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10月28日电 10月24日至27日,一条北川地震遗址纪念馆“卖门票”的网贴引爆网络,短短3天微博转发6000次,网友评论近3000条,绝大多数人认为此种做法让人难以接受,是对地震遇难者的“不尊重”。面对舆论的一边倒,纪念馆方面也迅速做了回应:并不存在“售卖门票”之说,收费用于遗址维护,并没有以盈利为目的。
公众情感难以承受“收费”之伤
网友“心一海945”认为: 地震遇难者的祭奠场所,成了政府部门的掘金胜地! 网友“菲波纳契”直言这是“一种让人讨厌的方式”。
“中国网事”记者26日来到位于北川擂鼓镇的地震遗址纪念馆接待中心,正值北川羌历新年前夕,淅淅沥沥的小雨并没有阻挡游客前往地震遗址参观的热情。第一次来到北川的武汉籍旅客张先生刚刚从接待中心买了几张票出来, 事先并不知道参观需要收费的他坦承:“情感上有点难以接受。遗址是遇难者安息的地方,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都给灾区献爱心,我们也积极捐款,但是没想到来这里看一下还是要收钱。我认为这样一个特殊的地方,过于追求经济方面的东西,不太合适。”
另一位从部队转业来川的安徽籍游客则对记者表示:“最好是不收费。但如果为了更好的保护地震遗址,让逝者安息,亲人寄托哀思,给后人们留下接受科学防灾教育的遗产,我认为也可以适当收一点,但事先得征求大家的意见,集思广益。更重要的是,收费按照什么标准,是否合理,收的钱用到什么地方,应该进行公示。毕竟这里是全国人民都关注的地方,大家需要知道事情的真相。”
管理方叫屈:维护专项经费不足
北川地震纪念馆选址毗邻北川老县城的任家坪,占地14.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280平方米。2010年5月,北川地震纪念馆及遗址保护工程得到四川省相关部门批复,项目总投资6.7亿多元,目前实际到位资金4.5亿多元。2010年12月28日,纪念馆工程开工建设,目前主馆结构工程已经接近完工,整个纪念园区也初现雏形。
纪念馆接待中心位于北川擂鼓镇,接待大厅背后两排简易板房是管理方的办公地点。参观遗址的游客们需要在这里统一上车,乘坐纪念馆专用大巴前往十多公里外的北川老县城。对于网络热议的30元“门票”,接待中心主任杨孟昀坚持认为:“我们从来没有卖过门票。30元中的17元是游客统一乘车的车费,是经过物价部门核准的。”
至于剩下的12元综合服务费和1元保险费,杨孟昀坦承没有经过物价部门批复核准,但他解释说,这部分费用是用于遗址内配套设施的兴建、维护,以及安保、消防、讲解人员的工资,也不具有门票性质。记者再三追问收费是否有盈利,杨孟昀坚持:“30元收费仅仅能够维持正常运转,没有盈利。”
绵阳唐家山堰塞湖治理暨北川老县城保护工作指挥部宣传处主任景富国告诉记者:“目前老县城遗址保护进行了山体、水系治理,建筑物加固等工作,这些都是有国家相关经费保证的,但是遗址维护的工作远远不止这些。”
景富国说:“实际上2010年5月15日前,遗址都是封闭不开放的。主要原因是道路不畅通,许多建筑存在安全隐患,遗址内配套设施也十分缺乏。考虑到遇难者亲属祭奠和今后公众参观等需要,我们修建了5条环线,安装了1.3万多平方米防护网,1万多米防护栏,此外还有交通工具、公墓、公厕、栈道等配套措施设备,这些都是没有经费来源,靠我们贷款兴建的。目前接待中心100余名员工,有清洁、安保、讲解员等,人员工资也得靠我们自己想办法。”
尊重公众意愿是维护公共资源的前提
“ 5.12”大地震给北川老县城带来了极其惨痛的损失,数千同胞长眠于此。3年来,这里凝聚了无数的哀思和爱心,地震遗址早已成为属于全体民众的公共资源。
无论“门票论”也好,“维护费”也罢,总之参观遗址确实需要掏钱,网友们认为在“累累白骨”上收钱,情感上实在难以接受;而管理方则坚持,没有足够的投入,遗址维护不好,更加对不起逝去的同胞。看似相悖的观点其实并不矛盾,大家的心都是一样的:既要让逝者安宁,又要让遗址得以保护。但为何偏偏发生如此巨大的争议?
作为一种公众资源,北川地震遗址的保护不应该是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事情。维护遗址需要投入,更需要考虑公众的感受。如果在制定政策之前,我们能够充分尊重公众的意愿,满足公众知情权,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拿出一套较为稳妥的保护方案,也许就不会有如今的局面。事实上也有网友提出,遗址清洁、维护等确实需要不少钱,可以考虑采取参观者自愿捐款的方式筹集资金,并且定期公布收支清单,如此既能照顾到公众情感,也能促进遗址的维护。
“门票风波”影响的扩大已经引起绵阳市有关方面的重视,“中国网事”记者在北川采访时,已有多个部门前往纪念馆接待中心询问、调查。截至记者发稿时为止,绵阳方面正在紧张研究整改措施。我们希望看到,在重新制定政策之时,公众的意愿能够得到充分尊重,遗址保护工作能够公开、透明,还逝者和生者一份安宁。(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