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红十字会获孙中山推介 辛亥革命中救治上万人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03日02:03  北京晨报

  在中国历史上,辛亥革命实属开天辟地。鲜为人知的是,中国红十字会虽然早于辛亥革命萌芽,但它正式命名,也是自辛亥革命始。

  令人敬佩的是,在辛亥革命起义战事的硝烟中,中国红十字会各医疗队舍己救人,疗伤埋亡;在战火连连、天灾疾病侵扰下,作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慈善团体,红会也尽其所能从事社会救济工作,解危济贫,纾缓社会苦难。可谓功绩卓著。

  据统计,辛亥革命期间,各地设立分会并建立分会医院,总会及各地分会治愈伤病军民达万余人。此外,民间还有各种慈善组织也相继自发加入救护行列,开展人道救援,参与战地救护。

  1911年的辛亥革命,使得中国红十字运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壮大。

  孙中山译著推介红十字会

  1896年,孙中山留居伦敦,他结识了伦敦红十字会的柯士宾医生。柯士宾医生曾著有《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一书,在他的邀请下,孙中山将此书译成中文。在译序中,孙中山表达了自己对红十字会的理解:“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而济人之术则非人人知之。不知其术而切于救人,则误者恐变恻隐而为残忍矣,而疏者恐因救人而反害人矣。夫人当生死俄顷之际,施救之方,损益否当,间不容发,则其理不可不审求也。此泰西各国通邑大都,所以有赤十字会之设,延聘名师,专为讲授一切救伤拯危之法,使人人通晓,遇事知所措施;救济之功,成效殊溥。近年以来,推广益盛。”

  《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是孙中山唯一的一部译著,向中国人介绍了红十字运动,起到启蒙的作用。1904年3月5日上海《申报》发表的社论《中国宜入红十字会说》中就提到:“孙文所译《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亦颇有用。”

  1904年,为救助日俄战争中受害的同胞,上海沈敦和等人,商准各国领事,联合英、法、德、美各中立国人士,于3月10日,也就是那篇社论发表后的第五天,成立了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中国红十字会前身)。1907年,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改名大清红十字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正式改名为中国红十字会,标志着中国红十字会由此跨入新的历史时期。

  首次征集会员捐款施救

  武昌起义后,很快得到各省响应,革命浪潮席卷全国,各地起义新军与清军的抗争迭起,战火蔓延至各省。新命名的红十字会很快投入救死扶伤的行动。

  当时的红会,力量还很薄弱,红会救护人员不敷调遣。为了有效开展战事救护,红会积极联络在华各国教会及教会医院,作为红会临时救护机构,会同协办救护事宜,会同筹备捐款,组织救护医队,开赴战地,并在各地设立分会或临时医院,就地开展施救工作。

  同时,当时董事会议决征集会员充实捐款,以捐25元为正会员,200元以上为特别会员,1000元以上为名(荣)誉会员。制造佩章,刊印凭照,由理事长签发。十来天时间里,红会会员就增至千余人。中国红十字会征求会员,正是从这一年开始的。

  辛亥革命中救治上万人

  在辛亥革命的枪林弹雨里,活跃着红十字会人道主义的身影。武昌首义战事发生后,红十字会上海总办事处即组织三支医疗队,推举上海总医院柯师医生为队长,开赴武汉,创立临时医院。医生率领医学生,携带担架进入前线,抢救伤员。

  1911年11月22日,清两江总督张人骏部固守南京,江浙联军进攻南京。红十字会派救护队从上海到南京,与当地医务人员联合,开展救护工作。

  湖南、湖北、浙江、江西等地,也都有红十字会办的医院和救护队救治受伤兵民。据统计,辛亥战事,中国红十字总会及各地分会治愈伤病军民达万余人。

  红会救护全方位立体化

  当时,汉宁血战,可谓伏尸遍野,鸟啄犬食,惨不忍睹。中国红十字总会与地方分会在救护的同时,还组织掩埋队,进入战区,掩埋遇难兵民遗尸。

  据记载,南京掩埋队在凤台关等地掩埋尸体700具,均立石碑,永留纪念。南京分会从随阵掩埋到清理郊野,历时三个月,掩埋尸棺7350具,立碑18座。

  1913年八九月份,上海江苏开战后,大批难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红十字会救助难民近2万人,支出救护费用近10万元,皆由社会各界赞助。

  当时,中国红十字会的救护工作是立体的,全方位的。用当时组织者的话说:于救护,闻警报,早经出发,则部署惟恐不先;赴战地,寻觅伤残,则救护惟恐不勇;葬骸骼,消弭疫疠,则掩埋惟恐不周;设医院,以救伤治病,则救治惟恐不力;于救民,对无辜被难人民,则运以火车,济以轮船;居以留养院;散放衣食,以赈饥寒,组织平粜,嘉惠穷黎;资遣难民,安定社会,种种举措,不一而足。于救伤、救难、救灾,独力是任,誉以救民水火。

  孙中山电文高度赞扬

  中国红十字会的卓越工作,受到社会各界赞誉。孙中山特别肯定了中国红十字会在辛亥革命期间所起的作用,对救伤葬亡的功德给予高度赞扬。

  在《中国红十字总会杂志》创刊号上,特别刊载了在武昌的黎元洪副总统致南京孙中山大总统的电报:“鄂省自起义以来,血战数十日,尸骸枕藉,无算伤残,幸赖中国红十字会,设立临时医院,救治被伤兵士。并施掩埋。得邀万国红十字联合会公认该会为中华民国正式红十字会。此次民军起义,东西南各省,均设立分会五十余处,所费不资,其功甚巨。如此热心慈善事业,似不可不特别表彰。伏恳准予立案。揭诸报章,以资提倡。”

  1912年2月23日,孙中山在致黎元洪电文中,对中国红十字会在辛亥革命中的救伤葬亡功德曾给予高度赞扬:“查民国军兴以来,各战地将士赴义捐躯,伤亡不鲜,均赖红十字会救护、掩埋,善功所及,非特鄂省一役而已,(孙)文实德之。兹接电示,以该会前在武汉设立临时病院,救伤掩亡,厥功尤伟。”

  ■专家观点

  博爱与“仁”相吻合

  苏州大学教授、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任池子华认为,红十字启蒙运动,在后来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自觉行动,是因为以博爱为主旨的红十字人道主义,在国人的心灵深处完全可以激起共振、产生共鸣。中国是“仁”的国度,所谓“仁者,爱人”,其实就是博爱,孔子的“泛爱众”,墨子倡导的“兼爱”,是对“仁”的最好诠释。所以,红十字较之任何其他五花八门的“西学”,更容易在中国传播,更容易被中国人所认可、接纳。

  晨报记者 徐晶晶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21)

 

相关专题 辛亥革命100周年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