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皖江点睛:打造产业转移“新特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6日16:54  《决策》杂志
皖江点睛:打造产业转移“新特区”
《决策》2010003期封面:皖江点睛

  皖江点睛

  ——打造产业转移“新特区”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王运宝  徐浩程  邱积敏

  策划人语

  云开万里,水波不兴。静水深流的800里皖江,犹如潜龙在渊,只等一个风云际会的时刻。

  自1月12日皖江示范区规划获批,至3月29日,安徽省为集中区建设发出“英雄帖”,两个半月的紧锣与密鼓,是“大戏”开场的前奏。示范区内的十座城市,也已拿出击楫中流的决心,欲为竞渡争先的主角。

  今天,长怀向海之心的皖江龙翘首起浪,就等那支点睛之笔的圈点挥就。集中局如何布局?

  怎样建设与管理?

  跨江联动能否借此寻求突破?

  产业转移新“特区”承担什么样的历史使命?

  皖江2015年的蓝图又将如何勾画?

  ……

  围绕这些问号,我们会一一给出答案。

  示范区脉动

  ■本刊记者  王运宝

  3月29日,一则由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发出的《关于做好公开选配省直管集中区管委会领导干部报名推荐工作的通知》,格外引人关注:“成立芜马巢、安池铜两个省直管集中区管委会,由省政府直接领导,均为正厅级机构,每个管委会设主任1名(兼任管工委书记)、副主任4名……从现在起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在全省范围内公开选配两个省直管集中区管委会领导班子成员。”

  一石激起千层浪。   

  以公开选配省直管集中区领导班子为标志,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产业承接集中区建设,进入启动阶段。

  刚刚过去的3月,被认为是集中区的“起步之月”,“集中区”这三个字一时间成为最热门的政经词汇。那么,皖江示范区为什么要特别设立产业承接集中区?集中区又将如何布局?

  《决策》记者从合肥出发,取道安庆,顺江而下,足迹到达枞阳、铜陵、芜湖、巢湖、马鞍山,在风生水起的皖江示范区建设大潮中,感受集中区的脉动。

  缘起:点睛之笔

  “集中区是整个规划的‘点睛之笔’。”曾参与示范区规划编制的一位区域经济专家告诉《决策》。

  对于整个皖江示范区来说,如果我们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修编的全过程进行一番梳理,就能够清晰地感知设立产业承接集中区的深刻背景。

  时间拉回到2009年1月,国务院批准安徽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按照2008年的数据统计,规划区域内年末总人口3058万人,GDP5819亿元,分别占安徽的45%和66%。这一地区无疑是安徽发展最为瞩目的区域,也是迄今为止国家批复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中最大示范区之一,涉及皖江10市,共59个县(市、区)。

  但在如此大的区域内,如何起步建设?从什么地方破题才能承担起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的使命?在皖江示范区规划编制过程中,围绕这些急需破解的问题,相关各方展开了思想激荡。

  规划编制初期,还没有形成集中区的概念,也没有提出在某一个区域内进行集中式开发。到了2009年4月,随着调研深入和规划修编向前推进,借鉴新加坡工业园模式进行“飞地”开发,就逐渐成为讨论的重要话题之一,这一点也在规划的草稿中得到了体现。当时,还有一些人主张在皖江北岸,在合巢芜发展轴的中间地带设立一个大范围的国家级开发区,假以时日,可以形成合巢芜产业走廊。

  5月,是示范区规划修编最繁忙的时期。经过一番努力,规划的主要框架初步成型,“集中全力打造一个全新的大范围开发园区的思路已经形成。并且,大家围绕合作方式、建设模式、管理体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一位参与规划修编的专家介绍说。

  当时间推进到2009年7月,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组成的综合调研组在安徽展开了一次深入调研。调研期间,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建议,可以在长江沿岸划出一定的区域,赋予先行先试权,进行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恰好,这与安徽建设皖江城市带的思路不谋而合。

  早在2008年11月,在马鞍山召开的加快皖江城市带发展座谈会上,就明确提出要在皖江北岸的和县、无为、枞阳等岸线条件良好的地区进行重点开发。而此次会议的一系列创新思路,亦影响到2009年示范区规划的编制,因而被众多专家、官员看作是产业承接集中区的最早雏形。

  事实上,2009年7月,成为示范区规划修编的关键时期,不仅产业承接集中区的概念形成,而且集中区之于整个皖江示范区的战略意义也获得了广泛共识,“当时参与修编的人普遍认为,这将是示范区规划真正吸引人的地方”,相关专家告诉《决策》:“这个集中区发挥着先行先试、率先示范的作用,可看作是示范区中的‘特区’。对于整个示范区规划来说,可以用‘点睛之笔’来形容。”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在规划文本中,建设产业承接集中区作为一个专门章节出现,这标志着集中区的概念最终得以确立。对此,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在皖江示范区建设动员大会上特别强调:“集中区建设,是规划的最大亮点之一。”

  如果从操作层面分析,设立产业承接集中区为整个皖江示范区建设找到了突破口和着力点,而且这个突破口不仅仅是一个工业园区,而是一个更大的运作空间和承载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既能够适应大规模、集群式产业转移趋势,更能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是皖江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抓手”。

  这就是集中区之所以成为“点睛之笔”的原因所在。

  牵引:搏动皖江

  “集中区是一枚战略性棋子。”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克明对《决策》分析说,“集中区是在皖江沿岸基础条件较好,发展程度相对不足的地区进行集中式重点开发,其重要性可以类比30年前设立的深圳特区。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中,特区发挥着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引领性作用,在皖江示范区中设立产业承接集中区,同样起着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牵动性作用。”

  很显然,对于整个皖江城示范区来说,重点打造的集中区承担着多种期翼:展示产业承接的成果、塑造示范区品牌、体现示范作用,这些都是设立产业承接集中区的重要目的。

  如果我们把观察的视角放大,被各方寄予厚望的产业承接集中区,能够给安徽、中部乃至整个长江经济带产生怎样的变化与机遇?而在这些深刻改变的背后,又涵盖了设立集中区怎样的深层次背景?

  首先,从皖江示范区的区域格局来看,集中区的崛起必将提升皖江城市带的层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以示范区规划提出的芜马巢集中区来说,在合巢芜发展轴的中间地带,通过集中区建设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可以吸纳周边更多的农业人口实现城市化,从而在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交集地带”,隆起一个经济高地。

  与此同时,在安庆、铜陵、池州三市相连的区域建设一个集中区,不仅可以探索跨地区合作的新模式,还有可能打造出一个新兴的滨江城市。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主任沈卫国概括说:“产业承接集中区就像是在‘一张白纸’上,不仅是建立一个产业的集中区,未来更要发展为一座新兴的城市。”而且,集中区将改变安徽沿江经济发展“南强北弱”的局面,推进跨江联动发展的实现,进而辐射带动皖北发展。这些都将对安徽实现跨越赶超产生重大的牵动效应。

  对整个中部来说,承接产业转移是各省都在强力推进的中心工作,但如何借力产业转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谁也没有提出更优的解决方案。因此,通过皖江示范区的集中区崛起,一方面可以带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改变中西部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层次。更重要的是,通过集中区建设把长三角与皖江城市带融合在一起,上海与长三角的辐射可以传递、扩散到范围更广的长江经济带。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集中区之于皖江来说,承担着搏动整个皖江的使命。那么,具有重大牵引性的产业承接集中区,又将如何谋篇布局?

  布局:花落谁家

  “依托区域性中心城市;有优越的长江岸线资源和区位交通条件;承载空间大,地质条件好,基本农田少,拆迁成本低;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能够推进沿江城市跨江联动发展。”2月28日,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安徽省发改委提出了省直管集中区选址的5个条件,同时还提出了“1+1+10”的集中区布局,以及时间安排。

  这次会议,被认为是集中区建设真正起步的开始。但实际上,围绕集中区的规划布局,皖江城市带各市县的“自选动作”,早已是风生水起。

  如果按照时间先后来计算,真正打响集中区建设“第一枪”的,是示范区“两翼”之一的滁州市。2010年1月23日,国务院批复示范区规划仅仅过了10天,滁州即迈出与南京共建宁滁承接转移现代产业园的实质性步伐。

  同样是在今年1月,马鞍山也不甘落后,“马鞍山南部沿江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建设指挥部正式揭牌,并且提出了“再造一座马鞍山新城”的目标。

  与马鞍山隔江相望的巢湖市,对集中区的谋划建设速度之快,令人侧目。

  早在示范区《规划》正式批复之前的2009年11月,巢湖市就已先行一步,出台了建设产业承接集中区的相关文件。三个月后,在无为县二坝镇,巢湖集中区指挥部正式揭牌。为了抢占先机,巢湖市还提出“533+3”的发展思路和总体框架,规划在200平方公里内,建设和县临港新城、沈巷生态新城、二坝新型化工新城3个现代化滨江新城。

  相对来说,安池铜产业承接集中区的谋划,要早得多。2008年7月,就有学者提出“构建和发展大铜陵合作区的建议”。2009年2月,在安徽省“两会”上,铜陵市人大代表提出了《建立铜池枞经济合作区的建议》;到了2009年年中,铜陵正式谋划筹建江北产业园。

  铜池枞的另一主角——枞阳县,在示范区规划批复之后的一个月内,亦提出了“1213”的集中区战略思路。枞阳县委书记汪恕东对《决策》介绍说:“以横埠汽车零部件工业园为基础,规划建设一个20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在枞阳东部京台高速公路以南、长江以北的三角形区域,规划建设面积100平方公里的集中区,着力打造三大产业板块。”

  作为皖江示范区核心城市之一的合肥,亦在3月召开了合肥集中区规划论证会。按照合肥市的工作部署,集中区相关工作正有序向前推进。

  皖江各市县的“自选动作”可谓精彩纷呈,同时,安徽省发改委围绕集中区选址的系列调研也密集展开:2009年7月31日,调研组到无为县考察;8月1日,关于设立铜池枞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情况调研会议在普济圩农场召开;8月2日,调研组到池州调研;8月4日,调研组又赶到了和县。

  经过这些调研之后,8月份,安徽省发改委组织专人编制了《皖江城市带产业集中区选址论证报告》,这是关于集中区布局的第一份详尽材料。

  2010年1月,规划正式获批之后,集中区选址调研工作更是马不停蹄:2月21日,枞阳县;21日下午,调研组赶到普济圩农场;2月22日,到安庆市大观开发区、怀宁县进行调研;一个月后的3月22日,调研组来到和县;第二天,又赶往池州。

  通过梳理安徽省发改委的调研“路线图”,集中区选址的重点地区,清晰可见。

  但是,对照示范区规划文本中对集中区的表述,集中区选址布局还没有尘埃落定。公开选配两个省直管集中区管委会领导班子,只是一个重要节点。集中区到底如何落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决策层会给出一个充满智慧的答案。

  【链接】

  书记、省长纵论产业承接集中区

  当前一项重点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抓好集中区建设。这是规划的最大亮点之一,是大规模、高水平承接转移的重要平台,也是促进产业集聚、迅速壮大优势产业的重大举措。把集中区建好了,不仅示范区有了标志性品牌,还能大大提升安徽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各地也都能从中获益。按照“整体规划、分期实施、小块起步、滚动发展”的原则,编制集中区建设规划,明确开发方式、建设主体、承接重点和管理模式,力争尽快启动

  ——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

  集中区建设,是国家批复的示范区《规划》中的一个亮点,目的就是要打造一个集约的平台,包括项目的、产业的、功能的、要素的等多个方面的集中、集约和集成。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好集中区建设的具体位置,建立起集中区合作共建机制。确立集中区建设要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集中区的条件要优中选优;二是集中区的位置要合理布局;三是集中区的效应要着眼于示范。在推进集中区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依托中心城市,突破行政区划制约,在皖江沿岸适宜开发地区高水平、高标准规划建设产业转移集中区,重点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组团式转移和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形成一批特色园区和榜样园区。

  ——安徽省省长王三运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