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罗建春驾驶“载鑫号”回国不到一日,手下的4个船员纷纷结算工资回了老家。整条船就剩罗建春孤零零一人还在坚守。
实际上早在缅甸卸货时,罗建春已得知“华平号”和“玉兴8号”遭遇不测的消息。
联想到半个月前自己的遭遇,罗建春和船员们感到震惊和恐惧。
今年9月,罗建春和他的“载鑫号”在一天之内遭遇两股武装劫持,所幸安全撤离。
危险水域“孟喜滩”
中国商船常常在此遇劫
“载鑫号”由罗建春和朋友三人承租而来,年租金8万,租期3年,眼下刚跑船半个年头。
35岁的罗建春是股东之一。19岁就闯荡湄公河航运的罗建春,不光是股东,还身兼船长一职,船上一共5个船员,均为云南普洱籍老乡。
“载鑫号”载重200吨,船长43米,为云南西双版纳籍,挂中国国旗。
今年9月21日10点30分,“载鑫号”从缅甸接近中国的梭累码头起航,空船下行,目的地泰国清盛码头。
下午4点,“载鑫号”下行至湄公河“危险水域”——缅甸孟喜滩,此地位于缅甸万崩港和老挝勐莫港上游10公里处。缅甸沿江一侧分散着十余个草棚。
罗建春描述,这些草棚搭在竹筏上,水下抛锚固定,草棚周边活动人员均是配备武器的男子。中国船员把该地又看做是武装分子的“兵营”。此前,多起抢劫和拦截中国商船事件,均发生在这个水域。
2007年,一位名为白军(音)的中国船员在孟喜滩附近被枪杀。而据报道,今年4月武装分子跟踪3艘向中国出口产品的商船,劫持船长及29名船员作为人质讨要赎金。
8月22日,云南康辉出境旅游团,17名游客遭遇武装人员抢劫,武装分子鸣枪,整个抢劫持续50分钟,船上财物被搜刮一空。
“兵力估计是营级编制。”一位从事湄公河航运20年的老船长介绍,从孟喜滩往上游三四十公里水域,就是这伙武装的活动范围。
误入缅甸战区
江面起水花,以为是炸鱼
在进孟喜滩前,远远的,罗建春听到了密集的枪声。
“我还看到江面炸起了水花。”罗建春说,他问大副前面是不是在干仗,大副回答,可能是在炸鱼。“以前也见过老挝渔民炸鱼,觉得没啥问题,”罗建春回忆,载鑫号没有减速,继续按接近20公里每小时的航速下行。罗建春解释,中国商船下行航速不快是为了省油。
不料,“载鑫号”误入战区。
罗建春说,3条快艇从老挝一侧冲了出来。“我们开船一遇到这种快艇,心就提起来了。”据介绍,武装分子非常喜欢长尾巴快艇,水路行动便捷是最大的优势,“声音大,但速度快,比如偷渡和贩毒,都是用这种快艇。”
中国船员甚至形成了这样的经验:只要看到长尾巴快艇,没有挂国旗,就知道是不明身份的武装分子,“我们又把他们叫做江匪。”
“载鑫号”轻易就被快艇截停。“我们加足马力跑,一个小时也就20多公里,快艇最快一个小时跑六七十公里,逼停是很容易的事情。”罗建春解释。
罗建春在驾驶室看到,3条快艇上的武装分子用枪对准驾驶室,其中一个武装分子比划手势,“要我们调头”。
首次遭遇劫持
武装分子借船躲枪击
罗建春说,“载鑫号”按要求调头后,武装分子上船。
“上来5人,4人拿半自动冲锋枪,1人扛火箭弹,”罗建春描述,武装分子用枪抵着他和大副濮学光,要求驾船往上游走。
武装分子要求载鑫号返回兵营。据称,草棚还有一条快艇,要回去接应。“没办法,我必须开,不开就可能挨枪子。”
罗建春回忆,上行的方式是,”载鑫号“走河道中央,快艇靠载鑫号右侧行驶,藏在船身背后,以躲避缅甸一侧武装分子的进攻。
“我相当于是给武装分子挡子弹。”罗建春说。
如此反复上上下下3趟,耗时超过1个小时,武装分子仍没有成功接应快艇,只好将载鑫号放行。
罗建春说,“噩梦”一般的经历暂时告一段落。
二次遭遇劫持
遭征用袭击武装分子据点
下午5点20分,“载鑫号”行至缅甸万崩码头。
一个小时后,码头过来一辆车,车载32人,均全副武装。罗建春说,未经他的同意,武装分子持枪上“载鑫号”,有人进驾驶室,有人趴在船舱上。
罗建春称,一个“头目”下达命令,船上下来3个武装分子,“1人隔着两三米的距离持枪对着我,2人一左一右把我硬拖上货船。”
船员不放心罗建春,也跟着上了船,3个人躲在机舱内。罗建春和大副驾船,驾驶室还有3个武装分子。他们要求罗建春驾船回到中午交火的孟喜滩武装分子据点。
在孟喜岛出口,快进入孟喜滩的水域,上游下来一条长尾快艇,载鑫号上的武装分子开枪。“我在驾驶室看到,眼前的子弹乱飞,一颗一颗,红通通的子弹,看得清清楚楚。”
“我心里很着急,但又不敢反抗,只能干着急。”罗建春事后描述,他只能把2个发动机加满,拼了命往前开,想早点离开交火的区域。
走了近半个小时,夜里10点多,载鑫号来到孟喜滩武装分子的据点,“里面没有人,但还有火箭弹和大量子弹。”罗建春说,武装分子最后将大米、电瓶全搬上载鑫号带走。
搜索持续到次日凌晨1点,武装分子将战利品装上载鑫号,方才要求调头返回万崩码头。
凌晨1点20分,载鑫号安全返回万崩码头。武装分子将战利品搬下船。
9月23日,载鑫号终抵清盛码头。9月27日,返航。
罗建春说,载鑫号再次经过孟喜滩水域时,“船上的人心里发毛”。
本报记者 刘刚 实习生 陈晓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