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世界政治评论》9月19日文章,原题:中国的利比亚反应折射割裂的外交政策机构 由于在管理不断增加的海外利益时受到国内敏感性及不完善体制的掣肘,中国发现自己已落后于利比亚的局势发展。北京的反应揭示了其外交政策机构内部存在不同的利益集团,这对它应对国际事件构成挑战。尽管以往曾取得成功,但中国的外交政策机构还需变得更加老练、独立,并在特定外交上保持一致性以确保其国际崛起。
中国是所有大经济体中最后一个承认利比亚国家过渡委员会的。对利比亚事件迟滞且前后不一的反应,折射出在这个正在崛起的巨头的国际政策架构中存在竞争性力量。
目前不清楚中国政府中哪一层级知晓中国军火制造商私下与卡扎菲代表的会面,但这凸显出中国外交政策内部存在竞争性的利益和权力集团,特别是文职部门和军方之间的分歧。尽管军方在国内政治中的力量持续提升,但在这个中国贸易已然全球化的时代,远程投射能力的不足使其在外交政策的许多方面遭边缘化。相反,诸如外交部、商务部、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和主权财富基金等文职机构,成为中国对外联系的主要渠道。
但随着中国文职外交政策参与者变得日益成熟而温和,军方似乎寻求通过更具进攻性的政策做出回应。为改善国际上对其外交政策意图的看法,北京一直把控制有时好斗的军方作为中心,在把新的外交政策参与者纳入温和阵营上也面临挑战。
随着越来越多业务类型不同的大型国企开展海外活动,外交政策领域出现了不同甚至存在冲突的声音。而随着从一个净出口国变为能源、油气净进口国,中国需要具备更好应对大型地缘政治事件的反应能力。有迹象显示北京已认识到这点,并正采取措施进行相关调整和改组。
但若没有更为根本性的政策改变,北京可能将继续发现自己被边缘在重大国际事件之外。不干涉政策可能变得日益难以维持,甚至产生反作用力,因此需要对中国的终极外交政策和红线进行更广泛的调整。中国的军方机构和文职部门之间迫切需要更好地协调,否则,不仅政策目标很难实现,还将对中国的海内外发展构成重大威胁。▲(伊恩•米尔斯,颜榕译)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