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9
未来,对于任建宇来说曾经那么近,如今又那么远。劳教所的生活乏味,除了按规定作息,劳动,任建宇偶尔写写文章。就在2012年3中国两会结束时,任建宇听到了来自 视频:被劳教的村官任建宇 来源: CCTV《面对面》 劳教所外的消息。感受到外部环境悄然发生的变化,后来也听说重庆市换了中央新调来的市委书记。但他还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变化可能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直到2012年5月,在重庆市,多起因在网络上转帖、发帖导致的劳教案陆续得到平反。曾经和他一块执行劳教的朋友通过行政诉讼撤销了此前的劳教决定。这些消息,让原本想通过减刑来提早结束劳教的任建宇,有了些希望。2012年8月15日,任建宇通过父亲在律师的帮助下向重庆三中院正式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其劳动教养的决定。
【同期】
记者:当你决定提起上诉的时候,你就有这样的信心?
任建宇:对。
记者:这时候你没有任何担心吗?
任建宇:我告诉我女朋友,没有比这个事情更坏的。
记者:没有比什么事情更坏的?
任建宇:不会更坏啊,只会往好的方向发展。
【解说】10
此时的任建宇似乎看到了改变的可能,然而他并不会想到,除了重庆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之外,关于中国劳教制度改革呼声也越来越大。
【现场】2012年10月9日 《中央的司法改革》新闻发布会
【解说】
巧合的是,就在这场发布会的第二天10月10日,任建宇起诉重庆市劳教委违法劳教一案在重庆三中院开庭。
【同期】
记者:这一天对于你来说?
任建宇:以前没上过庭,很激动,很害怕。
记者:又害怕,这个时候又害怕什么?
任建宇:上庭的时候,他们会问你问题,不知道会面对什么?
记者:你见到他们的人了吗?
任建宇:见到,他们也出庭了。
记者:见到他们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反应?
任建宇:终于看见送我来劳教的人了,原来是他们。
【解说】11
在庭审之后,法院并没有当庭判决。而重庆市劳教委和任建宇协商,希望他能撤诉。
【同期】
任建宇:谈让我撤诉的时候,问我有什么条件,我说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是对我撤销案件决定,第二个是国家赔偿,第三个是恢复我的工作。他们说恢复工作可能不行,我说那不行,恢复工作是恢复我身份的一个公示。
记者:你指的工作,就是回到大学生村官这个位置上
任建宇:应该是恢复我的公务员身份的,如果没有这个我被劳教,被送进来劳教,我已经转成公务员了
记者: 你为什么那么渴望回到这个位置上
任建宇:只有恢复工作,才能可以说是我没有违法事实
记者:最后这个谈的结果是什么样呀
任建宇:没谈成。他们告诉我,你不要认为你是清白的,你是有问题的,你是应该被劳教的。
【解说】12
就在本周一11月19日,法院即将作出判决的前一天,重庆市劳教委请任建宇签收了这张《撤消劳动教养决定书》,让他走出劳教所,重获自由。而两天之后,《人民日报》的“人民时评”专栏就发表文章《制度供给应该跟上时代脚步》评论说:“有明白才有清白,有公正才有公信,如今任建宇恢复自由了,其当初为什么会失去自由,依然缺乏明确的说法。”文章还指出:已经在中国实行50余年的劳教制度,已经显现出许多不足,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权力只能由法律设定,劳教已经陷入不合法的窘境。”
此时,被《人民日报》关注的任建宇,更成为社会的焦点,每天他都要面对蜂拥而至的各路媒体。
【同期】
记者:你希望这件事情被越多的人知道越好还是什么?
任建宇:我希望更多人能看到,只有看到了他们才能知道,我这样的人也会被劳教,那么他们这样一些人,网上千千万万的人,网民,他们发这样的帖子,人人自危的,谁不会被劳教?谁都是危险的,发表一个看法,一个认识,一个公共事件,就要被劳教。
记者:那你现在经过十五个月,你怎么来认定劳教制度
任建宇:我不认可,劳教制度肯定是有问题的,劳教制度太随意了,太强大的随意性,很可怕。(黑场)
【字幕】
2012年11月13日,任建宇再次见到爷爷
【纪实】
见到爷爷后,流泪,跑到稻田里,背影;
【纪实】江水
【同期】
任建宇:在这种环境感觉很轻松,听一听长江的水,看一看环境很舒服的。
记者:现在呢?长江还是那个长江。
任建宇:我还是原来的我。
记者:什么样的你?
任建宇:就是以前我是什么样,我现在还会是什么样,将来也会是什么样。一切会好起来的。
演播室:
从发帖、被捕、劳教、上诉、撤销、起诉、驳回、再上诉,任建宇,这个曾经被劳教的村官人生命运的变化,和这个时代息息相关。
目前的《劳动教养规定》,因为与《宪法》、《立法法》在法律位阶上的冲突,在执法程序和罪行度量上饱受争议,改变现有劳教制度的呼声越发急切。从2009年至今,全国人大法工委已经形成了《违法行为教育矫治法》草案,希望以此对劳教制度进行司法化改造。2010年,该法再度列入全国人大当年的立法规划。而就在2011年,兰州、济南、南京、郑州四地被最高人民法院联合设立为试点城市,以教育矫治取代劳动教养。
我们今天关注的任建宇,可能会被人们誉为中国法治进步过程中的一个注脚。但或许有的时候,我们少一些这样的注脚,整个社会会让每一个普通人更加安心、更加踏实。
“仁义哥”王冬:人在做 天在看
演播室:
逃避还是承担?责难还是宽容?这两个提问之间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
然而就在11月6日晚上,在四川崇州的一场意外车祸中,这样的问题被放在了同一个故事中。故事的主角,一个是骑着电瓶车不慎刮倒老人的王冬;另一个是在几个小时后颅内出血昏迷至今的老人李光全。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样的新闻已经司空见惯,似乎有着可以想象的过程和结局。然而,媒体的报道却给我们展现了另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
本周三,我来到了四川成都,找到了故事的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