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安徽蜱虫致病病例集中在安庆宣城地区

安徽蜱虫致病病例集中在安庆宣城地区
蜱虫传播途径 晨报图形 孙伟

  周婷玉

  安徽省2006年发现全国首例蜱传“无形体”病(医学上称“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例之后,开始在全省范围内进行监测。9月10日上午,记者从有关部门得知,根据监测,2007年以来,我省共发现四例蜱传“无形体”病例,无一例死亡。

  针对眼下部分人表现出的谈“蜱”色变反应,专家表示,避免蜱虫的叮咬是降低感染的最主要措施,预防这类疾病的主要策略就是指导公众,特别是一些高危人群减少或者避免因暴露而接触蜱虫,并且告知出现了症状以后一定要及时就医。

  病例集中在

  安庆、宣城地区

  2006年11月份,广德县一名中年妇女,在被蜱虫叮咬十多天后,突发高烧,口鼻喷血,全力抢救后死亡。2007年,这例怪病被国家疾控中心确诊为全国首例蜱虫叮咬导致的蜱传“无形体”病。

  2007年后,我省开始对蜱传“无形体”病进行监测,要求医疗机构发现疑似病例时,采集血样送往省疾控中心检测。昨天上午,省疾控中心表示,从2007年至今,安徽共确诊四例,全部治愈出院,没有出现死亡病例。

  省疾控中心急性传染病防治科主任医师刘红介绍,近期,安徽地区的这一疾病并没有发生流行或者病例上升的趋势,比较平稳。“这四年,平均每年1或2例,今年还没有发生。”

  据了解,安徽确诊的4例病例集中在安庆、宣城地区。“蜱虫喜欢生活在低海拔的丘陵地带。”刘红说,我省的皖南山区和江淮丘陵,比较常见蜱虫。六安、巢湖、滁县也是蜱虫病比较易发的地区。

  病死率低于1%

  主要发生在农村

  最近很多人谈“蜱”色变,刘红说,蜱传“无形体”病的病死率小于1%,主要是在农村地区,年龄在40~60岁之间。“农民上山下田,容易被蜱虫叮咬,加上防病意识比较弱,容易发病。”

  “不是说所有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都是蜱传‘无形体’病。”刘红解释。

  目前,河南将蜱虫叮咬后引起的疾病,定义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并没有确定是“无形体”病。“这种命名也很宽泛,很多病,比如血液病、病毒性出血热,都会出现发热和血小板减少的症状,所以在临床上,会有一定的误诊率”。

  9月份安徽

  排除3例疑似病例

  据了解,今年8~9月份,省城有关医院上报了四例疑似病例,但是病人的血样经过检测后,其中三例被排除,确诊一例。

  “医生有自己的临床判断,目前只有省级疾控中心有检测条件,我们鼓励上报。”刘红说,“无形体”病是要求报告的传染病,但是不属于法定报告传染病。在乡村基层医院,不排除有一些被蜱虫叮咬的病人,经过及时治疗,症状很快消失,医生也就没有采集血样上报,“因为这种病早期治疗的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据了解,无形体病,早期发热比较高,在39~40摄氏度,伴有全身酸痛,无力,部分病人会有呕吐和腹泻。早期诊断对基层医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2007年之后,卫生厅对市、县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医疗机构医生,尤其是乡村医生进行过培训。

  ■温馨提示

  遛狗狗尽量别去草丛深处

  9月10日,记者从合肥市动物疫病防控中心获悉,虽然蜱虫更容易出现在宠物身上,但截至目前,合肥市37家宠物医院反映的情况显示,合肥暂未出现宠物被蜱咬的情况。

  “在一些高深的草丛和树林里,会有蜱;而在人工草坪、小区公园的环境中,蜱就很难存活。”合肥市动物疫病防控中心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动防中心已经通知各家宠物医院加强对蜱虫咬宠物的检查,并建议市民在遛狗狗的时候,尽量别去草丛深处。

  “建议少带宠物去野外的草丛和树林,每次去野外回来时,最好给宠物洗个澡。”该负责人表示,蜱虫喜欢在潮湿的环境中生长,家中养宠物的市民一定要注意保持宠物生活环境的卫生。

  被叮咬后可擦点酒精

  蜱的叫法有很多种,壁虱、扁虱、草爬子,还有的地方叫狗豆子。全世界已知的蜱虫类有800余种,我国已经发现的有110余种。

  省疾控中心急性传染病防治科主任医师刘红介绍,不同的蜱虫携带不同的病原体,传播不同的疾病,其中有一部分可以导致“人粒细胞无形体”疾病。

  蜱虫容易附着在人体的头发、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蜱虫叮咬,钻入皮肤,科学的方法是,用酒精涂在蜱的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者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或用烟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不要生拉硬拽,否则会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

  取出后,再用碘酒或者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1~2周后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要及时就诊,以免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早期治疗的效果非常好。

  刘红说,目前大规模的灭蜱,不容易做到,主要还是依靠个人预防。进入田间的时候,穿光滑衣料的衣服,这样蜱虫不容易附着。

  本报记者 张琦娟 程姝雯

  ■相关新闻

  河南蜱传疾病

  尚未确定具体致病病原体

  晨报讯 据新华社电 最近河南等出现由于蜱虫叮咬使人发病甚至造成死亡病例的情况。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李德新10日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此次河南发生的蜱传疾病具体致病病原体尚未最后确定。

  近几年来,河南、湖北、安徽、山东等省的局部地区相继发现并且报告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病例,其中个别重症病例因为多脏器的损伤而造成死亡。目前中国疾控中心将这类疾病统称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蜱虫叮咬可能是传播这类疾病的一个主要途径。

  据了解,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回归热螺旋体、32种原虫等。李德新说,多种病原体可引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包括无形体感染和病毒感染等。今年5月份,卫生部在河南、湖北进行监测的时候,监测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疾病,但这次具体由何种病原体引起,目前还在进一步的研究当中。

  “不排除是无形体感染,但也有可能是病毒感染,因为已从有的病人检测物中发现布尼亚病毒。”李德新说。

  “疾病控制部门正积极地探查此次疾病的具体致病原因。”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指出,综合这类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探查的有关情况,目前发现该病还是主要以蜱虫传播为主。

  邓海华说,蜱传疾病是一种常见疾病,以前就有,只不过是这次传播了新的病原体。对于蜱传疾病,我国已有成熟的预防控制措施。避免蜱虫的叮咬是降低感染的最主要措施。

  专家提醒,预防这类疾病的主要策略就是指导公众,特别是一些高危人群减少或者避免因暴露而接触蜱虫,并且告知出现了症状以后一定要及时就医。

> 相关专题: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蜱虫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