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温州7月27日电 (记者孔晓涵) “做志愿者的这三天,我偷偷哭了两次。”皮肤黝黑、身材精壮的董先生有点不好意思地向记者承认。
31岁的他在温州市殡仪馆做志愿者已经三天了。董先生是个商人,“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之后,他主动报名参加了温州市药师协会志愿者组织。
“因为悲伤也会传递,所以作为志愿者,看到家属悲痛,自己也是不能哭的。” 董先生解释。跟记者遇到的许许多多志愿者一样,董先生也不愿透露自己的名字,只说自己是温州人。董先生的胸牌上也只写着鹿城志愿者。
据董先生介绍,他第一次忍不住落泪是在26日的下午,在殡仪馆的停尸房,有一位老奶奶来找自己的孩子,当看到儿子尸体之后,老人家当场昏厥。
在老人家清醒之后,一旁的董先生和其他志愿者一道为老人家递水、递毛巾,并且拿着药等在一边。
“我们志愿者要尽量避免同遇难者家属交流,最多只能通过肢体接触,像拍拍肩膀、搀扶一下,这样来抚慰悲伤的家属,”董先生解释说,“我们只能通过递水、递毛巾这种小事,尽我们的微薄之力”。
后来殡仪馆工作人员需要请老人家离开停尸房,老人家怎么劝也不肯走。看到这里,董先生忍不住泪水,悄悄地先离开了。
还有一次流泪是因为一位温州妇女来找自己的丈夫,当确认了眼前的尸体就是自己的爱人时,她一下瘫倒在地上,不住地拍地、哀嚎。
“我看到她这样,我心里一下子就软了,就把脸转到一边,不让别人看到我流泪了。”董先生说,事情没发生在自己身上,很难换位思考,所以很难想象她的痛苦。他说“以后要多为家人着想”。
据董先生介绍,最多的一天(26号),殡仪馆就来了50多名志愿者,其中还有佛教人士和基督教人士,自发地来为死难者祈福。
其实做志愿者的第一天董先生很困惑,觉得自己帮不了遇难者家属,“有劲没处使”,既不能减轻他们丝毫的悲恸,也回答不了他们关于事故原因、人的生死等等的疑问。
他说后来就不再去想,强迫自己想点别的,这样才能克制住自己的感情,做好志愿者的工作。
他说,现在做志愿者工作累,而且有些单调,但心里真的觉得爱是满满的,“每天回到家洗完澡,躺下就能睡着”。
当记者问到被分配到殡仪馆做志愿者,心里有没有什么顾忌时,董先生说:“说实话,开始是有的,但过了一天之后就不觉得有顾忌了,现在我觉得我就是殡仪馆的工作人员。”
这是董先生第一次做志愿者,以前就是简单的捐点东西献爱心。但这次志愿者经历之后,他觉得“人要好好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