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记者 郑筱倩
昨日,卫生部专家组已抵达商城县。有关专家称,此次商城县发生的由蜱虫传播疾病具体致病病原体尚未最后确定,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目前,信阳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住院患者为7例,无重症患者。
信阳蜱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住院患者7例,无重症患者
记者昨日从省卫生厅了解到,目前,信阳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住院患者为7例,无重症患者。
商城县疾控中心主任余芳说,今年4月至8月,该中心通过网络直报向国家疾控中心上报119例蜱虫叮人病例。其中,1例病例死亡。死者叫吴德正,是商城县余集乡农民,当时已经70多岁,在患有基础病例的情况下,因蜱虫叮咬引起并发症。
据昨日卫生部新闻发布会介绍,近年来,安徽、山东、湖北、黑龙江等省局部地区相继发现并且报告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病例,其中个别重症病例因为多脏器的损伤而造成死亡。蜱虫叮咬可能是传播这类疾病的一个主要途径。
“病人及时明确诊断,及时治疗,绝大部分可以痊愈。”省疾控中心副主任许汴利说,关键就是早治疗,如果贻误病情,则会有生命危险。
卫生部调查
病原体尚未最后确定
昨日,卫生部派出的专家组已抵达商城县。
据新华社报道,卫生部此次派出的三位专家分别是中国疾控中心病毒所主任王世文、中国疾控中心疾病预防与控制应急办公室丁凡、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他们抵达商城县后,立即与省、市、县三级相关部门负责人召开工作会,听取汇报后,专家组分为两组分赴医院和疫控部门检查指导防控工作。
王世文表示,此次商城县发生的由蜱虫传播疾病具体致病病原体尚未最后确定,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事实上,由蜱虫引起的这种病症具有典型的地域性,但目前国家还未划出易发病的具体区域。
据了解,目前我国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回归热螺旋体、32种原虫等。多种病原体可引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包括无形体感染和病毒感染等。今年5月份,卫生部在河南、湖北监测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疾病,但这次具体由何种病原体引起,目前还在进一步的研究当中。
而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昨日表示,蜱传疾病是一种常见疾病,以前就有,只不过是这次传播了新的病原体。对于蜱传疾病,我国已有成熟的预防控制措施。避免蜱虫的叮咬是降低感染的最主要措施。
特别提醒
特效药均在新农合报销范围
根据省疾控中心网站上发布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强力霉素是治疗该病首选药物。
省卫生厅农村卫生处处长王耀平表示,强力霉素也叫多西环素,属四环素类药,是种常见药,它和另一种特效药氧氟沙星一起,都在新农合报销补偿范围。
有媒体提出,因为新农合对急诊费用报销的限制,给患者家庭造成负担。
王耀平说,按照我省新农合政策,如果急诊后住院,急诊费用可以纳入住院费用中,按比例报销。如果没有住院,可用家庭账户支付。
“目前,参合农民在乡镇医院住院,医疗费最低报销70%;在县级医院住院,最低报销60%。”王耀平说,这两个数据都是最低限,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报销比例,也可考虑把该病纳入大病门诊统筹范围。
如果遇到蜱虫,怎么办?
许汴利说,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叮咬、钻入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
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诊断是否患上蜱传疾病,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发现蜱时,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游离在墙面、地面,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然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尤其是蜱挤破后的流出物,要进行消毒。
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