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赴朝人员讲述抗美援朝:真实的上甘岭比电影残酷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22日13:30  大江网
赴朝人员讲述抗美援朝:真实的上甘岭比电影残酷
孙安国展示勋章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中朝界河——鸭绿江,因为一场战争举世闻名。拿破仑曾说:世界上有两种最伟大的力量,那就是利剑和精神。60年前,朝鲜战场上“东方精神”让志愿军所向披靡,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尽管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华夏大地依然处处传颂着志愿军的感人事迹。当我们回首抗美援朝战争时,不仅要铭记那些牺牲在战斗一线的烈士,还要感谢那些默默奉献的医疗救护人员,在飞机日夜不停轰炸的情况下,护理着在前线英勇负伤的战士们。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战争60周年纪念日,值此之际,记者走近一位赴朝老医护人员,听他讲述那一段硝烟弥漫的日子。

  告别妻女赴战场

  60年前,还是20多岁的小伙子,60年后,已是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在江西省老干部家属院,当记者见到87岁高龄的孙安国时,还没进门,老人家就在阳台热情地打招呼,精神矍铄。孙安国,14岁参军,由于表现出色火线入党,入党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24军704医院院长。1951年结婚,就在女儿出生不足半年的时候,接受上级安排来到朝鲜上甘岭,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512医院院长。1958年12月,随志愿军医院集体转业到南昌。提起抗美援朝战争,老人家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为我们娓娓道来。

  从1952年到1957年,孙安国在朝鲜整整呆了5年,期间仅回了两次家。就在他来到朝鲜后的第二年,同样身为医务工作者的妻子也来到朝鲜和他并肩战斗。孙安国坦言,当得知自己被批准去朝鲜的时候,心情万分激动,思想上做足了准备工作,但对当时朝鲜的情况还是估计不足。初到朝鲜,才了解到条件的艰苦。不过,首次在坑道里召开的座谈会,听取了战士们的意见和建议后,就立即被战士们的精神鼓舞了。战士们铿锵有力的“请党和人民放心”的话语,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医护工作者孙安国。

  真实的上甘岭战役远比电影残酷

  即使对战争史知之甚少的人,也会因为电影《上甘岭》及那首插曲《我的祖国》而了解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上甘岭战役”。但提起初到上甘岭的印象,孙安国说,电影固然好看,但它终究是后来的艺术作品,而不是现场的真实记录。上甘岭是个朝鲜的小村子,真实的上甘岭远比电影残酷。当时的情境之下,那样惨烈的战斗,也远远超过电影的描写。

  也许在常人眼中,只有战士们作战的区域才叫前线,可在朝鲜,对于美国飞机来说,不管前线后方都是一样轰炸,所以医务工作者也要终日在敌人的飞机轰炸中度过。孙安国和其他医务工作者一样,不仅要救治伤员,同时还要保护自己。据他讲述,有一次为躲避敌军轰炸,自己误入炮弹仓库险些丧命,后来迷失方向跑到了高射炮阵地,在战士的帮助下才回到了医院。

  当时的医院建在山洞里,为有效救治伤病员,医务工作者用尽了各种办法克服困难,并创立了“五快”法则:伤员来了进房子快、吃饭快、补发被服快、检查抢救和治疗快、办理转运组织手续快。“和平年代的人很难想象战争时期部队里的艰苦。朝鲜冬天最低气温可到零下三十几摄氏度。送来的伤病员绝大部分都是冻伤或者烧伤,有些烧伤的人,没有止痛药,为了减轻疼痛,大冬天里把烧伤的手、脚放在冰水里,看着都觉得揪心。”提起当时的景象,孙安国老人仍唏嘘不已。

  罐头盒改装成护理工具

  在孙安国家里,保存有一本由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方勤务政治部编印的《功臣模范纪念史册》,里面印有地下医院的模型图样。从图中可以看到,医院设在一个大山洞内,上下共分六层楼,可容纳百余名伤员。孙安国回忆说,由于轰炸不断,医务人员要像战士一样随时转运受伤人员。为了克服病房用具缺乏的困难,护士们用拾来的罐头盒制成了大批饭勺、水碗和大小便器具等护理工具;没有无影灯,就找来手电筒充当;没有输液架,就用纱布条绑起,总之是想尽办法地抢救志愿军。护士们为保持伤员衣物清洁,冬天到冰水中洗涤,一双双小手冻得像胡萝卜,风一吹都裂出血口子。

  在孙安国看来,打仗就有伤员,有伤员就要及时抢救,救治伤员也是打仗!最忙的时候,每一个护理人员都要负责看护几十个伤员,工作量很大。

  最多一天做60余例手术

  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经常是手术室外,敌人的枪炮声一阵紧似一阵,手术室里,医护人员们在不停地工作,一个伤员抬出去了,又一个伤员抬了进来。“印象中,1953年夏季反击战的时候,我们一直在忙着收治各种各样的伤病员,往往是前一批刚刚处理好,后一批又送到了。”孙安国回忆说,而在战况紧张的时候,最多一天能接到包括取子弹、止血等急救手术在内大大小小60多例手术。有时面对紧急情况,还要用木箱或学生的课桌搭起临时的手术台,抢救伤病员。医护人员甚至忙得来不及换工作服,披上棉衣就往外跑。

  由于受到条件限制,手术室只能设在坑道里。而且为了避免被敌机发现,到了晚上,通风口也要用布堵住,硝烟味、血腥味、屎尿味弥漫在坑道里,让人窒息。

  作为院长,孙安国和其他医护人员一样,下到病房,给伤员清理包扎伤口,端水喂药喂饭,甚至端屎端尿,积极主动地为伤病员服务。此外,他还要时刻关注医护人员和伤员的生存条件。

  抚今追昔老人感慨万千

  在孙安国眼中,抗美援朝战争虽然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了,但每当想起自己曾经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行列中的一员,回想曾经的战友们,就会由衷地感到自豪。在孙安国的书桌上,记者看到长达15页的稿纸,上面记述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优异的医护人员的事迹,有不怕敌机轰炸,奋勇抢救重伤员的刘秀珍;有初次接受护理任务,年仅16岁就照顾八十多名伤员的罗克贤;还有不分昼夜担任洗手护士的朱勇,在1953年4月的后半个月,手术室总共做了二百多个手术,但所有患者都未发生感染。

  “60年过去了,当年很多事情我已回忆不起来了,我回忆的小事,与英雄人物相比更不值得一提。但党和人民却给了我莫大的荣誉。使我转业到地方工作后,一直以此为动力,五年在朝鲜的经历也让我更加珍视医务工作,令我终生难忘。”现在,87岁的孙安国在闲暇时间里,时常会拿出抗美援朝时期的一些书籍资料回味,同时,还保持常年阅读的习惯,对如何关爱生命,保健身体很有研究。

  记者修杰淼 文/图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抗美援朝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