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

深圳概况
深圳概况

深圳是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门户,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缩影。

深圳经济特区
深圳经济特区

1980年成立,在利用外资发展经济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视频报道 更多>>

不支持flash

话深圳

  • 图片特刊:深圳三十而立

    图片特刊:深圳三十而立
    2010年8月26日,恰逢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30周年华诞。或许没有人会预料到这个边陲小镇能成长为我国经济总量第四的城市,但深圳确实做到了。
  • 罗湖桥见证深圳改革开放发展进程

    罗湖桥见证深圳改革开放发展进程
    著名的罗湖桥是一座宽敞的双层行人桥,跨过深圳河,连接着深圳、香港两地。目前,通过罗湖桥的日均旅客流量为25万人次。

策划:走过30年

奠基者:他们推动特区模式

谷牧:为办特区曾将党组织关系转到广东
谷牧:为办特区曾将党组织关系转到广东

因为办特区,他被称为“特区建设的总工程师”,到达人生的又一个高峰。因为办特区,他曾经遭受巨大争议与政治压力,“准备让人火烧赵家楼”,幸得老帅叶剑英力撑———“顶不住我就飞回北京支持你”。

习仲勋:我要看着深圳发展
习仲勋:我要看着深圳发展

习仲勋主持广东改革成效卓著,一手促成深圳特区的建立。晚年为看着深圳发展,决定留在深圳养老,一直住了12年;熟悉他的人说,习老对深圳特区的贡献,没有办法衡量。

王喜义:我曾收到夹着子弹的信封
王喜义:我曾收到夹着子弹的信封

作为深圳特区成立早期的人民银行深圳分行行长,王喜义收到过恐吓信和夹着子弹的信封。在回顾中,他讲述了深圳金融改革的过程艰辛故事,在他看来,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任仲夷:改革的开路先锋
任仲夷:改革的开路先锋

上世纪80年代初,任仲夷在广东这块试验田上,大胆推进改革开放,广东和深圳特区成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如果说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那么任仲夷则是优秀的工程师,是中国改革的"开路先锋",被誉为"改革开放的大将"。

吴南生:我提着脑袋办经济特区
吴南生:我提着脑袋办经济特区

他最早提出“广东先走一步”,并以“要杀头就杀我”的豪言,主动向省委请缨办特区。是他,第一个“吃螃蟹”,大胆突破计划经济的一潭死水,让深、珠、汕闯出一条“引进外资,实行市场经济为主”的新路。

袁庚:开发特区我动员群众监督自己
袁庚:开发特区我动员群众监督自己

袁庚,这是深圳特区历史上最为耀眼的名字之一。他当年在蛇口工业区的种种努力探索,锐意改革,如今看来仍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回忆袁庚往事,其实是意图帮助我们重新鼓起改革再出发的勇气与力量。

创业者:特区改变我们的命运

  • 从穷酸小伙到物流巨头
  • 13年前,宝鼎威物流园区董事长张亚东便是这样一个“做梦”的小伙子。正是由于深圳的宽松环境和遍地的机会,让他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 第一个登上蛇口的香港女商人
  • 一直到现在,说起"马太",在蛇口仍几乎无人不晓,因为她是第一位到蛇口投资的香港商人,也是一位首始至终跟随袁庚在蛇口打天下获得巨大成功的港商。
  • 从副处级干部到小老板
  • 1991年,当熊建明放弃蛇口管理局的铁饭碗,用四处筹措来的3万块钱创业时,压根没想到自己创办的方大,有朝一日能摘得“建设创新型国家杰出企业”、“最具影响力的深圳知名品牌”等。
  • 我们创业者感觉深圳就是自己的家
  • 研祥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志列回顾自己走过的创业路,感慨地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深圳;没有深圳,就没有研祥。我如果在别的地方创业,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

建设者:我们改变特区

  • 逐梦深圳:一群移民和一座新城
  • 1977年,深圳还是中国南部沿海的一个小渔村,;2010年的今天,高楼林立,流光溢彩,深圳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现代大都市,与此同时,深圳也成为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常住人口近900万,而他们,几乎全部是移民。
  • 工程兵脱下戎装赴深参战
  • 国家一声令下,2万基建工程兵脱下戎装加入了深圳特区的建设大潮。基建工程兵们伴随特区成长,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贡献了自己青春,把最好战斗时光放到了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上。
  • 深圳工人登上《时代》周刊
  • 2009年,到深建设者成为《时代》周刊2009年度人物“中国工人”的代表。作为“中国工人”的剪影。他们中既有流水线上的基层工人,也有坐办公室的管理人员。但不论背景经历如何,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工作,为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奋斗。
  • 特区30年请记住万千无名英雄
  • 特区30年来,数以千万计的劳动者在这里留下了汗水和青春。他们为这座城市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们,是这座城市不可忘却的记忆和历史。

上世纪80年代:《春天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的深圳承载了太多的故事。在这里可以看到深圳从蛇口最初的小渔村、龙岗的客家围屋慢慢开始建设,特区初创中涌现出的勇气和力量,直至今天仍让人动容。这是改变命运的年代,春天的故事在这里唱响。

深圳蛇口工业区建设始末

轰隆隆的开山炮炸醒了沉睡的蛇口,此举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第一声“开山炮”。蛇口,一个寂寂无名的海滨小城,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史册上极其重要的一章。

老深圳人的国贸情结

国贸大厦曾是国人仰望“深圳速度”的象征,以“三天一层楼”的建筑效率于1985年竣工。国贸大厦素有“中华第一高楼”的美称,改革开放以后的上世纪80年代,这里是国内外重要领导人访问参观的必去之处。

不到华侨城 白游了深圳

从二十多年前的滨海小厂到400亿央企“航母”;从旅游,到地产,再到电子;从深圳蛇口,到全国,乃至世界市场,华侨城在给无数人带来惊奇的同时,也正如其旗下经典游园项目“世界之窗”一样,成为整个深圳特区发展的“缩微”版本。

深圳速度代表了一代人的理想与成就

深圳速度是改革开放时代最形象的注脚。“三天一层楼”成为享誉中外的“深圳速度”的象征,已载入了特区建设的史册。深圳速度当年也成为全国学习的榜样,是改革开放爆发出活力的典型,代表了一代人的理想与成就。

上世纪90年代:《走进新时代》

  上世纪90年代,深圳涌现了一系列“走进新时代”的场景。蛇口港、国贸、帝王大厦、深发展等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这就是深圳人改革发展的惊人速度啊!”小平同志南巡时在国贸大厦上俯瞰深圳全貌,也曾如此感慨。

20家全国商贸百强诞生在深圳

30年来,但凡到过深圳旅游的人们对“深圳购物”的印象都不会陌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到沙头角买黄金和进口数码产品成风;具有“深圳速度”的国贸大厦建成以后,占其裙楼共2层的免税商场成为深圳多半市民家庭周末的潮流去处;而今,万象城、海岸城已经成为深圳的地标,休闲新方式也渐渐在深圳人的生活中养成习惯。
  比起广州、上海等传统商业发达的城市,深圳商贸零售企业几乎是从零起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并且很早就开始了对外扩张的步伐。

自主品牌撑起深圳经济大厦

看康佳彩电、戴飞亚达表、用中兴手机、吃金帝巧克力……说起出自深圳的名牌,人们的感受太直观了。自主品牌正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和耀眼的城市名片。
  培育自主品牌,深圳经历了萌芽、成长和跨越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深圳工业以来料加工为主,基本没有自有品牌。20世纪90年代以后,深圳在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部分企业开始打出自己的品牌。

新世纪:《走向复兴》

  新的深圳证券交易所、宝安机场的扩建,一个又一个大型地标性建筑又拔地而起;象征着环境保护的红树林、梧桐山,昭示着经济高速发展之后,深圳人开始关注生态的保护。走入新世纪,深圳人民正在走向复兴,创造辉煌。

新世纪给深圳的新定位新机遇

在本世纪最初的20-30年内,中国将成为世界级的制造业基地(中心)之一,这是新世纪我国的历史机遇。深圳经济特区将成为打造这个世界级制造业基地(中心)的排头兵,这也是新世纪给深圳带来的巨大机遇。

深圳金融业从区域重镇走向国际都会

30年的勇锐改革创新让深圳一跃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金融重镇。深交所多层次资本市场蓬勃发展、商业银行机构高度市场化、基金管理规模三分天下有其一、私募基金扎堆、创投公司整体实力全国最强。这一切,世人瞩目,值得自豪。

文化产业为“沙漠说”正名

2004年起,深圳提出“文化立市”战略,开始发展高层次文化产业,努力建设“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设计之都”和“动漫基地”,以此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点和具有深圳特色的文化品牌。

创新基因缔造30年腾飞传奇

“铭于心”,方能“敏于行”。血液里流淌着创新基因的深圳人,深刻意识到建设创新型城市时不我待,意识到下一个30年深圳再造新特区征途中,弘扬创新精神的迫切和重要。

  谁领军未来30年的改革,谁能成为中国改革的新试验田?面对省内广州、珠海等地的奋起直追,省外上海、北京、苏州等城市的激烈竞争,正在努力重新走到中国改革最前沿的深圳喊出了宏伟的口号:“叫板新加坡、叫板香港”!

无“特”不深圳
无“特”不深圳

深圳经济特区在“特区时代”的历史使命,即“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寻路的探险家”功能完成后,要逐步转换和升级为“后特区时代”的新历史使命,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新路”的“开路先锋”。

“先行先试”没有“天花板”
“先行先试”没有“天花板”

未来深圳特区之“特”不在于拥有多少优惠政策,而在于继续拥有先行先试的权利。而“特别能创新”、“特别能抗击经济风险”、“特别能出经验”,寄托着国家对于深圳特区“先行先试”的殷切期待。

改革不是“摇火车”
改革不是“摇火车”

改革越改越难,是当前中国社会利益多元化日益凸显背景下改革的阶段特征。但这个时候,也是历史考验一国、一民族乃至一地区、一城市是否有希望、有前途的关键时刻。

“叫板”新加坡再逼改革
“叫板”新加坡再逼改革

“叫板新加坡”口号的提出,与其说是为深圳树立前进的榜样,还不如说是通过“叫板”世界最具制度活力、社会最为和谐的先进城市,倒逼深圳重新起飞。

  几天前,温家宝总理在视察深圳时,向当地的干部和公众提出了要求与希望。这就是:要坚持“特”、追求“好”、突出“新”、敢争“先”。温总理把“特”置于深圳未来发展总思路的首位,其意义可谓深远。那么,未来的深圳应该“特”在哪里呢?

“特”之一:要特在对未来发展趋势有清醒认识

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巨大压力,以及矛盾以及低廉劳动力成本时代终结的议论,说明深圳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中国发展趋势的窗口和寒暑表,但在另一方面也是对深圳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社会管理能力提出了严格要求。

“特”之二:要特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如果没有政治体制改革做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而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要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和监督政府行政事务,参与和管理经济、社会、文化事务,从制度上解决权力过分集中又得不到制约的难题。

“特”之三:要特在以公平正义为旗帜,有效地打击贪污腐败

行政权力运行的公开透明和有所作为,它的前提是对公民社会的扶持,是对公众参与监督政府的全面支持。深圳在以社会建设为桥梁,净化市场环境,打击贪污腐败方面应该,也有条件为全国做出表率。

“特”之四:要特在更广泛地吸引人才上

人才观说到底是人的世界观。在这个有关宏旨的大问题上,深圳只有充分发扬立市三十年来的优秀传统,揽八方英才、聚天下精华,才能使城市的血脉中永远有着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
  • 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诞生。
  • 1983年深圳首家股份制企业诞生
  • 1983年,新中国第一张股票“深宝安”发行,深圳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诞生。
  • 1986年探索国企股份制改造新路
  • 1986年,《深圳经济特区国营企业股份化试点暂行规定》出台,探索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新路。
  • 1989年百万劳工下深圳
  • 1989年,百万劳工下深圳,形成了特殊的移民潮,深圳成为最早聚集打工者的城市之一。
  • 1992年邓小平再次视察深圳
  • 1992年,邓小平视察深圳发表南方谈话,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正确方向。
  • 1995年深圳城市商业银行成立
  • 1995年,深圳城市商业银行成立,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城市合作商业银行。
  • 1998年改革审批制度
  • 1998年,《深圳市政府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出台,开创中国内地审批制度改革先例。
  • 2002年改革大型国企国际招标
  • 2002年,深圳市实行国有大型企业国际招标改革,在探索国有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方面实现了突破。
  • 2005年福田区渔农村爆破拆除
  • 2005年,福田区渔农村爆破拆除,拉响了深圳城中村改造的“第一爆”。
  • 2008年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
  • 2008年,国家发改委批准深圳为全国首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
  • 1981年深圳蛇口港正式对外开放
  • 1981年,深圳蛇口港正式对外开放,深圳拥有了第一个海港口岸。
  • 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
  • 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 1987年土地拍卖“第一槌”
  • 1987年,率先放开土地市场,土地拍卖“第一槌”引发新中国土地使用制度的“第一场革命”。
  • 1990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
  • 1990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成为中国内地两大证券交易所之一。
  • 1993年深圳国家公务员管理办法
  • 1993年,《深圳市国家公务员管理办法》出台,成为中国内地第一部公务员规章。
  • 1996年深圳地王大厦竣工
  • 1996年,深圳地王大厦竣工,成为当时亚洲第一高楼、世界第四高楼。
  • 2000年深圳数码港揭牌
  • 2000年,深圳数码港举行揭牌典礼,是中国内地第一家由政府、金融机构与企业共同创办的企业孵化器。
  • 2003年胡锦涛视察深圳
  • 2003年,胡锦涛视察深圳,要求深圳“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
  • 2006年实施“走出去”战略规划
  • 2006年,《深圳市实施“走出去”战略规划纲要》出台,深圳首次把“走出去”列入城市重点发展战略。
  • 2009年深交所创业板开市
  • 2009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开市交易,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进一步完善。
  • 1982年深圳推出工资改革试点
  • 1982年,深圳推出工资改革试点,改革劳动分配制度,在中国内地率先实行结构工资制。
  • 1985年率先实行暂住证制度
  • 1985年,《深圳经济特区暂住人员户口管理暂行规定》出台,在中国内地率先实行暂住证制度。
  • 1988年《深圳住房制度改革方案》
  • 1988年,《深圳经济特区住房制度改革方案》出台,“房屋是商品”的观念开始从深圳走向全国。
  • 1991年深圳宝安机场建成通航
  • 1991年,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建成通航,深圳海陆空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初步形成。
  • 1994年江泽民视察深圳
  • 1994年,江泽民视察深圳,勉励特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
  • 1997年建立人才大市场
  • 1997年,深圳建立人才大市场,首开劳动力商品化之先河。
  • 2001年颁土地交易地方性法规
  • 2001年,《深圳市土地交易市场管理规定》颁布实施,这是中国内地第一部土地交易的地方性法规。
  • 2004年深交所设"中小企业板块"
  • 2004年,中国证监会批准深圳证券交易所在主板市场内设立“中小企业板块”。
  • 2007年签"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
  • 2007年,深圳、香港两地政府共同签订《“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以提升深港区域在全球的竞争力。
  • 2010年深圳正式迈进大特区时代
  • 2010年,国务院批准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深圳全市,面积从327.5平方公里扩大至1952.8平方公里。

网友留言 更多>>

登录: 密码:

专题内搜索

最新消息 更多>>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