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透视文化产业深圳现象:从文化沙漠到设计之都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7日15:04  新华网

  新华网深圳8月27日电(记者车晓蕙 王传真)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也缺乏全国知名的文化人才和文化机构,深圳市近年来文化产业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继高新技术、金融、物流产业之后的“第四大支柱产业”,并逐步探索出“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为特征的发展新模式。

  从曾经的“文化沙漠”,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称号,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圳现象”折射出的是经济特区30年发展模式的变迁。

  自文化产业被列入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以来,深圳文化产业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02年深圳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规模约55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仅为2.5%,到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531.3亿元,占全市GDP的6.5%。今年上半年,深圳市文化产业已实现增加值280亿元,“支柱产业”作用凸显。

  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副局长尹昌龙认为,市场的力量是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由于城市文化需求强劲,文化供应不足拉动文化市场迅速发展。另一方面,文化市场需求的增长,吸引一批商业精英进入这一领域,他们善于把文化创意资源转化成商业资源,使深圳成为全国文化资源重新配置的重镇。

  从产业结构来看,由电子信息、家具、服饰等传统制造业起家的深圳,近年来率先感受到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而文化正在成为不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增加附加值的“火车头”。

  由于根植于活跃的市场经济环境,使深圳文化产业呈现出独特的发展模式,文化产业外延不断扩大,一批代表未来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的新业态应运而生。

  “文化+科技”是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亮点。深圳高科技产业发达,创新型业态不断出现,腾讯、华强文化科技集团、A8音乐集团等一批民营文化科技企业迅速崛起。

  华强文化科技集团的“环幕立体电影”系统及影片打入美国、加拿大等40多个国家。该集团副总裁尚琳琳说,在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中已经难以分清谁是文化人、谁是科技人,“文化+科技”的新型业态在中国近几年才迅速兴起,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

  “文化+旅游”是深圳重新配置文化资源的典范。目前,以深圳为总部,华侨城“文化+旅游”模式已复制到全国7个省市。深圳已培育出大芬油画村、深圳古玩城、宝福珠宝产业园等以“文化+旅游”带动产业发展的多个重点园区。

  “文化+金融”探索破解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瓶颈问题。2009年11月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挂牌,成为中央重点支持的国家级文化产权交易机构。今年第六届文博会期间,深圳文交所与全国20多个省市宣传文化部门,以及金融机构、国际买家签订系列战略合作协议,交易项目成交额达85.69亿元。

  此外,由中央财政注资引导、深圳市参与的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目前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复筹备,首期募集60亿元。这两个与文博会相配套的文化投融资平台的建设,将使深圳成为国内重要的文化产权交易、知识产权评估和投融资服务中心。

  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说,深圳在全国最早提出“文化立市”战略,近年来先后制定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就动漫游戏产业、创意设计产业等出台专门的鼓励办法,在国内率先制定了第一部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此外,深圳还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王京生认为,21世纪“拼文化”,文化产业的加速发展对于深圳提升发展后劲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创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软环境将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