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时58分,天宫一号首次成功实施变轨。据悉,今天下午飞行到第13圈时将实施第二次变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作为天地间联系的唯一纽带,所有的指令都从这里发出,所有的数据都在这里汇聚,所有的控制都在这里实施。这里有一群牵引天宫遨游太空的人。
7分钟下达40余条口令
9月29日21时16分,航天领域的又一个“中国时刻”——天宫一号发射升空。21时25分,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此时,最紧张也最忙碌的,是北京航天飞控大厅的总调度乔宗涛。短短7分钟内,他就下达了40余条口令。第一次担任总调度的他显得格外镇定而干练。
“各号注意,我是北京!”
“入轨参数已发出!”
“帆板展开指令链发出!”
只见他紧盯显示屏,密切关注飞行器的一举一动。随着富有节奏、频率适中的调度声依次响起,天宫一号准确入轨,按照预定计划平稳运行。
从发射场到陆海天基测控站,从天宫升空到准确入轨,从在轨测试到变轨调相,从自主控制到交会对接,成千上万条调度口令都要由总调度来下达。乔宗涛的每一条口令都直接关系着任务的全局,成千上万条遥控指令和各类应急预案都要熟记于心,出现应急情况怎样处置,如何第一时间下达口令,都是对他严峻的考验。这个看起来简单的工作,其实有特别苛刻的要求,他要对飞控中心关键任务台的上百个软件性能做到准确掌握,并能随时随地迅速判断和领会专家组的决策和意图。为准确无误地发送指令,在备战任务的数次演练中,他没日没夜的练习口令,熟悉飞控过程,经常一坐就是一整天。在他准确熟练的发令声中,一条条指令牵引天宫遨游太空。
180秒确定入轨参数
21时28分,器箭分离180秒内,轨道计算高手张宇开始综合技术人员计算结果,算出了精确的飞行器入轨参数,一条条指令发往各测控点,此刻,全世界都在焦急地等待着一组数据。
21时35分,张宇进行轨道根数选优,计算出精确的初轨根数:近地点高度200,远地点高度346。这时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敲击键盘的双手已是大汗淋漓。此时,飞控大厅传来洪亮的调度声:“天宫一号进入预定轨道。”大厅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精确的轨道和控制参数是确保天宫一号准确入轨的关键。北京中心轨道专家们仅用180秒就计算出了初轨参数。长期和数字打交道的他们大都有“强迫症”倾向,他们经常会通过各种渠道反复确认一件事情,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是,只要是能通过计算确定的数据,不管多小都要把它算出来,不允许有任务差错,涉及任务的每一组轨道根数、每一组控制参数,他们都精益求精,绝不放过。
发送入轨第一条指令
当天宫一号升空,青岛站报告“器箭分离”的时候,他沉着果断地按下发令键,向天宫发送第一条入轨指令。几秒钟后,显示屏上的天宫一号展开两只巨大的“翅膀”,开始在轨道匀速飞行。这个给“天宫”发送指令的人就是于天一。
遥控岗位上的于天一肩负着控制飞行器施展每个动作的重任。他发出的指令是否正确,操作员的每个动作是否及时都决定着飞行器的命运。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给飞行器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此次任务飞控事件密集,轨控频繁,遥控注入岗位时时刻刻需要有人坚守。为了保证指令发送的准确性,于天一要熟练把握飞行器的整个技术状态,每一个操作过程都要想好下一步。在备战任务的日子里,他除了睡觉、上厕所,就寸步不离地盯在电脑旁,沉浸在数字的海洋中。 本报记者 蔡文清 通讯员 姜宁 谢波
自主空间天气数据给力发射
本报讯(记者蔡文清)得知我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成功发射并顺利入轨,执行空间天气保障任务的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工作人员倍感高兴。
据介绍,为完成此次空间天气保障任务,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使用了业务化的自主数据,助力天宫一号发射,弥补了以往缺少自主观测数据、对国外数据过分依赖的不足。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利用风云二号、三号气象卫星的空间天气监测数据,以及地基太阳射电望远镜、太阳光球色球望远镜、电离层垂测仪、GPS监测网络等及时准确地监测空间天气,预报可能对飞船造成影响的太阳风暴事件,并向航天部门提供可靠的服务产品。在天宫一号在轨运行期间,依靠我国自主的业务观测数据和实时稳定的空间天气业务体系,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还将为天宫一号的运行提供给力的空间天气保障。
截止到目前,中国气象局通过视频、电话同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会商30余次,对外发布天宫一号专题预报服务材料21期,针对发射窗口,提供17至22时逐小时的天气预报,成功完成飞行器的垂直转运、燃料加注以及发射窗口等气象保障任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