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发改委副主任:特区仍然要做改革创新的试验田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1日10:14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9月1日电(记者 江国成、车玉明)30年前,深圳从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一跃成为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30年来,依靠“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深圳迅速发展成为享誉中外的现代化城市,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法律和政策日趋统一规范,深圳等特区原先享受的一些优惠政策在政策到期后不再延续。特区还“特”吗特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将担当怎样的角色就这些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彭森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特区扩大透露的信号

  记者:今年7月1日起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深圳全市。应该怎样正确解读深圳经济特区保留并扩大这个信号

  彭森: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作出这个决定,既代表着中央对深圳特区过去30年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更寄托了中央对深圳在更大范围实现科学发展的期望和要求。中央要求深圳进一步提高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能力,扎实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尽快解决特区内外发展不平衡、特区发展空间局限和“一市两法”等问题。扩大特区范围,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

  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成立最早、办得最好、影响最大的经济特区,30年来,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区成立之初,在特区和内地之间设立了陆地管理线,这种安排使深圳产生了“关内”、“关外”之分,形成了“一市两制”的管理格局。1992年深圳特区被授予“特区立法权”后,“一市两法”的安排使“一市两制”问题更加突出,政策、规章等实行两套标准,人为地造成了关内外在城市管理、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距。

  深圳常住人口大部分居住在关外,但长期以来,关外群众的居住环境和条件远不如关内、收入低于关内,社会保险待遇也有差别,造成了城市发展的“二元结构”。另一方面,原特区范围不仅囿于狭小空间自身发展腾挪不开,而且辐射周边的难度也在加大。

  扩大深圳经济特区范围看上去是行政区划的调整,实质上是个体制改革问题。这么调整,是为了解决长期困扰深圳市的特区功能与城市空间相分离的难题,破除特区内外发展不平衡和“内外分割”的体制机制障碍,优化产业布局,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另外,这样的调整能够进一步提升深圳的国际化程度,扩展深港合作腹地,促进珠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和香港繁荣稳定,并为深圳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改革开放注入新的动力、创造新的空间。

  30年实践的经验和启示

  记者:我国经济特区的发展带给我们哪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彭森:经济特区30年的宝贵经验和启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30年的实践证明,中央关于兴办经济特区的思想和决策是正确和成功的。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光辉结晶,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历史性变革和取得伟大成就的精彩缩影,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和光明前景,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但是可以探索的,更是能够取得成功的。

  其次,经济特区30年的实践表明,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法宝。深圳等经济特区正是敢于解放思想,敢试敢闯,结果闯出了发展的新路子,闯出了发展的新局面,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

  第三,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经济特区创造了共和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实惠得到最多的记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改革开放∩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经济特区的诞生,就没有经济特区发展的今天。

  第四,经济特区的成功说到底就是坚持市场取向改革的成功,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全能够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第五,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借鉴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以开放促改革是经济特区的一条重要经验,没有开放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对外开放是改革的重要动力和手段。

  今天经济特区之“特”在何处

  记者:曾经让经济特区受益的那些特殊政策正在逐步淡出。国家近年设立了一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政策有的远超过经济特区。今天的经济特区“特”在何处

  彭森:经济特区创立之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全面启动,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国内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经济特区的投资环境还不完善,客观上要求实行一些特殊政策,“特事特办”。

  我国经济特区之“特”,从一开始就集中体现在“跳出现行体制”,大胆地闯、大胆地试等方面:实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经济活动主要由市场机制来调节;特区政府享有较大的经济决策权和自主性。这里面,包含了一些财税、土地、出入境管理等优惠政策,但更主要的是扩大经济管理权限、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政策的优惠确实在特区的起步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我认为,经济特区的跨越式发展,更主要的是靠改革创新。比如,特区率全国之先,开展了比较系统的企业改革、市场体系建设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大家知道的土地批租进入市场、建立证券市场等都是从深圳经济特区起步的。目前,经济特区的外资企业在发展初期享受的优惠政策大多已成为全国通用的一般政策,或者出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特区享有的优惠政策在政策到期或经过过渡期后就不再延续。加入世贸组织后,法律和政策更加统一规范,针对外商投资的特殊区域性优惠政策也越来越少。

  近年来国家设立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当年设立经济特区面临的形势和环境很不相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税收和财政支持等方面拥有的优惠政策并不多,主要是享有改革先行先试的权力。

  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目的就是为科学发展破题探路,主要职责在于闯出一条能够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具体途径来。

  中央已多次重申: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变,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

  新形势下,特区要继续发挥作用,不仅要保持自身原有的特色,而且要丰富和发展特区的特色内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特区发展所必需的一些政策支持还会有,但保持特区优势的根本着眼点要放在增创体制新优势上。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国内各地区的竞争,关键还是发展模式的竞争、体制上的竞争。特区要进一步通过体制上的试验探索,激发内生动力和活力。我们也要在体制上创造条件,支持特区率先发展,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特区直面新挑战

  记者:今年深圳发生的“富士康”等事件表明,曾经支撑起特区经济发展的“三来一补”加工工业正面临巨大挑战。当前我国经济特区的优势在哪里特区应当如何应对当前面临的挑战

  彭森:特区创立伊始,除国家给予的财税等支持外,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优势,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引进外资,由此形成了以“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为主要特点的产业结构。应该说,这与特区建立初期的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是密不可分的。

  20世纪90年代初,深圳市提出了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正式确定了高科技在深圳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目前,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深圳的三大支柱产业。

  但也应承认,经济特区目前在产业发展方面依旧保有一定的“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特征,依赖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低水平扩张的发展模式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资源环境瓶颈约束不断加剧,发展后劲相对不足,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

  深圳发生的“富士康”事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再次印证了过分依赖外部需求和投资驱动的粗放型、外延型增长方式的不可持续性,进一步让我们认识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极为重要,也更加坚定了我们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心。

  改革创新是经济特区的最大特色。“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是深圳等经济特区的生命线和灵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

  今后一个时期,深圳市要实现发展与跨越,要靠改革。要继续发扬敢于争先的精神,努力当好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在大胆试验方面一定要有底气,要弘扬特区人敢闯敢冒、敢为天下先、艰苦奋斗的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开拓前进。

  深圳要大胆对符合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的重大制度创新进行先行先试,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生产要素充分自由流动,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实现同国际市场顺利接轨方面取得新进展、新突破,率先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型体制机制。

  只要深圳继续沿着这条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就一定能够把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特区建设得更好更快。

  全国改革的“试验田”

  记者:近年来,深圳特区连续推出了大部制、公务员分类管理等改革新举措,行政体制改革迈进“深水区”。这些改革是否会推广全国特区在哪些方面继续承担“改革试验田”的角色

  彭森: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率先建成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新时期中央赋予深圳的一项重大使命,也是深圳市实施综合配套改革的首要任务和重要突破口。

  深圳市实施综合配套改革以来,积极稳妥推进改革工作,行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事项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为深圳进一步改革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认为,深圳市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机构,创新基层管理,推进政府管理扁平化,有效界定了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精简了行政机构,再造了行政流程,提高了行政效能,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已彰显成效。相信深圳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在经过实践检验后,将逐步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除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之外,中央还要求深圳市在以下方面先行先试,包括:对国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先行先试;对符合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符合我国未来发展方向,需要试点探索的制度设计先行先试;对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对全国具有重大示范带动作用的体制创新先行先试;对国家加强内地与香港经济合作的重要事项先行先试等。通过这“四个先行先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们希望,深圳市下更大的决心,做更大的努力,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争当科学发展的“示范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自主创新的“领先区”、现代产业的“集聚区”、粤港澳合作的“先导区”、法治建设的“模范区”,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地位,加快建设国际化城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