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甘肃舟曲8月8日电 (记者 王艳明 宋常青 朱国亮) 无情的泥石流灾难给人们带来了悲伤、焦虑和忧愁。一年来,在重建家园的道路上,多种形式的心理援助正在帮助舟曲人驱散阴霾,重拾新生活希望。
“灾后,心理救援工作和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工作几乎是同步开展。”舟曲县卫生局局长高辉明介绍说,泥石流发生后,先后有政府和社会力量组织的7支心理干预队伍进入灾区,给心灵受到创伤的群众第一时间送来了精神安慰。
舟曲县人民医院心理咨询室就是在各级卫生部门的指导下第一时间成立的,在这家医院门诊大楼前的一个板房门口至今还张贴着“心理咨询室”的名字。
“过去一些人听到拖拉机的响声就紧张,因为这一声音很像那天晚上泥石流发生时的声音,现在人们的生活已经恢复正常,悲伤、焦虑、忧愁的目光基本已看不到。”舟曲县人民医院主治医生关新萍说。
舟曲县东街村村民张江丽在泥石流灾难中失去了两个亲人,灾后就曾到舟曲县人民医院心理咨询室就诊和治疗过。“她刚来医院的时候,焦灼不安,语言混乱,后经转院治疗,逐渐康复,我半个月前刚见过她一次,已经恢复正常。”关新萍说。
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结束后,卫生部委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京大学卫生应急管理中心对舟曲医疗卫生救援工作进行了外部评估,其中对心理干预的评估结果是:“通过规范、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灾害发生一个月后,绝大多数灾民的情绪开始趋于稳定,大部分灾民灾后的应激反应期已基本恢复正常。一些有心理问题早期征兆的人群得到重点关注和及时干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舟曲泥石流灾难造成上千人遇难或失踪,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山洪泥石流灾害。专家们在开展心理干预和援助中发现,灾难给当地居民心灵上造成的影响是沉重的,也是深远的,完全恢复需要时间。
“我们之所以长期坚持,并对当地教师等开展培训,就是希望这一工作能够可持续,因为很多人需要长期的关注,特别是学生。”丁云枝是舟曲圆心曲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的负责人,从去年9月至今,丁云枝一直在舟曲做心理援助服务。
“我们‘圆心曲’的意思是通过心理援助服务,帮助舟曲群众建设新家园。”丁云枝介绍说,他们还有一个名字——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舟曲工作站,一年来开展的工作都是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专业指导下进行,先后已培训教师400多名,培训内容主要是心理援助服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除此之外,舟曲圆心曲社会——心理服务中心还在当地的社区和村庄开展团体援助服务,帮助灾区的群众学会心理调节,重拾生活信心,进一步走出灾难阴影。
“泥石流对我们伤害很大,灾后一段时间,经常担惊受怕,睡不着觉,在练习了太极拳和接受了心理辅导后,慢慢好多了,现在不光心情好了,病也少多了。”袁秀英说。
袁秀英是住在舟曲县廉租房的一名受灾群众,现在打太极拳已经成了她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天早晨,她在舟曲圆心曲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刘飞的带领下,都要在春江广场上晨练。
“身心是一家,运动身体的时候,对心理也会产生影响,从而达到身心共同健康的目的。”刘飞说,现在每天有70多人和他一起打太极拳,其中有50多人从去年11月到现在一直在坚持。他发现,把运动和心理辅导结合起来的方法,对灾区群众“心灵重建”很有帮助。
近年来,中国自然灾害不断,从汶川、玉树地震到舟曲泥石流,几次大的自然灾难的创伤让人们愈发认识到“心灵重建”的不可缺失。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文忠介绍说,在中国,人们对灾后心理援助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心理援助的工作队伍、工作模式和保障机制正在得到探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