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杭州化工厂毒气挥发事件暴露安检程序漏洞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0日06:39  钱江晚报

  本报记者 肖菁 张彧 李阳阳 刊头设计 马骥

  7月16日,大连原油入海;7月28日,7000多个化工桶冲入松花江,南京丙烯液体泄漏引爆;而8月13日,一场有毒原料泄漏事故,让杭州人记住了杭州合祥精细化工厂这个名字。

  近期,全国化工事故频发,引来公众忧思。中国进入重化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化工区与城市化之间的矛盾因为地理距离的不断缩短,正在愈加凸显。

  离8月13日已有一周,记者再次来到城北祥符镇新文社区的合祥精细化工厂,那一夜的惊恐仍然历历在目。化工厂违法储存的危险化工原料正在搬离。看门的王大伯说:“十多年了,我们家终于清静了。”他的家与化工厂,一墙之隔。

  当年的“金元宝”变成了定时炸弹

  如果不出意外,杭州合祥精细化工厂将会就此在祥符镇上成为过去时。这个占地不过两亩的小化工厂在这里待了多久?社区主任陈国良的记忆显然很精确:16年,那是从1994年开始的。

  当时,中年台湾商人廖某要来办厂,厂房的位置当年还是田坂一块。“当时我们村有土地800亩,作为第一个引进企业,给了它2亩”。当年,合祥是作为村里第一个化工企业引进的,称得上一个请进来的“金元宝”——5万元一亩地一签50年,这在当时还是个不错的价格,当时的行价是每亩地3万元。

  企业报批生产项目是“印染助剂”。正是因为当年报批的是印染助剂,而不涉及到危险化工品,所以企业只需选好厂房,工商注册即可。1995年,化工厂正式投产。

  16年过去了,农田都变成了厂房和居民楼,但是化工厂还是那么小,不起眼的大门,沉默的工人,紧挨着居民楼,如果不是难闻的气味,让人几乎忽略它的存在。

  沉默的小厂,藏着危险的真相

  路口开香烟店的老板娘,很清楚地记得当天一个不为人知的细节——当晚7点不到,从厂子里跑出一个年轻人,匆忙地给工友挂了个电话:“厂子里出事了,这几天别过来上班了。”

  虽然这个厂在小镇一待就是16年,但厂子里的人连附近的居民都叫不上名字。“这个厂子里出来的人,身上的味道很难闻。”看门的王大伯,给这个厂做了14年的门卫,他说这是个小厂,一直只有20个人左右,一半是工人、一半是行政人员,老板廖某一年里会来住上四个月,不在的时候,是他的侄子管事。唯一奇怪的是这家厂从来不招当地人,工人都是外地人。人员脉络很简单,但厂子里的东西不简单。

  事故发生后,大家都好奇,这家小厂是怎么会囤积了那么多危险化工品的。

  调查组工作人员吴坤几乎是一声长叹,“管理相当混乱,乱到他们自己都说不清楚”。据调查了解,似乎在1996年,化工厂就开始偷偷地改变原料了。改变原料的原因据厂家自己说是因为产品变化。助剂的配置随着工艺的变化,原料也发生了变化,当初承诺不用的危险化工品也渐渐用了起来。不过当时的用量并不大。

  看门大伯说,每次检查组来,几乎时间都很短,因为厂子小。老板也一直跟大家说,自己是做洗衣粉的,没有危害。说得多了,大家也都信了。

  但路口开香烟店的老板娘还是很奇怪,这么一家小厂,却每天都有卡车进出,从她的小店前经过。“生意噶好的啊?”

  据调查小组掌握的情况,那是因为化工厂从自用,后来渐渐涉足危险化工品的地下买卖。  一家不起眼的小厂,存在了16年,日渐危险。为什么我们总要等出了事才发现它的不妥。这件事故的背后,是安检程序上的质疑,记者带着三个问题探求真相。

  问题一:囤积19种危险化工品,如何能够不为人知?

  程序上看,化工企业从申办开始,实行的就是报批制度。用不用危险化工品自行申报。如果用到,就必须到安检部门去备案。当时,“合祥”报批是没有危险的“印染助剂”,就划归为普通企业注册程序了。就这样“合祥”将自己的小厂偷偷划入了“普通企业”。

  其实,在整个过程中,安监部门也是有过监督的,不过监督方式是发放安全生产基本情况调查表。其中有好几项涉及到生产原料的危险性,如“生产范围是否属于危险化工品”、“经营使用哪几类危险化工品”、“储存地点与方式”。

  很遗憾,调出1998年的调查表,合祥化工厂登记的都是“否”。

  “这种就是属于非常恶劣的瞒报事实真相”,吴坤说。但另一个现实情况是安监部门也没有能力去核实每一家厂的真实情况。

  问题二:它如何能够进到危险化工品,需不需要审核?

  既然是危险化工品,那么买卖过程也不会像普通商品那般随意,按照我国相关规定,危险化工品在买卖过程中,卖方要审核买方是否具有生产经营危险化工品的资格。

  可惜,这种审核责任被交到了商品流通渠道的上下游企业自己手里。

  合祥的货源就来自河南一些不正规小厂。在利益驱动下,大家都跟做普通生意一样简便操作。

  问题三:为什么它不愿意申报?

  自从合祥出事以来,大家都在摇头,如果当合祥开始涉足危险化工品的时候,它能主动申报,安监部门就会将之备案,然后定期培训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告诉他怎么存放,怎么使用,那么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

    为什么合祥不愿意做?

  难道是因为费用?吴坤说,申报、备案、培训都是免费的,不涉及到费用,包括在税收等方面也没有任何影响。

  难道是因为怕麻烦?兴许有一点。吴坤说根据他们的调查,安全意识差是一方面,似乎还有一点,合祥生产的是印染助剂,是不断有工艺变化的,如果备案的话,是必须将进了哪几种危险化工品都一一上报的,它有“配方保密”的考虑。

  一个区域的安监工作人员只有十来人,有时候涉及的企业却有成百上千家,而其他部门如消防等即便进入企业也未必能完全清楚那些化工品外包装上的代码,因此,在申报制度主导下,漏洞是显而易见的。

  目前,拱墅区对辖区企业正在全面排查中。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化工厂 毒气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