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灾袭来,是什么让他们不顾自身伤痛,十天十夜奋战在一线?主政一方,他们怎样向长治难愈的顽疾“亮剑”?拼到人生的终点,是什么让他们念念不忘?
当官是拼命的活
◎文_艾冰
临危不惧,舍生忘死
“马上疏散群众、救小孩!”
——王晋(时任都江堰市龙池镇党委书记)
刚刚与山上掉下的巨石擦身而过,汶川县委办公室副主任王尚全惊魂未定。此时,他的皮鞋不知去向,两只脚早已鲜血淋漓,脚底、脚背、小腿都被尖锐的小石块划伤。简单处理了伤口,他又跟着大队伍向罗圈湾进发了。
头天,2011年7月3日下午,汶川县银杏乡罗圈湾,泥石流爆发使岷江水冲向213国道,近400米路基被毁。王尚全一行人正是冒着小股泥石流去协助处理应急事务的。
四川地震重灾区的干部大多有与王尚全类似的遇险经历。灾难中,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争分夺秒投入救援行动中。哪里灾情最重,危险最大,困难最多,哪里就有党员干部的身影。
“5·12”大地震发生时,时任青川县木鱼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的赵忠兴正在县城办事。从废墟上爬起来后,看到房倒屋塌,震情严重,他只有一个念头:“赶紧回去。”此时,道路中断,车辆停开,他冒着强烈的余震和沿途不断的塌方、泥石流,连走带跑20多公里,终于赶回镇上,投入到抢救学生的工作中。
“沧海横流,显英雄本色”。千钧一发之际,干部们顶得上,扛得住,敢拼命,让灾区群众有了主心骨。
“马上疏散群众、救小孩!”地震后10分钟,都江堰市龙池镇党委书记王晋坚决的两句话,成为新成立的应急指挥部最早做的工作。由于疏散及时,该镇南岳小学的绝大多数师生幸免于难,群众被集中到空地后,避免了因建筑损毁、余震频发造成人员伤亡的危险。
当时人们不知道,王晋是忍着何等的疼痛,“豁出命来”救灾的。地震中王晋的右腿半月板断裂,腿骨严重受伤。忙完指挥搭建帐篷、集中物资后,他才挤出时间安上夹板。接下来的3天时间,他走遍了灾情较重的4个村,拄坏了两根竹竿。最后,他是拄着滑雪场的滑雪杆坚持下来的。
王晋一直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忙碌着,直至5月21日领导和同事以绝食相威胁,他才来到四川省骨科医院住院治疗。因为错过了最佳治疗期,他的腿留下了后遗症。
不论是惊心动魄的抢险救灾时期,千头万绪的过渡安置阶段,还是艰巨繁重的恢复重建历程,“拼命”二字都是灾区官员身上的名片。
这3年来的灾后重建,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干部们的工作就是“5加2”、“白加黑”、“无法无天”,几乎没有法定节假日和星期天。
在灾后重建的前2年多时间里,汶川县映绵片区纪工委书记何光琼每天早上5、6点钟起床,一直工作到晚上12点。“地震很多天过后,经领导批准,我回了一趟住处,拿上几样简单的生活用品,又赶紧回到工作岗位,前后不超过半小时。”何光琼说。
“爸爸,欢迎你下次来我家玩。”汶川县漩口镇原镇长王宇还记得4岁的儿子说这句话时天真的样子。那时,他正匆匆换了衣服准备赶赴单位加班。
广大灾区干部们的奋不顾身,换来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任务的圆满完成。今天灾区面貌的焕然一新、欣欣向荣,就是他们最好的慰藉。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我现在连高跟鞋都不敢穿,办事一路小跑生怕跟不上。”
——张红苹(时任昆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30多年前,改革开放就是靠一大批改革官员的拼劲、闯劲和韧劲搞起来的。如今,社会各类矛盾尖锐复杂、各种利益纵横交错,同样要攻坚破难啃硬骨头,同样需要那股子闯劲、拼劲、冲劲。
2007年12月,仇和出任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他“拼命式”的工作作风立马给当地官场带来了强劲的冲击。
“我现在连高跟鞋都不敢穿,办事一路小跑生怕跟不上。半夜三更电话一响,又是转达书记的工作安排。”2008年,时任昆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红苹对《中国青年报》记者感慨。仇和要求所有领导干部的手机必须24小时开着,他自己以身作则,并经常在凌晨一两点还打电话布置工作。一位市委常委说:“凌晨我才接到仇书记的工作安排,早晨6点半他又来电话,他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这种敬业精神令人佩服!”
一连串整顿吏治的措施接踵而来,从公布领导干部办公电话和职务分工,到压缩行政审批时间,再到“目标倒逼进度、时间倒逼程序、社会倒逼部门、下级倒逼上级、督察倒逼落实”,昆明官员颇有“危机感”。一名基层官员说,如今不像以前那样办事四平八稳了,加班加点,晚上经常开会,有时甚至到凌晨1时,“当官累啊,以前嫌官小,现在嫌官大,官越大越辛苦,责任越大”!
江苏省邳州市原市委书记李连玉的行事风格也如出一辙。这名因十七大归来受到数十里“夹道欢迎”而备受争议的书记,要求下属每天工作16小时。他只要突然想起什么事情需要开会,不管白天黑夜马上就通知开会。他在任时,邳州官员没有节假日、公休日,还动辄被问责、罚款。
“拼命”官员的强势作风总伴随着争议,他们疾风骤雨般的行为搅乱了温吞的官场生态,实际是对潜规则的触碰和挑战。但仇和、李连玉等人也都被质疑滥用权力,这其实暴露了当前地方政府的现实法治困境。但对他们来说,“发展要只争朝夕,没时间等”。与官场议论和专家意见不同的是,民间评价这些官员“对党员干部比较狠”,但“到大街上问老百姓,说他好话的很多”。也有很多人说,欠发达地区没有这样的强势人物推动,地方经济根本无法发展,就如仇和对于宿迁、耿彦波之于大同。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不断地说,不停地咳嗽。咳出的血,他都小心翼翼地用纸巾捏住,不让我们看到。”
——陈升涛(万源市委组织部干部)
近年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和先进人物,更是“拼命官员”的代表。他们中的很多人拼到了生命的最后一息。
2004年2月,安徽省财政厅主任科员沈浩被派到凤阳县,出任昔日以“大包干”闻名的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上任1月,他就把全村108户跑了两遍。村民杜永兰说,沈浩在小岗6个年头,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每一年春节都忙到大年三十才回家,年初三又回来一家家拜年。他租住在村民家中,床头贴着村民电话,大门从不上锁。房东说:“村里的大事小情、百姓疾苦,他都知道。”
沈浩夜以继日谋划着小岗村的发展,对自己身体出现的问题,他却不在意。“他有病总说忙完了之后再看,猝逝前一天,还在与三家企业洽谈投资。我们都觉得他是因为招商给累死的。”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唏嘘不已。
官员中有这样一些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他们不顾病魔的威胁,仍以顽强的毅力投入工作。前不久逝世的四川省万源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李林森被群众称为“拼命三郎”。“今年4月12日,身患肝癌、肺癌的林森部长实在不能坚持在办公室上班了,就把各股室负责人召集到他的宿舍研究工作。从早晨一直到下午两点,他不断地说,不停地咳嗽。咳出的血,他都小心翼翼地用纸巾捏住,不让我们看到。”回忆起这一幕,万源市委组织部干部陈升涛泣不成声。
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标兵”,原南江县纪委书记王瑛在病情确诊后的两年零四个月的日子里,除去十多次的化疗时间,都在工作第一线,有194天在抗洪抢险、抗震救灾和案件查处现场。她生命中打的最后一个电话说的是:“我今天到重庆治病。我们是重灾县,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管不能有半点闪失……”仅仅4个多小时后,在距医院20分钟车程的地方,与癌症搏斗了两年多的她永远闭上了眼睛。
古往今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为政者最高的职业道德和追求。当今时代,这种“拼命”背后所展示的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和精神风貌,仍然激励和鼓舞着我们所有人。对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来说,这是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那种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风貌,也是新形势下攻坚破难的必须。而当“拼命官员”越来越多,老百姓的受益也会越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