说跟我们西北话都有很大区别。但是他有一样可以沟通,只要他写出来,你都认识,你都知道他讲什么意思。在藏族地区,像我们玉树地区用的康巴藏语,跟像在其它地区用的安多,这两大语系本身差异就很大,它不仅仅说对一件东西的称谓就可能有差别,它可能发音,甚至说,因为现在藏语写出来的时候,可能都会有差别,我记得我们有的同事也是把其它的渠道收集来的一些,这次大概救灾中有可能遇到的一些最常用的,有可能一些单词,他弄了很多单词,放到网上,放到微博(http://t.sina.com.cn)上去,让一些人,我看到它的转载,转发率非常高。我们在这里有一个小小的例子,因为我也不懂藏语,我也是看的,比如说你哪里受伤了,简单的说是(“去喀给纳基都”),

  李拴科:对,应急的时候也许会有用,我相信。   

  主持人:洪琳老师,我知道在咱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也有藏语广播。   

  洪琳:对。同时,中央广播电台还专门从四川电视台调了两个懂康巴方言的记者,播音员,到北京来工作,同时是派了两个懂藏语的记者到当地去采访,请了藏学的专家,能够懂这种语言的专家,在广播里向受灾民众讲解抗灾,包括自救的一些知识等等。 最新的消息是,我听到受灾以后,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总共是下放了大概是几万台收音机到玉树灾区,可能保证当地的民众拿到收音机,那么就可以听到党和政府的声音,包括全国人民对他们的关心,这种真情的援助等等,    

  主持人:而且最新还有一个消息就是,我们青海联通对当地的手机用户,如果你是欠费,但现在不停机,因为要确保我们这个信息的沟通,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我们真的是有各行各业在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在帮助我们受灾地区的同胞。 

  李拴科:是的,是这样的。  

  主持人:我们来听听来自前方的声音,我们要做一个连线,连线的人是《中国之声》的记者杨钧天,杨钧天你好。   

  杨钧天:我现在就是在玉树地区的边上,它是有一座二炮部队的营地,我和其他许多媒体的同仁都一样在这里暂时驻扎,主持人。

  主持人:你们辛苦了,在你看来,现在玉树最紧要的工作是什么?杨钧天:现在已经是第7天了,可以说,现在不管是受灾的群众也好,还是救灾的人员也好,可能都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累”,特别是我们的救援人员,现在可以说是已经到了一个疲劳期,而且他们往往都在重复着黄金72小时之内他们所需要做的那些搜救工作。那么今天我就亲自和他们一道去参加了这样的搜寻工作,尽管到最后,那一片废墟没有任何收获,但是他们还是要把完整程序要进行下去,而且消耗很大的体力。这是一个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主持人:好的,钧天,非常感谢你的报道,你现在可以慢慢地说,因为我知道高原反应非常厉害,你要把体力节省下来,然后还要投入到你的采访报道工作当中去。接下来一个问题是,钧天你觉得你在当地采访的时候,最让你感动的一幕是什么?   

  杨钧天:这样说的话,我觉得对我来说是一个难题,因为基本上每天我都是被感动着,每天都会有很多感动的事情。我今天在街头也看到了一些,让我比较感动的一幕,就是我刚才说到的,刚刚在上午参加了一次搜救的行动,那么搜救行动当中,我认识了一位来自青海消防总队的一个救援犬的训练师,那么他和他的搭档,就是搜救犬,这条搜救犬叫做铁蛋,我们刚见到这一对搭档的时候,我发现这对搭档的动作是非常一致的,都是趴在车上一动不动,因为他们已经累坏了,就是说他们的那种疲劳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

  主持人:是,所以人和搜救犬其实现在都进入到了一个疲劳期。  

  杨钧天:是的,特别现在要提到搜救犬的这个问题,我们知道搜救犬一般鼻子是比较敏感,而且它的训练也是非常艰难,要培养一只搜救犬是非常难的。而且如果要是过度使用它的话,它可能在一次搜救过程中,它就会丧失作为搜救犬的能力。   

  主持人:谢谢钧天,你辛苦了。刚才我们是和中国之声的记者杨钧天进行了连线。包括我们从和杨钧天的谈话当中感受到现场现在还是非常令人揪心的救援的一个过程。而且当地的生活习惯,是不是也很我们平原地区的人不太一样?   

  李拴科:是的。就简单地说,我们内地的人到了那地方去,可能我们休息,睡觉的一些姿势跟我们平常恐怕也都会做一些调整。我们经常说我们自己高枕无忧,而当进入到这个地区,无论你怎么样疲惫,无论你怎么样状态的时候,要避免,或者说要缓解高原反应,要缓解这种缺氧对我们造成的危害,保证休息是很重要的。因此,比方说我们睡觉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采取半卧的姿势,也就简单地说,我们会把上身垫得比较好,半躺的这种形式,或者说侧卧的卷曲起来的这样的姿势,可能有助于入睡,有助于减缓高原反应。

  再一个,比方说我们喝水,平常我们说我们口渴的时候,会大口大口地去喝水,在这个地方,你恐怕是小口的,细水长流,总要比大口的吞咽要好一些。  

  第三一个,我觉得我们无论是应对高原反应,或者应对突发状况,很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准备好了再动作,准备好了再出发,这期间的话,无论有什么状况,这期间我想也不例外,我们不能盲动,不能一窝蜂地盲动。   

  主持人:我们知道天灾无情,但是在大灾面前,有很多很多发生在震区的事情在感动着我们。我们做了一个短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主持人:应该说让我们感动的事情有很多,但是在大灾面前,新生命的降生,无疑给我们每个人心中画了一个玉树的未来,新生命是最美好的。在两位的眼中,玉树未来的样子应该是什么样?   

  李拴科:我觉得玉树,首先从自然角度来讲,尽管这次大震很厉害,对它许多地方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但是我相信它基本的山川形式,它基本的架构依然没裂,它基本的自然格局,基本的自然面貌依然没裂。尽管说我们曾经拥有的摄影师所向往的某些点,恐怕会发生改变,所有错移,或者位移,但是最重要的自然的面貌,自然的格局它不会更改,这是我想玉树的未来美丽的最重要的原因,山河依旧。 

  主持人:依旧美丽,洪琳老师呢?

  洪琳:我觉得灾后重建的玉树,我们现在看,受灾的民众,他们是多少年来就生长在这块土地,那么这次重建以后,我相信很多藏族同胞,他们还会生活在玉树这个地方。而且玉树,从以往给我们的一种感觉,就是一个充满生命脉动的地方,它是几条大河的发源地,是很多文化的发源地,包括那个地方的草场,蓝天、白云,都是说旅游者、摄影者非常向往的一个地方,那么今后这些点还会保留住,所以说今后,如果我们有机会到玉树去的话,这种生命的跳动一定会感受到,到那个时候,我觉得这个新的玉树,还是说就像它这个名字一样,非常非常美,充满生命的灵动。  

  主持人:让我们在心里去缅怀那些我们已经逝去的同胞,但是让我们在心里也一起来期待玉树美好的明天,我们一起来为玉树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我们一起在自己的岗位上,做着实实在在的努力。感谢两位嘉宾今天到达我们谈话的现场,谢谢。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