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山西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专题 > 正文
王君省长向《环球人物》杂志讲述
王家岭大营救
3月28日下午1时40分,位于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境内的华晋焦煤有限责任公司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中煤集团一建公司63工程处碟子沟项目部在此施工的153人,被困井下。
事故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作出重要指示,要求采取有力措施,调动一切力量和设备,千方百计抢救井下人员,严防发生次生事故。随后,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骆琳,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副局长、国家煤矿安监局局长赵铁锤,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省长王君等,陆续赶到现场,指挥抢险救援工作。
截至4月11日本刊发稿时,经过数千人连续14天的全力营救,共有115人获救,33人死亡,其余5人仍然被困在井下。
其间,国家安监总局局长骆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王家岭透水事故救援工作创造了两个奇迹:第一个奇迹是,被困矿工在井下顽强地坚持、坚持、再坚持,度过了8天8夜生命之关;第二个奇迹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有力、正确的领导下做出的决策部署和实施的决策方案、救援方案十分有效、有力,创造了中国抢险救援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本刊记者在王家岭煤矿现场,目睹了诸多拯救生命的过程,无时无刻不被感染和感动着。其间,在指挥抢险救援行动间隙,山西省省长王君向本刊记者讲述了大营救的过程及策略。
指挥部里的惊心动魄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路琰 刘元亮
3月28日,王家岭煤矿,中煤集团综掘一队施工负责人孙七生,像往日一样,在办公室里忙碌着。下午1时45分,他接到了一个让他终生难忘的电话:“王家岭井下有透水险情,让井下人员马上撤离!”孙七生心里一惊,马上拨通了井下的电话。然而,仅仅几分钟后,井下的巷道里已是一片汪洋,153位矿工音讯全无。
这次透水事故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被困井下?
发生透水事故的王家岭煤矿,是一个投资预算总额达51.68亿元的在建项目,井田位于山西省乡宁县和河津市境内,面积约180平方公里,目前正由施工队在地下开凿巷道。按照原计划,该矿井将于今年10月投入运营。
经调查组初步判定,此次事故的发生,可能是因为工人们为了赶进度,在井下开凿巷道时,意外挖通了附近的一个废旧煤窑,导致旧窑内积存的13万立方米的水涌了进来。
在事故现场,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了刚从井下上来的山西省煤监局局长杜建荣。他介绍说,事故发生后不久,在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的指示下,抢险救援指挥部成立。为了加快进度,指挥部决定增设一个井下总指挥,负责井下救援工作的现场指挥、处置和协调。最终,杜建荣接过了这一重任。
3月29日,杜建荣带队下井。从此,他对白天和黑夜没了概念。每天早上,他先是在位于井口附近的地面指挥部参加会议,商议好具体的救援工作,然后立即下井。一天的井下工作结束后,他再回到地面汇报情况。这一去一回,行程达6公里,仅台阶就要走3856个。
要救被困矿工,首先要做的就是往外排水、往里送风。
事故发生之初,井下被淹的巷道内涌入了10多万立方米的洪水,而王家岭煤矿只有两台水泵,根本不够用,抢险救援指挥部立即从各地征调大功率水泵。很快,一台重达14吨的大型水泵和若干台小水泵,被运来了。夜以继日的排水行动随即展开……
抢险救援指挥部原本打算同时派人下水搜寻被困矿工。但是,突然涌进巷道的大水,将大批施工机械和垃圾快速堆积到一起,致使水下情况异常复杂。为了保护救援人员的安全,原计划派11名潜水员拍摄井下环境的方案被迫放弃。杜建荣告诉记者,就连他们调来的水下机器人,也因井下水质过于混浊、路程太长等原因,根本无法操作……
为了让救援人员能早日下井,使被困矿工早日获救,只能加快排水速度。把发生透水事故的巷道,与其南部的另一条巷道打通,将大水引过去!有人提出了这一方案。抢险救援指挥部快速研究后决定:马上实施这一计划。结果,近10万立方米的水流走了,被困于井下的矿工们,离死神远了一步。
如何给井下送风,实现空气流通?太原煤炭设计院院长贺天才和山西省安监局副局长霍红义,联合提议从地面打两个钻孔,直通被水淹没的巷道区。这一提议,立即在抢险救援指挥部里引起了争论,因为这一措施的实施难度很大,也有风险。指挥部领导问他们敢不敢签“责任状”。二人几乎没有犹豫,拿起笔就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后来,这两个直接通往地下的钻孔,不仅使井下的空气流通起来,还成了抽水通道,更成了地面与井下取得联系的“生命通道”。
从3月28日晚到4月5日的8天8夜里,所有参与救援行动人员,都因神经紧绷而极度亢奋。杜建荣说,这种亢奋在4月5日矿工被救出时,达到了顶点。“我拿着电话向地面指挥部报告有人获救时,电话那头传来了一片欢呼声,而我的身边,大家则哭成了一片。那是激动啊!几位在井下的副总指挥抱住我大哭。我忍了忍,没哭出声,但泪水却止不住地往下流。”
“地狱”里的8天8夜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张雷
“豁出去听天由命了”
中煤一建公司63工程处的矿工陈宗勇,来自湖北省襄樊市谷城县。2009年5月,他和姐夫魏合容一起来到王家岭煤矿,当上了电工。他说,这里的工作虽然辛苦,但收入远高于在家务农,因此干得还算顺心。
在王家岭煤矿工作的上千名矿工,大多是来自山西、河北、湖南、贵州等省的农民工。他们被分成30多支分队,每支分队又分为3个班,每班11—18人,早、中、晚三班轮换作业。早班的工人每天上午7时报到,经过20分钟的安全知识学习后,带着矿灯等装备下井,一直工作到下午4时交班;中班的工人下午3时报到,凌晨出井;晚班工人夜里11时报到,第二天上午8时交班。
3月28日,陈宗勇上早班。下井前,他只吃了半个馒头。“我早饭一般都吃得很少。”他哪里知道,几个小时后,他就得为这天早上吃得太少而懊悔不已。
下午近2时,陈宗勇正在井下安装电线。忽然,所有的鼓风机都停止了工作。他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停电事故,并没太在意。但几分钟后,一些瓦斯安检员开始在巷道内边跑边喊:“透水了!”陈宗勇这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我和几个工友开始撒腿向井上跑,可大水已经把巷道淹没了,而且水位越来越高,出不去了,我们只好往回跑,进了一个地势比较高的巷道。”
和陈宗勇一起被困的,还有包括其姐夫魏合容在内的100多人。一开始,他们中的多数人都想到了一个可怕的问题:“恐怕要死在这里面了!”不久,他们发现不远处有一个尚未打通的风道,便马上行动起来,有的测瓦斯,有的找炸药,最后成功地将通风口炸开。随着新鲜空气的涌入,他们重新看到了生的希望。陈宗勇后来回忆说:“我有一种感觉,井上的人肯定在想办法救我们。”
陈宗勇的姐夫魏合容,最初却悲观得多。当时,他的衣服已经被水浸透,耳朵和鼻子里都是煤灰和泥土,身体状况非常差。“在那么恶劣的条件下,要让自己相信还能获救,太难了。我很害怕,很想家人。”魏合容的旁边,是28岁的黄顺和19岁的郑勤学。他们甚至害怕得哭了起来。为了稳定工友们的情绪,陈宗勇和几个老工友编了一个“矿工被困23天后获救”的故事。正是这个虚构的故事,在危急时刻起到了关键作用,成为大家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在被困的8天8夜里,陈宗勇他们几乎没吃任何东西。“我们所在的巷道内没啥能吃的,连树皮都没有,木头都是老枯木,难以下咽。”他身边的工友,有的吃炸药包的包装纸,有的吃起了煤块。陈宗勇也试着啃了一口煤,但实在咽不下去,就再也没吃。“井下的水太脏了,大家不敢大量饮用。我就喝一口,然后再吐出来,就是为了润润嗓子。实在渴得受不了了,才喝一点点。”此外,那些天里,工友们一直挤在一起,以便保持体温、保存体力。
被困到第五天时,陈宗勇等人清楚地听到了从地面上传来的打钻声。“我们知道自己有救了,上面有人来救我们了!”很多人在那天睡了一个安稳觉。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上面又没动静了。这让个别矿工的精神到了崩溃的边缘。魏合容说:“那时候,大家都很害怕,但我们还是不断地相互鼓励,相互打气。”
4月5日上午,漆黑的巷道里突然亮起了几束灯光,矿工们知道,“能活下去了”。陈宗勇很坚强,在此前的 8天8夜里都没哭过,但在看到救援队员的一刹那,他没能控制住自己的眼泪。他想放声大哭,可已经虚弱得“连哭的力气都快没有了”。随后,在救援队员的指挥下,矿工们排起了一支长队,有秩序地向外撤。陈宗勇主动站到了队尾,最后一个被抬出来。
“把身体吊在铁丝网上休息”
在巷道的另一处,重庆籍矿工胡千海正在掘进隧道。因为干得有点久,他的额头上开始冒汗水,衣服也潮乎乎的。他当时只觉得井下的湿度有点高。还没等他多想,事故就发生了。
胡千海忽然听到身后有人喊:“涌水了!赶紧跑。”但他没跑。“我那个时候心里只想着害怕,双腿直发抖。怎么跑?往哪里跑?脑海几乎是一片空白。”
几秒钟后,水漫过了胡千海的胸口,他有点站不住了。这时候,有矿工紧抓住身边的铁丝网往上爬。胡千海也本能地手脚并用,跟着爬上了井壁一侧的铁丝网,直到整个人离开水面几米。他看了看周围,发现还有几个矿工和他一样,都“吊”在铁丝网上。过了一阵,整个矿道平静下来,一点声音都没有,让人不寒而栗。过了一会儿,一位工友喊道:“我们会死吗?”没人回答。
胡千海坚信一定会有人来救他们。吊在铁丝网上的他,渐渐感到有点吃力了。为了保存体力,他用衣服上的安全绳,将自己牢牢地绑在铁丝网上。黑暗的井下,一些矿工为了省电,将头顶的矿灯关了。大家沉默着,希望有人快来救他们。
水很脏,胡千海他们不敢喝。前4天,他只喝自己的尿。后来,尿都没了。胡千海后来回忆说,他是第一次喝那玩意儿,咸咸的,很难喝。但那却是当时最珍贵、最干净的水源,几乎所有的矿工都用头盔存储尿液。
在井下,被困矿工们只有在看表的时候,才打开矿灯。所以,他们难以看清楚彼此的模样。后来胡千海知道,他们每个人都瘦了超过20斤。
在漫长的等待中,被绑在铁丝网上的矿工开始各想各的心思。胡千海想到,自己的老婆还在一家机械厂当工人。“我死了,她咋办?”但他又不愿意再往下想……
第四天过后,胡千海的意识开始有点模糊。他已经没有饿的感觉。但正是那一天,水位开始下降,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开始从高处向低处漂浮。
“看,那是什么?”一个大东西向胡千海他们漂来。他们都饿得有点眩晕,那东西漂到眼前时,才发现原来是一个空煤车。
“我的腰被绳子勒得有点麻了,想跳到矿车里休息休息。”胡千海对旁边的两个工友说。
“我也是。要不我数‘一、二、三’,一起跳。”一位工友主动提出由他喊口令。
“好,一二三,跳!”
……
到了第八天,躺在矿车上的胡千海看见不远的水面上突然灯光闪烁,他以为是幻觉,不断地用手揉眼睛。
“那里是不是有人,是不是啊?你赶快看一下。”他推醒同伴。
“是有人。”
胡千海开始喊,但是声音十分微弱。于是,他用手拼命敲打煤车。寂静的井下,敲击声能够传得很远……
胡千海和其他8名矿工成了第一批获救者。
是什么创造了奇迹
王家岭矿难发生后,人们一度怀疑多数矿工已经遇难。但最终,100余人坚持了8天8夜,直到被救出。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是矿工的自救意识、团队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创造了这个奇迹。
在某段巷道内,当大水涌进时,汹涌的浪头将所有人冲得晕头转向。不过,多数矿工并未惊慌失措,而是用腰带、衣物等将自己挂在矿壁的支撑物上,以免被水冲走。很多人就这样在“墙”上挂了好几天。后来,发现有煤车漂过来,几名工人奋力爬进去,才得以脱险。
随后,这段巷道内的矿工聚到了一起。为了不丧失信心,他们自发地将矿灯收集起来,每隔一段时间就开一次灯。一位矿工在获救后说,当他们感觉到外面正在采取救援行动时,便自发组织起来,几个人编成一组,轮流晃动矿灯,希望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第二批被救出的矿工,就是通过这种办法被救援人员找到的。
令人感动的是,在每个被困人群中,都有一两名年龄稍长、有威信的人成为带头人。他们在危难时刻挑起了大梁,成为大家的主心骨。在救援队员安排获救矿工升井的过程中,这些同样疲惫不堪的带头人,都会站出来维持秩序,并主动要求最后一个离开。
工人赵新全是获救矿工中年龄最小的。他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被困井下的那些天里,许多年长的工友都很照顾他,“井下太冷了,他们担心我着凉,就把我挤在中间”。
是伟大的团队精神,驱散了黑暗和寒冷——一些矿工被救后,甚至以为自己在井下只呆了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