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挟尸要价》照片中主角将起诉作者侵犯名誉权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4日08:08  新闻晨报
《挟尸要价》照片中主角将起诉作者侵犯名誉权
16:47,学校来人了,专门协商要尸体的事宜。

《挟尸要价》照片中主角将起诉作者侵犯名誉权
2009年10月24日16:43,第二具遗体已经捞了上来,王守海(白衣者)船头等钱。

《挟尸要价》照片中主角将起诉作者侵犯名誉权
  16:50,看到学校来人了,王守海和其他打捞者开始向学校的人说:“……说好的三万六,钱到位了再往上拉……我只听老板的! ”(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奖照片)本版潇湘晨报供图

《挟尸要价》照片中主角将起诉作者侵犯名誉权
17:08,王守海等人因3.6万元还没到手,停止打捞,在船上抽烟、喝水。

  □晨报记者 李晓明

  反映长江大学学生勇救落水儿童不幸牺牲,却被打捞公司索要天价打捞费的新闻照片《挟尸要价》获评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奖。不想,长江大学宣传部长李玉泉称此照片反映的是捞尸人 “牵尸上岸”,而不是“挟尸要价”,质疑其存在造假嫌疑,并呼吁取消其获奖资格。

  为求真伪,“金镜头”评奖组委会组成调查组,赶赴荆州当地进行实地调查。昨日,记者从调查组获悉,目前争议最大的是照片中站在船头的捞尸人王守海所做的“手势”和“说的话”,对于这一细节,调查组向当事人双方以及校方进行核实,却听到了三种不同的说法。

  对此,调查组负责人尹玉平表示,根据调查,目前照片反映的“挟尸要价”这一基本新闻事实可以确定,只是细节存在争议。而评委之一贺延光则表示,新闻照片只要新闻事实可以认定,即使在细节上存在小瑕疵,也并无伤大雅。

  《挟尸要价》被质疑造假

  去年10月,长江大学一群大学生结成人梯勇救落水儿童,最终3名大学生付出了年轻的生命,轰动一时。时隔大半年之后,一张新闻照片让该事件再次受到舆论关注。

  这张照片的拍摄者叫张轶,时任《江汉商报》摄影记者,当时在现场拍下了救人大学生牺牲后,渔船将他们的尸体打捞上来的情景。其中,一张刊出的照片取名《挟尸要价》,反映当时大学生救人牺牲后,打捞方却因索要“打捞费”而不肯马上靠岸的丑恶之举。该照片因其冲击力连续获得新闻摄影奖,更被评为2010年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奖。

  不想,在照片屡次获奖的同时,也遭来越来越大的质疑声。最先发出质疑的是长江大学宣传部部长李玉泉,他多次发文称该照片涉嫌造假,多个地方与事实不符,称当时捞尸人是指挥岸上人配合“牵尸靠岸”,而不是“挟尸要价”;至于为何不把尸体捞上船,则是捞尸业的禁忌。他呼吁评委会取消该作品的获奖资格。对此,照片作者张轶则通过公布全套作品进行了回应,称当时“挟尸要价”是一个过程,获奖照片只是反映这一过程中信息量最足的一张。

  调查细节存在三种说法

  为核实真伪,评委会组成3人调查小组,赶赴荆州当地进行调查。昨日,记者联系上调查组负责人尹玉平,他向记者透露,经过实地调查,目前调查组已经确认“挟尸要价”这一基本新闻事实是存在的,至于所争论的细节,调查组经过走访各方当事人,却听到了三种不同的说法。“目前最受争议的是照片中,捞尸人王守海站在船头的手势和语言。他的手势究竟是什么意思,他当时又说了什么话?”尹玉平告诉记者,作者张轶说,照片中王守海抬起胳膊的动作是不让船马上靠岸,当时他还说了“说好的三万六,钱到位了再往上拉,我只听老板的”这样的话。

  但是,另一方当事人王守海则否认自己说过这样的话。王守海说自己是陈辛(打捞公司负责人陈波的哥哥)叫去的,只管捞人,报酬是按照老规矩,至于打捞公司收多少钱他也不知道。他当时“摆手”是为了指挥身后的同伴靠岸。

  作为见证者的校方则又提供了第三种说法。尹玉平告诉记者,调查组向当时在事发现场的长江大学师生进行了核实,“一共问了七八个人,回答相当一致,他们说当时离船也就5-8米的样子,听到船上的王守海说‘你们往后退,散开,船要靠岸。’”

  “三方当事人,三种不同的说法,肯定有人在捣鬼。”尹玉平表示,目前根据调查,以及当地官方和公安的说法,可以明确的事实是,当时打捞公司确实有“挟尸要价”,中断打捞的行为。“我的个人观点是,基本新闻事实已经确定,纠缠的只是细节,我们会把各方说法都向外界进行发布。”

  评委称不该纠缠于细节

  随后,记者又采访了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中国记协主办的“2009中国瞬间中国新闻摄影大赛”评委之一贺延光。他对记者表示,新闻作品最重要的是新闻事实无误。就此事件来说,最关键的是要弄清三个问题:有没有挟尸要价?有没有开出天价打捞费?有没有在钱没到手时中止打捞行为?

  贺延光表示,对于突发事件来说,对于时间的概念不一样,延误两三分钟都是延误。如果“挟尸要价”这一基本事实成立的话,那么其它的微小瑕疵都不会影响作品的新闻价值。至于王守海和陈波的关系,应该可以认定为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虽然“挟尸要价”的具体行为人是陈波,但王守海作为执行者,说他也没有错。

  至于《挟尸要价》这一作品会否取消获奖资格,贺延光表示新闻事实确定的话就不会。“如果最后调查结果出来,事实有误的话,那就闹大笑话了。”

  对此,尹玉平也表示,目前可以基本确定照片并不存在造假。不过,最终调查结果出来之后,照片可能还是要经过复议这个程序。

  陷入漩涡中的三方当事者

  [揭露照片造假者]

  李玉泉:并未担任涉事打捞公司董事长

  作为“揭露”《挟尸要价》照片造假最得力的人物,长江大学宣传部长李玉泉随后也陷入舆论漩涡,有网友质疑,他不遗余力质疑造假是受到他人的委托或指示,并质疑其与打捞公司有利益关系。

  昨日,李玉泉向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评委会发出一份“关于质疑《挟尸要价》照片新闻真实性的几点说明”,在“说明”中,李玉泉表示对《挟尸要价》照片新闻真实性的质疑是本人个人所为,没受到任何组织和个人的委托或指示。仅仅是本人认为自己有义务向公众说明事实的真相。他强调,对《挟尸要价》照片新闻的质疑,是就照片本身新闻的真实性和对照片解读的真实性而言。同时是在广泛采集有关当事人的基础上,对照片新闻的真实性作出的判断。并且质疑是从很早之前就开始的,并不存在因照片获得金奖才质疑。

  昨日,还有网友爆料称,李玉泉曾担任涉事打捞公司的董事长。记者昨日致电长江大学宣传部,电话一直无人接听。记者随后通过调查组证实,李玉泉并未担任打捞公司董事长,此前是长江师范大学教授,后来任博盈投资公司独立董事,目前为长江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宣传部长;荆州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

  [照片拍摄者]

  张轶:遭遇压力辗转几个城市谋职

  至于照片作者张轶,也遭遇到多方压力,甚至几度更换城市谋职。

  记者昨日辗转联系上张轶,目前他已经躲到了“其他省份的某个城市”,等待着最终的调查结果。

  张轶告诉记者,事发时他刚毕业,任职《江汉商报》,当天拍下照片传回报社。但是当晚有报社一名领导指示,删除了照片,并让他不要外传。后来,照片署了化名发表在《华商报》,并开始在一系列新闻摄影奖中获奖。张轶的身份随之暴露,年底,报社扣除了他的年终奖,张轶的人身安全也遭到威胁。“当时感到在当地已经呆不下去,只能选择离开。”离职后,张轶先在家里休息了一段时间,接着到了湖南一家媒体工作。但即使这样,张轶仍感到不安全。“毕竟湖南离湖北太近了。”

  目前,张轶在“其他省份的某个城市”做暂时的休息,手机也并不常开。至于接下来的打算,张轶表示,现在“金镜头”奖组委会已经着手调查了,他希望大家都平静下来等待结果。“谩骂对大家没有好处,对当事人各方包括我、对遇难者的家属都不是件好事。”

  [照片中的主角]

  王守海:聘请律师讨回名誉

  另外一名当事人王守海,则成了千夫所指,几乎不敢出门。

  他在接受调查组访问时,表示自己只是埠河轮渡运输公司的退休职工。当时陈波的哥哥陈辛通知他,让他带上滚钩去捞人,然后他就去了,也不知道是什么人淹死了。他解释,按当地风俗,打捞的尸体都不上船。因为船大部分是自己家的,打捞别人的尸体,是不会搬上自己的“家”的,因为比较忌讳。当时他一直在船上干活,没有上岸,也不知道陈波谈价钱的事情。并且期间没有和陈波进行过电话联系。下午约五点多,打捞完后就回去了。

  “事后,我得了530元钱,包括钩子的30元。也是事后,我才知道打捞的三个人的英雄行为。后来,这530元钱也退了回去。”对于照片,王守海表示并不知情,“因为我70多岁了,不上网。”

  王守海的儿子表示:“我不知道这事,后来看了这张照片就一笑而过。但我们家人绝对不相信70多岁的人会挟尸要价。”

  王守海说:“我做了一生好事,现在落了个骂名,我心里不舒服。所以我希望能恢复我的名誉,纠正事实。”目前,他已经委托了律师,起诉张轶侵犯名誉权。

照片《挟尸要价》获奖遭质疑

中国新闻金镜头奖作品《挟尸要价》被指遭误读

  19日,几乎在各大网站的首页都公布了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年度新闻图片颁奖的消息,其中作品《挟尸要价》以全票赢得了本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成为颁奖典礼上的焦点。 [详细]

    今天,几乎在各大网站的首页都公布了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年度新闻图片颁奖的消息,其中作品《挟尸要价》以全票赢得了本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成为颁奖典礼上的焦点。[详细]

    据了解,张轶拍摄这张照片后,他所供职的《江汉商报》由于种种考虑并未刊发,张轶以个人的名义在《华商报》首发该照片,署名“真真”,以目击者身份署名。后因屡获大奖,记者张轶身份被迫公开,现由于在当地压力过大已离开湖北荆州。 [详细]

        为了解事实的真相,人民网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了“金镜头”奖的两位评委,京华时报社图片总监骆永红、人民日报摄影部主任李舸以及对事件进行实地调查的记者郝建国,两位评委均表示在对《挟尸要价》评审之前,评委会已经对图片拍摄过程以及真实性进行了调查,并未发现任何问题。[详细]

《挟尸要价》调查

    质疑 记者调查 荆州市政府回应
    在打捞中,两条船共同作业,捞到后要迅速地用绳子拴着手或脚,避免再次滑落水中,船太小,在深水处不容易把尸体捞上来,要牵引到岸边再捞起。着白色衬衫者手牵尸体挥舞手臂是指挥岸上的人们配合将尸体打捞上岸。 图片定格瞬间画面是,捞尸者以答应的36000元还没有全部到位为由“罢工”,一个叫王守海的捞尸者,把打捞上来的方招的遗体用一条绳子绑住右手(图片上绳子打结很清晰),用另一条带铁钩的绳子钩住T恤,久久将遗体横在水中,而不是拖到船上。  
    据有人证实,这名捞尸人不姓陈,而是叫王守海。

    记者郝建国调查:王守海,湖北公安县农民,受雇于捞尸头子陈波,先前的报道曾误为“陈某”,后《华商报》予以及时纠正。

    荆州市人民政府:“荆州市八凌打捞有限公司”的陈波行为已构成敲诈勒索,目前公安机关已依法将其治安拘留,拘留时间是15天,并处1000元罚款。
    渔民陈凯说“捞到人,我们每船每次能得500元,捞不到就是200元,甚至有时给包烟。”可见 ,如果谈价,也不是由船上从事打捞的这些人。老人在宝塔湾卖鱼。他被人打了三个耳光,腰上踹了一脚。“无数的砖头瓦砾向我扔来,几百人围过来,他们大声指责谩骂,有人喊打死他,打死他,这个没良心的老东西,见死不救的畜生。”最后,船被砸了,渔网也被烧了。 记者郝建国调查:本人通过现场长江大学的学生、冬泳爱好者、目击者(照片《挟尸要价》拍摄者张轶)了解到的事实是:捞尸者赶到现场后,不问英雄的死活,不顾现场师生的感受,趁火打劫,开口就要钱,称捞一具遗体12000元,钱不到位不捞。渔民的船在10月29日后受到岸上群众的攻击是事实,但此时《挟尸要价》还未发表(该照片首发于《华商报》11月3日)。 长江大学与荆州市八凌打捞有限公司打捞尸体的协议系民事行为,但其八凌公司打捞过程中的言行明显违背社会公德。虽尸体打捞价格不在物价部门定价范围之列,但八凌公司明知溺水学生系见义勇为遇难而不及时打捞,特别是因打捞资金未筹集到位时,数次中断打捞,明显违背社会公德。
    有媒体质疑,怀疑获奖人为“张轶”是假名,就此事记者采访了解确认张轶是真名。 张轶拍摄这张照片后,他所供职的《江汉商报》由于种种考虑并未刊发,张轶以个人的名义在《华商报》首发该照片,署名“真真”,以目击者身份署名。后因屡获大奖,记者张轶身份被迫公开,现由于在当地压力过大已离开荆州。  

相关阅读

  • 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奖颁出9类40个奖项


        中国新闻摄影最高荣誉“金镜头”奖颁奖盛典18日晚在此间隆重上演,共颁出9类40个奖项以及3个年度大奖。揭露社会公德缺失的作品《挟尸要价》以全票赢得了本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成为颁奖典礼上的焦点。 。[详细]

背景

    大学生结成人梯救落水少年 3人溺亡

    在古城荆州,在寒江救人的英雄赵传宇的母校长江大学,又涌现出一个英雄群体。2009年10月24日,为救两名落水少年,该校10多名大学生手拉手扑进江中营救,两名少年获救,而3名大学生不幸被江水吞没,英勇献身。[详细]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挟尸要价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