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牧:不问真伪的爱憎没有任何意义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0日12:14  大众网

  今天,几乎在各大网站的首页都公布了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年度新闻图片颁奖的消息,其中作品《挟尸要价》以全票赢得了本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成为颁奖典礼上的焦点。这幅大半年前在全国引起对丑恶现象愤怒声讨的照片,又一次引起轰动和爱憎分明的褒贬。时至今日,仍然有太多的人不知道,这是一个假新闻。

  《挟尸要价》的来历是,2009年的10月24日下午,长江大学的15名学生在长江宝塔湾河段救起两名少年,不幸的是有3名大学生牺牲。从江中捞取牺牲者遗体的是当地渔民,但经过“有心人”的操作,这些渔民被拍摄成牵着遗体要高价的无耳之徒,经媒体放大立即轰动全国。此消息已经证伪,但当事渔民身心受到重创,迄今名誉不得恢复。

  最新的金奖表明,相关假新闻仍在流传。长江大学校方称,最早发表照片时的署名和现在获金奖的著作权利人名称不符,怀疑真实摄制者仍未披露。我接触的几位当时经手编发这条新闻的传媒从业人员,也是到今天看到长江大学校方的澄清消息,也才完整的了解到事情全貌。

  救人的学生义举令人感叹,被伪新闻指责挟尸要价的渔民冷血令人痛恨,对比鲜明的两种行为撞击出强烈的爱憎。这让我想起明清改朝换代之际,明末名将袁崇焕驰援北京,清将巧用反间计,袁崇焕被指叛国处死刑,他拼命保卫的北京市民临刑集体生啖其肉……

  不问真伪的爱憎没有任何意义,除了煸动无原则的仇恨。

  公众在《挟尸要价》一事上的爱憎,源于他们对媒体的信任。这是一条引起轰动的新闻。引起轰动就是好新闻吗?催人泪下的情节+皆曰可杀的丑恶+倾向强烈的道德审判=不问真伪的疯狂渲泄,这是一个非常清晰而有效的操作公式,也是不止一次假新闻轰动的背景。直到揭伪后仍是好新闻拿金奖,就是这种“有效”的证明。但这种操作,必然会使媒体失去责任,公众不辩真伪最终不再信任媒体,这也是不问真伪的爱憎的必然结果。

  无论袁崇焕还是长江渔民,陷于不义之境来源于社会公器的乱作为,导致不问真伪的爱憎,只不过前者的社会公器是负有管理国家责任的明王朝,后者则是负有传播信息责任的媒体。负责任的媒体,应遵守新闻真实平衡客观这些基本原则,符合这些原则的新闻才是好新闻。媒体追求轰动效应误导公众,无论是制作还是评奖,都是对社会公器的滥用是对新闻价值的破坏。社会公器的使用稍一不慎,就是毁灭性的利器。

  实际上长江救人发生后,捞取遗体的过程当时就引起巨大争议,渔民的言行举止都有详细披露,时至今日,更有牺牲学子所在学校的官方声明。但为渔民辩护的言行,远不如对其的抨击感染人,最终信息失去平衡。不问真伪的爱憎更疯狂,更难以证伪,更易传播,与不问真伪的爱憎相关的另一个话题是,相关信息平衡极难。这亦是其杀伤力所在。

  让爱憎建立在清晰理性之上,这是一个如此艰难的任务。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12,423
踩:586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