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良好!”18日17时07分,当顺利从飞船进入天宫一号的航天员景海鹏向地面发出报告时,神舟九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组成的组合体已平稳飞行近3个小时。
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进入在轨运行的航天器,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飞行由验证性飞行试验完全过渡到“真正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
景海鹏、刘旺、刘洋仿佛灵活的鱼,先后顺利通过对接通道“游”进天宫一号。这舱门间的穿越,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又一次历史性跨越。
神九减少一次变轨
16日傍晚发射的神九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后,原定实施5次变轨,实际只实施4次变轨,于18日中午抵达距天宫一号后下方52公里处,彼此建立稳定的空空通信链路,开始自主导航。
5公里、400米、140米……飞船在距离天宫一号30米停泊点进行最后一次停泊后,以0.2米/秒的相对速度缓缓接近天宫一号。两个飞行器上的对接机构先后完成捕获、缓冲、拉近和锁紧,独自在太空等待了215天的天宫一号与载客前来的神舟九号稳稳地连接在了一起。
自动交会对接过程中,飞船上景海鹏、刘旺、刘洋表情轻松、状态良好,不时向地面报告飞船状态。
景海鹏第一个进入天宫
从16时58分景海鹏试图打开天宫一号实验舱舱门平衡阀开始,人们的心就紧紧地揪住了。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尽管通过天宫一号内置的摄像机可以清楚地看到舱门那边景海鹏的身影,可“固执”的平衡阀就是纹丝不动。
“神舟九号,是否需要地面支持?”一个冷静的声音在大厅响起。
“请稍等一下。”一个更加冷静的声音传来。这是景海鹏的回复。
“平衡阀动了!”突然,大厅里有人轻呼。
17时06分,伴随着平衡阀的完全松开,景海鹏向前推动天宫一号舱门,舱门缓缓地自下向上打开!
人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约一分钟后,身着印有五星红旗的蓝色舱内工作服的景海鹏,上身前倾,两手摆动,像一条欢快的、迫不及待的鱼儿,又像一只轻盈的、展翅欲飞的鸟儿,慢慢地“游”进天宫一号。
甚至来不及站稳,景海鹏就举起右手,冲着镜头挥手。他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仅仅一分钟后,刘旺接着“游”进天宫一号。在失重环境下,他有点站立不稳,景海鹏赶紧扶了他一把。
右手扶着舱壁,刘旺用左手冲着镜头招手。
两人很快适应了天宫一号的环境,按照程序往舱壁上安装装置,忙个不停。
三人留下“全家福”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总体室副主任陈欣说,俩人主要在做气体采样包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状态设置两项工作,把组合体调试成更适合航天员工作生活的环境。“好比搬新家,要先装修房子。天宫一号虽然是‘精装修’,但也得装饰一下。”陈欣笑着说。
随着景海鹏和刘旺的调试,天宫一号舱壁上安放的电脑屏幕亮了,室温也调整到20多摄氏度,“家里”渐渐有了生气。
千呼万唤,17时26分,女航天员刘洋终于“游”过舱门,来到天宫。
看到刘洋有种要飘走的感觉,正在工作的刘旺停下手头的工作,扶着她慢慢站稳。性格开朗的刘洋,咧嘴笑了起来。
3位中国航天员齐聚天宫,揭开了亿万中国人期待千年的天宫生活大幕。 在厦门测控站上方,3位航天员第一次在中国的空间实验室留下了“全家福”。
圆梦天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陈善广用“如梦如幻,如诗如画”评价3位航天员的表现。
□记录
17时07分
景海鹏从神舟九号飞船成功进入天宫一号,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进入在轨运行的航天器。
18日中午
神舟九号飞船抵达距天宫一号后下方52公里处,与天宫一号建立稳定的空空通信链路,开始自主导航。
14时07分许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对接环刚一接触,飞船尾部4台发动机随即点火,将飞船轻轻推进天宫怀抱。
14时15分许
对接机构先后完成捕获、缓冲、拉近和锁紧4个过程。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实现刚性连接,组合体以7.8公里/秒的速度绕地球飞行。
对接“天衣无缝” 密封圈是关键
须经受住100℃至-75℃高低温考验
“当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后,通道被打开,两个连接体将形成一个大的密封舱。为了保证航天员在舱内的安全,整个密封舱的密封性至关重要。如何保证百分之百的密封性,密封圈是其中的关键点。”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805所对接机构副主任设计师耿海峰说。
密封圈被安放在神舟九号主动对接结构的对接面凹槽里。与人们生活中常见的“O型”密封圈不同,神九对接机构上的密封圈呈“T型”,被卡在凹槽里,在空间不受力的情况下,不会自动脱落。
在与天宫一号对接前,安装在神九对接机构上的密封圈是“裸露的”。在太空的严酷环境中,密封圈要经受住100摄氏度至零下75摄氏度的高低温考验,还要经得起各种太空辐射,这对于制作密封圈的一般材料“硅橡胶”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硅橡胶在低温环境下有“脆变”特性。
为了研究抗脆的特殊密封圈材料,耿海峰带领科研团队从2002年开始,前后进行了长达6年的科技攻关。
神九与天宫对接后,航天员从直径80公分的圆形通道进入天宫一号。为了确保航天员顺利通过通道,805所设计师在地面上曾进行了各类模拟试验。其中一项就是请一位身高1.8米、体重165斤的飞船工程师,多次进行现场穿越试验,一次次验证通道的科学合理性。
□细节
进入“天宫”花了近3小时
从神舟九号对接上天宫一号到航天员进入“天宫”,时间过去了近3个小时。通往“天宫”之门为什么这么难开启?
中国航天员中心选拔训练研究室主任吴斌说,从神舟九号进入“天宫”的路上,航天员要先后打开三道门:飞船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门、轨道舱前舱门和天宫一号舱门。后两道门通过对接通道相连,在打开其中每一道门之前,航天员都要进行舱门检漏、舱压平衡等操作以保证安全,这个操作过程是需要较长时间的。
记者从北京飞控中心大屏幕的实时画面上看到,在打开最后一道门——天宫一号舱门之前,景海鹏首先从工具箱中取出“钥匙”。这并不是我们常见的钥匙,而是一把三四十公分长的金属把手,相当于把一枚“螺母”套在舱门开门机构的“螺帽”上。
虽然地面试验中航天员开门并不难,此前科研人员们还是有过担心:天宫一号关闭了这么长时间,会不会打不开?不过,画面显示,景海鹏并没有太费劲,就打开了“天宫”之门。
神舟七号飞行的出舱环节中,翟志刚与刘伯明在打开舱门时颇费了些周折。“那道门内外是不同的空间环境与飞船舱内环境,虽然开门前舱内已经卸压,但仍然会存在一定的压力差,所以开门比较费力。”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朱光辰解释说,这一次,天宫一号舱门的两头都是密封舱,压力完全平衡,因此操作相对顺利多了。
□揭秘
不碰撞
依赖对接机构精确动作
如何使对接时不发生碰撞,对接后能够保持完全密封,以及使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真正合二为一,都要依赖对接机构的精确动作。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的对接机构是这次任务最复杂和精密的空间机构,有数百个轴承齿轮和上万个零部件。
对接形成密封通道后,将进行通道密封性能检查,确保舱体的气密性,保证舱内航天员的安全。
任务完成得非常完美,超乎想象。但接下来我们还要进行手控交会对接,还有10多天的天空飞行,还没有到打满分的时候。”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王忠贵
□花絮
刘洋玩“自拍”
画面显示,在对接完成后,航天员开始进行紧张的后续操作,准备进入天宫一号。航天员刘洋对舱内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跟踪拍摄,其间她还玩起了“自拍”,显示出轻松的心态。
□评价
“我给这次任务打95分”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在太空的‘家’,这充分展现了中国航天的整体实力。”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总设计师钱卫平说。
航天界专家认为,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成功,不仅全面检验了中国航天的实力,而且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又一历史性跨越,中国人离建立太空家园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我给这次任务打95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王忠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任务完成得非常完美,超乎想象。但接下来我们还要进行手控交会对接,还有10多天的天空飞行,还没有到打满分的时候。”
王忠贵认为,无论是航天员乘组的表现,还是天宫一号的性能,都给人意料之外的惊喜。“景海鹏作为指令长,非常沉着、冷静,与刘旺、刘洋配合默契,动作协调,令人赞叹。”王忠贵说,“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太空中飞行了200多天时间,各项指标性能均超越预定状态。”
“我们事先准备的多套预案,都没有派上用场。”钱卫平说,“尽管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但现在还不是激动的时候。”
飞船轨道舱是“餐厅”天宫是实验室+休息室
根据既定飞行方案,飞船将在轨飞行十余天,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两次交会对接,第一次为自动交会对接,第二次由航天员手动控制完成。在第一次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将驻留6天,在“天宫”中进行科学实验等。
□揭秘
飞行手册里都有什么?
每一个操作程序都有行动指南
晶报讯 在神舟九号飞船发射过程中,人们通过电视屏幕,看到3位航天员一直注视着手中的飞行手册。飞行手册是什么?是谁设计的?有哪些作用?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航天员系统总体室副主任陈欣。
陈欣介绍,近千页的飞行手册可以说是航天员的行动指南,融汇了工程总体以及各大系统对飞行乘组的要求。神九任务飞行手册共计6类8册,包括正常飞行手册、交会对接手册、飞船应急与故障处理手册、目标飞行器应急与故障处置手册、飞船操作指南(上、下)、目标飞行器操作指南(上、下)。神九任务飞行手册由航天员系统总体室负责研制。
航天员在太空飞行中,可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飞行状况,包括正常飞行、应急处置以及故障处置。如何做到既满足航天员的使用需求,又符合工程各分系统的技术要求,航天员系统总体室在研制手册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字体和颜色块,将正常飞行程序、注意事项和重要步骤等环节区分开来。此外,在编辑过程中,还广泛征求航天员意见,充分吸取以往飞行经验,保证了飞行手册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在神九任务过程中,航天员需要在太空工作、生活13天,在这13天里,航天员的每一个操作程序都可以在飞行手册中查到,其中包括各种意外情况的处置程序。陈欣介绍说,我们把故障类问题写在应急与故障类手册中,还画了流程图,遇到故障该怎么处置,手册里清清楚楚。(新华)
□花絮
“宫”里可上网发微博
晶报讯 为保证航天员的娱乐,天宫一号组合体里专门给航天员提供了用来娱乐的笔记本电脑,航天员在工作之余,在睡觉之前,可以用笔记本电脑来上网,发微博,看CD大片,播放一些自己喜欢的歌曲和音乐,或者进行其他的娱乐活动。
为保证航天员与家人说说悄悄话的私密性,在天宫一号里,技术人员设置了专门的“密室”,在这个“密室”里,航天员与爱人说什么悄悄话,别人是没法“偷听”的。
为了帮助航天员舒缓“相思之苦”,天宫一号首次实现了与地面双向的可视通话,航天员对着屏幕与地球亲人进行视频和音频交流,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通过屏幕一目了然,极大地增加了亲切感。
据了解,为了保证舱内大气环境的清新,技术人员动了不少脑筋。比如,天宫一号在舱内设计了相应的监测和净化装置及措施,确保航天员在太空家园里,也能享受到春天般清新的无毒无害无味空气。经过多次试验验证,舱内空气质量完全满足航天员在里边生活的要求,达到了绿色环保的标准和航天医学标准。(中新)
第二次对接将手动完成
在飞船与天宫一号自动交会对接后,由目标飞行器负责飞行控制,飞船处于停靠状态。3名航天员将在飞船轨道舱内就餐,在天宫一号内进行科学实验、技术试验、锻炼和休息。
此后,3名航天员将返回飞船,依次关闭各舱段舱门。飞船自主撤离至距目标飞行器约400米处,然后自主控制接近目标飞行器,在140米处停泊,转由航天员手动控制。
航天员随后将通过操作姿态和平移控制手柄,瞄准目标飞行器十字靶标,控制飞船逐步接近目标飞行器,至对接机构接触,完成手控交会对接。3名航天员再次进入天宫一号驻留。
将开展多项实验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总设计师李莹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航天员承担的空间实验中最主要的有5项,包括航天飞行对前庭眼动、心血管及脑高级功能影响研究,失重生理效应防护的细胞学机制研究,空间骨丢失防护技术研究,在轨有害气体采集与分析和航天员在轨质量测量。
据李莹辉介绍,除了上述5项实验外,神九任务还将首次开展在轨微生物检测、失重条件下扑热息痛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航天员睡眠清醒生物周期节律监测等10项航天医学空间实验。(新华 中新)
首位太空行走女航天员转告刘洋: 太空飞行不会影响生育
晶报讯 由于本次入选的女航天员刘洋还没有生育,外界担心这是否会有一些风险?世界第一位太空行走的俄罗斯女航天员萨维茨卡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至少太空飞行不会影响生育,这是很早就被证明了的。
刘洋和丈夫张华于2004年在武汉举行婚礼。刘洋的公婆和爸妈早就盼望着抱孙子。刘洋的公公告诉记者,1999年,刘洋两口子曾准备要孩子,后来因为工作关系,刘洋需要北京、武汉两地奔波,要孩子的事便耽搁下来。“现在媳妇最大的事就是完成神舟九号的任务,下一步希望他们能尽快生个孩子。刘洋今年34岁了,在家里是独生女,估计亲家也想当爷爷奶奶呢。”刘洋婆婆笑道,“但前提自然是不能耽误工作。”刘洋的母亲牛喜云也表示,盼望女儿能早日生个孩子,自己也能抱抱孙子,“这其实也是我们做父母最大的心愿。”
刘洋此前也曾表示,“要孩子的事等任务执行完再说”。然而,外界难免担心飞天会不会影响刘洋生育。俄罗斯女航天员萨维茨卡娅18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笑着对刘洋提出她的意见:“我想她已经结婚了吧。她还年轻,还有很多时间可以再飞一次。至少太空飞行不会影响她的生育,这是很早就被证明了的。如果她喜欢这个工作也许她会再飞一次。”
1984年,苏联第二位女航天员萨维茨卡娅乘坐飞船,与礼炮空间站对接。此后,她作为全球女性代表首次走出空间站,进行修理装配试验。在克服捶打钉子时的反弹力、抵消拧螺帽时的逆向推力后,顺利完成3小时的太空漫步。
据媒体此前报道,原国家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总体责任设计师解大青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国际女航天员的统计来看,国外一共选出90多名女航天员,其中55名上过天,而她们之中,80%的人都没有生育过,怀孕后40%的人出现了流产,9%的人出现了死产。但是,她们在30-35岁被选拔出来作为航天员,经过几年训练、执行任务、休养一段时间之后变成了高龄产妇。流产、死产、畸形儿,主要是因为她们都是高龄产妇。刘洋处在这个年龄段,最终有可能遇到高龄问题。
(央视 宗和)
纪录
女宇航员之最:
飞行时间累计377天
近日,中国的首位女航天员备受关注。在此之前,世界上已有多位“巾帼”航天员进入太空。
首位女宇航员:
捷列什科娃
原本是纺织女工的捷列什科娃因喜欢跳伞而爱上了飞翔的感觉。后来她勇敢地向航天学校报名,最终成为世界第一名女航天员。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以她的名字命名,目前,她还在继续积极地从事社会活动,希望能参加火星探险。
第一位航天飞机女机长:
艾琳·柯林斯
1999年,已经身为人母的柯林斯第三次进入太空,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航天飞机女指令长。至今,她驾驶过三十多种不同的飞机,累计飞行时间达到6280多小时,其中有537小时是在太空度过的。
太空停留时间最长:
佩吉·惠特森
美国女航天员佩吉·惠特森(如左图)在太空的飞行时间累计377天,共进行过6次舱外活动,累计39小时46分,名列各国女航天员之首。(中新 宗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