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办特区,他被称为“特区建设的总工程师”,到达人生的又一个高峰。因为办特区,他曾经遭受巨大争议与政治压力,“准备让人火烧赵家楼”,幸得老帅叶剑英力撑———“顶不住我就飞回北京支持你”。
习仲勋主持广东改革成效卓著,一手促成深圳特区的建立。晚年为看着深圳发展,决定留在深圳养老,一直住了12年;熟悉他的人说,习老对深圳特区的贡献,没有办法衡量。
作为深圳特区成立早期的人民银行深圳分行行长,王喜义收到过恐吓信和夹着子弹的信封。在回顾中,他讲述了深圳金融改革的过程艰辛故事,在他看来,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上世纪80年代初,任仲夷在广东这块试验田上,大胆推进改革开放,广东和深圳特区成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如果说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那么任仲夷则是优秀的工程师,是中国改革的"开路先锋",被誉为"改革开放的大将"。
他最早提出“广东先走一步”,并以“要杀头就杀我”的豪言,主动向省委请缨办特区。是他,第一个“吃螃蟹”,大胆突破计划经济的一潭死水,让深、珠、汕闯出一条“引进外资,实行市场经济为主”的新路。
袁庚,这是深圳特区历史上最为耀眼的名字之一。他当年在蛇口工业区的种种努力探索,锐意改革,如今看来仍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回忆袁庚往事,其实是意图帮助我们重新鼓起改革再出发的勇气与力量。
上世纪80年代的深圳承载了太多的故事。在这里可以看到深圳从蛇口最初的小渔村、龙岗的客家围屋慢慢开始建设,特区初创中涌现出的勇气和力量,直至今天仍让人动容。这是改变命运的年代,春天的故事在这里唱响。
轰隆隆的开山炮炸醒了沉睡的蛇口,此举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第一声“开山炮”。蛇口,一个寂寂无名的海滨小城,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史册上极其重要的一章。
国贸大厦曾是国人仰望“深圳速度”的象征,以“三天一层楼”的建筑效率于1985年竣工。国贸大厦素有“中华第一高楼”的美称,改革开放以后的上世纪80年代,这里是国内外重要领导人访问参观的必去之处。
从二十多年前的滨海小厂到400亿央企“航母”;从旅游,到地产,再到电子;从深圳蛇口,到全国,乃至世界市场,华侨城在给无数人带来惊奇的同时,也正如其旗下经典游园项目“世界之窗”一样,成为整个深圳特区发展的“缩微”版本。
深圳速度是改革开放时代最形象的注脚。“三天一层楼”成为享誉中外的“深圳速度”的象征,已载入了特区建设的史册。深圳速度当年也成为全国学习的榜样,是改革开放爆发出活力的典型,代表了一代人的理想与成就。
上世纪90年代,深圳涌现了一系列“走进新时代”的场景。蛇口港、国贸、帝王大厦、深发展等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这就是深圳人改革发展的惊人速度啊!”小平同志南巡时在国贸大厦上俯瞰深圳全貌,也曾如此感慨。
30年来,但凡到过深圳旅游的人们对“深圳购物”的印象都不会陌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到沙头角买黄金和进口数码产品成风;具有“深圳速度”的国贸大厦建成以后,占其裙楼共2层的免税商场成为深圳多半市民家庭周末的潮流去处;而今,万象城、海岸城已经成为深圳的地标,休闲新方式也渐渐在深圳人的生活中养成习惯。
比起广州、上海等传统商业发达的城市,深圳商贸零售企业几乎是从零起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并且很早就开始了对外扩张的步伐。
看康佳彩电、戴飞亚达表、用中兴手机、吃金帝巧克力……说起出自深圳的名牌,人们的感受太直观了。自主品牌正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和耀眼的城市名片。
培育自主品牌,深圳经历了萌芽、成长和跨越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深圳工业以来料加工为主,基本没有自有品牌。20世纪90年代以后,深圳在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部分企业开始打出自己的品牌。
新的深圳证券交易所、宝安机场的扩建,一个又一个大型地标性建筑又拔地而起;象征着环境保护的红树林、梧桐山,昭示着经济高速发展之后,深圳人开始关注生态的保护。走入新世纪,深圳人民正在走向复兴,创造辉煌。
在本世纪最初的20-30年内,中国将成为世界级的制造业基地(中心)之一,这是新世纪我国的历史机遇。深圳经济特区将成为打造这个世界级制造业基地(中心)的排头兵,这也是新世纪给深圳带来的巨大机遇。
30年的勇锐改革创新让深圳一跃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金融重镇。深交所多层次资本市场蓬勃发展、商业银行机构高度市场化、基金管理规模三分天下有其一、私募基金扎堆、创投公司整体实力全国最强。这一切,世人瞩目,值得自豪。
2004年起,深圳提出“文化立市”战略,开始发展高层次文化产业,努力建设“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设计之都”和“动漫基地”,以此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点和具有深圳特色的文化品牌。
“铭于心”,方能“敏于行”。血液里流淌着创新基因的深圳人,深刻意识到建设创新型城市时不我待,意识到下一个30年深圳再造新特区征途中,弘扬创新精神的迫切和重要。
谁领军未来30年的改革,谁能成为中国改革的新试验田?面对省内广州、珠海等地的奋起直追,省外上海、北京、苏州等城市的激烈竞争,正在努力重新走到中国改革最前沿的深圳喊出了宏伟的口号:“叫板新加坡、叫板香港”!
深圳经济特区在“特区时代”的历史使命,即“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寻路的探险家”功能完成后,要逐步转换和升级为“后特区时代”的新历史使命,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新路”的“开路先锋”。
未来深圳特区之“特”不在于拥有多少优惠政策,而在于继续拥有先行先试的权利。而“特别能创新”、“特别能抗击经济风险”、“特别能出经验”,寄托着国家对于深圳特区“先行先试”的殷切期待。
改革越改越难,是当前中国社会利益多元化日益凸显背景下改革的阶段特征。但这个时候,也是历史考验一国、一民族乃至一地区、一城市是否有希望、有前途的关键时刻。
“叫板新加坡”口号的提出,与其说是为深圳树立前进的榜样,还不如说是通过“叫板”世界最具制度活力、社会最为和谐的先进城市,倒逼深圳重新起飞。
几天前,温家宝总理在视察深圳时,向当地的干部和公众提出了要求与希望。这就是:要坚持“特”、追求“好”、突出“新”、敢争“先”。温总理把“特”置于深圳未来发展总思路的首位,其意义可谓深远。那么,未来的深圳应该“特”在哪里呢?
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巨大压力,以及矛盾以及低廉劳动力成本时代终结的议论,说明深圳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中国发展趋势的窗口和寒暑表,但在另一方面也是对深圳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社会管理能力提出了严格要求。
如果没有政治体制改革做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而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要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和监督政府行政事务,参与和管理经济、社会、文化事务,从制度上解决权力过分集中又得不到制约的难题。
行政权力运行的公开透明和有所作为,它的前提是对公民社会的扶持,是对公众参与监督政府的全面支持。深圳在以社会建设为桥梁,净化市场环境,打击贪污腐败方面应该,也有条件为全国做出表率。
人才观说到底是人的世界观。在这个有关宏旨的大问题上,深圳只有充分发扬立市三十年来的优秀传统,揽八方英才、聚天下精华,才能使城市的血脉中永远有着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