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记者披露天宫一号发射前夕:现场拍照留档不开闪光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01日01:34  瞭望

  戈壁滩上的航天人

  当中国航天冲向新的高度时,航天人背后的甘苦却非人所尽知

  文/《瞭望》新闻周刊特约记者黄希

  戈壁滩上,弱水河畔,胡杨林海,斑斑驳驳。这个秋天,中国航天精英再次集结在东方红卫星升起的地方——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以完成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的创举。

  9月29日夜间,当“天宫一号”刺破天际,飞向茫茫太空,在浩瀚的宇宙中将中国航天推向新的高度时,航天人背后的甘苦,却非人所尽知。

  大战前夕的紧张

  “天宫一号”发射之前,记者即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探营,感受到“大战在即”的紧张氛围。

  每天上午8点和下午3点,从生活区前往工作区的15分钟车程上,队员们也不会闲着,总是小声地探讨技术问题。

  8月下旬的一天,在火箭垂直总装测试厂房,此时的改进型长征二号F火箭已经顺利完成了5次总检查。每一面墙都粘贴着醒目的标语,确保从每一个角度都能提醒工作人员不能掉以轻心。

  随后,记者来到卫星测试厂房。换上白大褂、穿上鞋套,把手机存进柜子里,方能进入。外面黄沙漫天,厂房里却明净如洗,“天宫一号”正在接受各项严格的“体检”。

  那天下午,目标飞行器测试人员的工作是清理太阳能帆板,并卸下保护帆板的太阳能电池阵罩衣,为“天宫一号”即将进入整流罩做好准备。这件“外套”就像是为卫星帆板穿上的“黄棉袄”,确保卫星在测试的过程中不受到任何损伤。

  只见升降车上的工作人员戴着大口罩,小心翼翼地擦拭着帆板,每一个动作都非常小心,生怕自己的一个“误操作”给卫星带来任何损伤,而且每一个岗位都是“双岗操作”,确保万无一失。与操作无关的人员则都在警戒线以外。

  工作现场有人拍照留档,以让整个操作过程可控。拍摄者都没有开闪光灯,避免给飞行器带来“光污染”。

  现场负责质量的王国军告诉记者,所有的操作都围绕“小心”二字,确保目标飞行器的最佳状态。

  晚上9点,正常的测试工作都已经结束,队员们都已经返回到了驻地。此时是例会召开的时候。会议室旁是台球室和乒乓球室,但这两个房间的大门永远都是紧锁着的,从未见到有一个人进出。

  “长二丙”失利之后

  8月18日,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实践十一号04卫星失利。由于这一意外,发射场现场工作停止了20天,在这期间,除了复核复算外,如何让一线试验队员尽快走出失利的心理阴影,也成为了试验队面临的又一挑战。

  在“长二丙”失利后的第二天,火箭总指挥刘宇的态度依然乐观积极。他对记者说:“发射场不比家里,容易造成紧张气氛。我希望能给大家营造一种轻松的感觉。战线这么长,任务这么艰巨,不能老是这么绷着。这样会让队员们受不了。”

  得知发射计划有可能出现调整后,航天五院第一时间组织了座谈,向大家说明原因,并了解了大家的困难。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给大家排除困难。看到“战线”拉长后,没有一个队员有抱怨。

  八院发射试验队是最早到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队伍,其中很多人要坚持到“神舟八号”发射后结束,这意味须远离家人在基地呆5个多月的时间。

  “这对人员的心理素质是极大的考验。”八院试验队党委副书记陈沁告诉记者,这里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很容易给人一种紧张感。陈沁坦言八院没少在心理疏导方面“下功夫”。

  针对“长二丙”发射失利给人员造成的心理震荡,八院第一时间给大家通报了情况,确保信息透明,并迅速安排队伍组织双想、复查工作。

  而针对在中秋节可能出现的“思乡情绪”,八院组织家里的相关单位对试验队家里进行了一一家访和慰问,并把家里的情况以视频的形式带到基地。陈沁说,作奉献的不仅是一个个航天人,更多的是一个个航天家庭。

  “80后”的时代来了

  曾经有人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看到在一线操作的基本上都是充满青春朝气的“80后”时,充满疑虑地询问前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这么重要的工程,由这些年轻人“挑大梁”,你放心吗?

  戚发轫嘿嘿一笑,“我当然放心了。因为‘领头雁’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同志’,他们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有他们把关,让我们对他们充满信心。”

  袁家军、尚志、张柏楠、杨宏、刘宇、荆木春、查学雷……目前,执掌载人航天工程的负责人很多都是从“神舟一号”干到“神舟七号”,他们戏称自己是载人航天工程队伍中“骨灰级”人物。丰富的型号管理经验,不仅练就了他们灵敏的大脑、心细如发的思维,更是结下了浓厚的“载人航天情结”。

  “两总(总指挥、总设计师)们”的严厉甚至是苛刻让手下的“80后”很快就成长起来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袁家军来到试验队后,看到许多陌生的年轻面庞时,不禁感慨:“现在属于他们(80后)的时代到来了。”

  美国和俄罗斯航天局曾经多次对中国航天这支充满生机的年轻团队表示羡慕。在美俄,从事航天的人员日趋老龄化。他们对本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表示悲观。而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把自己投身到这一伟大事业上来。

  此次一院、五院、八院参与“天宫一号”发射任务的试验队队员的平均年龄分别为37岁、34岁、36岁,他们中的80%以上的人员都是第一次来发射场执行任务。能够一工作就能直接接受“载人航天工程”的历练,很多年轻人坦言这是自己“航天职业生涯的幸运”。

  八院资源舱工艺员汪万桥,来基地之前已经在北京做了一年半时间的试验,北京试验结束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到了基地。每天晚上结束完一天的工作后,他总是会一个人在楼下静静地给女朋友打电话。“为了‘天宫’,在近两年的时间内,打电话是他唯一和女朋友沟通的方式。”陈沁说。□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7)

> 相关专题:

 

更多关于 天宫一号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