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议》深入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明确了“十二五”时期首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需要强调的是,促进教育公平是政府的重要责任,还需要下更大气力,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学前教育普及,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
二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未来五年,我市劳动力市场总体仍将供大于求,新的结构性矛盾逐步显现。必须加强政策创新,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体系,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创业指导,促进城乡劳动者实现平等就业和更加充分就业,更加重视做好来京务工人员就业的引导和服务工作。同时,要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三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是推进各类社会保障制度的整合与衔接,实现社会保障的城乡一体化和人群全覆盖。要积极稳妥地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推动社会福利向适度普惠型转变。针对日益突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建议》强调要加快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实现“老有所养”提供有力支撑。
四是建设健康城市。这是“十二五”期间首都社会发展的一项新任务,要求我们把“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到城市建设发展各个方面,使城市成为市民工作生活的健康乐园。要进一步加大健康促进工作力度,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行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为市民健康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使广大市民成为“健康北京人”。
五是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面实现住有所居,是结合首都实际,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大决策。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中央有关政策措施,坚持房地产结构调整,在解决中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要看到,全面实现住有所居目标,难度很大、任务艰巨,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今后五年,要切实履行政府住房保障职责,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完善政策性住房体系,对符合保障条件的家庭做到应保尽保。要优化住房供应结构,鼓励引导群众通过租赁形式解决住房问题。同时,高度重视并努力做好面向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服务。
(二)加强首都文化软实力建设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于增强首都文化中心地位,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议》首次提出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一项富有远见卓识的战略举措。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快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柱地位,提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水平,提升首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这里重点说明四点。
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战略任务,必须作为基础工程和灵魂工程,贯彻到首都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建议》强调,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健全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机制,培育引导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营造良好人文环境,形成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推动力。
二是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我们努力推动公共文化事业加快发展。要着力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广泛开展面向基层的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
三是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柱地位。《建议》提出,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创新、运营、交易和体验中心,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向。要通过重大项目带动、集聚区建设、投融资服务和企业培育,努力使传统优势领域和新兴文化行业的发展水平都有一个大的提升,不断增强首都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四是提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水平。历史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基石和宝贵资源。面对当前存在的城市建设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矛盾,要严格执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律法规,发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领导协调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政府投入,积极鼓励专家参与,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切实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
(三)推进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
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对首都社会建设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议》强调,要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推进社会管理与服务创新,维护首都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是全力加强社会建设。“十一五”时期,首都社会建设工作不断创新,社会和谐程度显著提高。今后五年,要进一步整合社会建设资源、创新投入机制,健全完善社会建设的制度框架、组织机构、政策法规,建立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目标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创新社会建设管理服务,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办事、坚持依靠群众、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是积极创新社会管理与服务。《建议》提出了努力实现社会管理服务全覆盖、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不断加大工作创新力度。要着力构建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增强社区作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平台的重要功能,充分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提高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水平,努力满足群众多样化的社会服务需求,不断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和谐。
三是确保首都安全稳定。这是我们的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责任。要健全安全稳定工作领导责任体系,完善考核评价、督促检查、责任追究机制,严格落实责任制。大力夯实综治维稳的基层基础,深入推进科技创安工程,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矛盾排查化解,集中力量解决影响首都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要毫不松懈地抓好安全生产监管,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大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事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大局。“十二五”期间,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作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团结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推动首都科学发展。要加快法治城市建设步伐,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五、关于“十二五”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
《建议》强调,要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服务水平,不断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和运行保障能力,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城乡环境更加宜居。
(一)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服务水平
北京的城乡建设管理已经进入了由设施建设向功能建设转变的发展阶段。着眼于统筹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建议》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部署。
一是提高科学规划水平。针对人口、交通等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一些突出难题,《建议》强调,要严格落实规划,认真实施以新城、重点镇为中心的城市化战略,加快新城建设,切实承担起疏解中心城人口和教育、医疗、行政等功能的责任。要着眼于更好地促进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主动对接环首都周边地区的发展建设,进一步增强北京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同时,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推进土地、产业、空间、人口、生态、交通以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规划协调融合,完成内容完整、覆盖城乡、调控有力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二是加强对人口总量的调控。“十一五”前四年,我市常住人口年均新增55万人,2009年底达到1755万人。人口规模过快增长,加大了资源能源保障、城市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压力。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人口调控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大城市要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的要求,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经验,统筹人口宏观调控与服务管理,努力实现人口总量的有序管理,优化人口布局,提高人口素质。
三是着力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近几年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机动车由200万辆增加到460多万辆的过程中,基本维持了一定的交通保障能力。但现阶段机动车快速增长给城市交通带来很大压力,我们的管理理念、管理水平、设施建设还不适应。《建议》对此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部署:继续坚持公交优先方针,优先推进中心城轨道交通建设,建设交通快速通勤网络,优化公共交通布局,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主体、多种交通方式协调运转的绿色出行体系。并对提高路网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强化交通管理、倡导文明交通理念等提出了要求。
四是提高城乡建设管理服务水平。针对现阶段存在的薄弱环节,《建议》强调抓好五个方面工作:健全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大幅提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能源资源保障能力;建立健全城市运行管理机制,加强首都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保障城市安全协调运行;明确属地责任,加强处理能力建设,建立源头减量、全封闭运输、全过程分类管理体系,努力解决城市垃圾处理问题;加强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供应安全保障能力和循环利用水平;充分发挥科技在城乡建设管理服务中的支撑作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决策,是实施“绿色北京”行动计划、建设和谐宜居之都的重要内容。围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议》从三个方面作出了部署。
一是节约集约使用资源能源。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这是促进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有效手段。《建议》针对水资源匮乏的现实,提出要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积极推动节水型城市建设;针对日益突出的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强调要切实落实国家土地政策,着力提高土地集约使用水平。同时,逐步深化水电气热等资源环境领域的价格改革,运用经济杠杆促进节约集约发展,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
二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十二五”时期国家对节能减排的要求更加严格,考核指标也有所增加,我市“以退促降”空间越来越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更加急迫。《建议》准确把握节能减排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强调要依靠科技、管理、经济等综合手段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技术、清洁能源和环保产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是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水平。今后五年,要继续加大绿化美化工作力度,加强城市环境整治,持续推进大气治理和污染防治工作,逐步恢复河道生态景观面貌,努力使首都环境更美好、城市更宜居。
六、关于“十二五”时期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建议》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财税体制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及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建立现代市场体系、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合作等七个方面,对改革开放进行了部署。这里,我着重说明以下几点。
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近年来,在完善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方面,我们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但与科学发展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不小差距。今后五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必须进一步优化政府结构、职能责任,推进审批权力下放、重心下移,降低行政成本,加强行政效能监察。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二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建议》指出,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努力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体制环境。对于国有经济,要加快推进战略性调整,积极培育大企业集团和优势产业集群,增强核心竞争力。对于民营经济,关键是拓宽投资渠道、鼓励参与国企改制重组,特别是要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机制,多渠道解决融资难问题。
三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十二五”时期,首都对外开放的国内外环境和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对提高利用外资质量、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适应新变化、新要求,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再创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新优势,进一步提高首都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建议》提出,努力建设面向全球的总部经济和高端产业集聚地,鼓励和支持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进入国际产业分工链条高端,积极发展服务贸易,争取更多国际会议、国际演出和体育赛事在京举办,吸引国际组织落户北京。
四是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做好对口支援,是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部署的重要任务,是首都的重要责任。《建议》强调,要推动与津冀及环渤海地区的区域合作全面纵深发展,加强产业分工协作,完善合作协调机制,不断提升区域综合发展实力。同时,要认真落实对口支援各项任务,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合作。
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宏伟目标的根本保证。《建议》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要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进取意识,切实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切实提高科学管理的能力,切实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切实提高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能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找准定位,履行职责,承担起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重大责任。
做好未来五年的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在新的起点上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为实现《建议》确定的各项任务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