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邢台开发区被指欠债40亿违规征用耕地

2012年12月05日02:38  法治周末
撂荒的土地 撂荒的土地

  法治周末记者    刘立民

  法治周末特约记者 田金左

  发自河北邢台

  2012年11月末,京广高速铁路邢台站在河北省邢台经济开发区大吕村竣工,正是由于区位优势,去年10月大吕村从邢台县划归邢台经济开发区管辖。

  高铁车站的建成,将给曾经闭塞的大吕村带来繁华和商机,而从农民到市民身份的转变,也将结束村民们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然而,接踵而至的好事,却无法使大多数村民高兴起来。

  “全村一半的耕地已经被‘流转’,据说全村的土地都将被征用。”大吕村村民代表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他们(开发区管委会)说这叫土地新政,以土地流转的名义把土地拿走,每年每亩补偿粮食款2100元,我们到省国土资源管理局咨询过,这种征地方式明显违规违法。”

  村民们很清楚,只有不改变土地性质和用途的使用权转让才叫“土地流转”,而开发区征用土地已经修路、建车站和广场,还准备搞工商业开发,且已经转化为国有,“显然是以租代征,欺骗老百姓”。

  更为要命的是,村民们听说开发区已经负债40亿元,村民们手拿着《土地流转补偿协议》不无担心,“将来补偿费向谁要”?

  邢台经济开发区位于邢台市区东南部,批准成立于1999年,经过12年的扩充,管辖范围由当时的5个村,发展到6个镇(办、乡),114个村(居),面积208.3平方公里,接近邢台市区总面积的两倍。

  根据官方网站发布的信息,邢台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连续10年保持50%的增速,2009年完成年度财政收入3.47亿元,而近3年,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递增超过60%。

  开发区的实际经济状况如何?开发区一位官员告诉法治周末记者:“2011年开发区上报的年财政收入为13个亿,实际不过3亿多元,是把其他区县的利税大户算过来充数,开发区工资靠贷款发放。”

  失地农民被“理财”

  大吕村距邢台市区10公里左右,1200口人,拥有土地近2000亩,原隶属于邢台县祝村镇管辖,去年10月份与整个祝村镇一道划入邢台开发区,2012年2月交接完毕,征地工作也随即开始。关于征地问题,记者曾三赴大吕村暗访调查。

  据村民介绍,为对应开发区征地,村两委专门成立“征地小组”,从村民代表中抽出3人,党员中抽出3人,占地大户中又抽出几个人,总共10人左右。“这是村支书、主任的高明之举,向领导讨价还价时,可以说是征地小组的意见,有征地小组作缓冲,领导、村民两边不得罪。”

  在并入开发区之前,大吕村征地已有先例,村民得到的补偿是每亩11万元,“开发区的征地补偿标准怎么也不会低于这个标准”,“征地小组”成员信心满满地每天到村委会上班,“参征议征”。

  然而,出乎村民意料的是,最终他们等来的却是统一“被理财”。

  2012年11月26日夜,在大吕村一位村民家中,几名“征地小组”成员交给法治周末记者一张《开发区征地补偿明白纸》和几份《土地流转补偿协议》,他们向记者介绍了大吕村的征地始末。

  “明白纸”是一张双面印满字的红纸,没有落款,没有时间,更没有印章,大致意思是:土地补偿费交由开发区失地农民理财中心统一理财,每年开发区向村集体拨付每亩土地收益款2500元,其中村留400元,2100元用于补偿失地农民,按征地面积的15%给村里留出集体发展用地,不会让失地农民生活水平降低,有各种社会保障和就业机会等。

  “明白纸”宣讲的都是开发区征地办法,也叫“土地新政”,开始几天,“征地小组”被组织起来学习“土地新政”,但小组成员无法理解,提出要到省国土管理部门咨询。

  “征地小组”一名成员回忆说:“镇长不放心,陪我们一起到了河北省国土资源局,接待人员看了‘明白纸’后,说这是什么东西,连个落款都不敢写,给你们一本土地管理法,回去学学吧。”

  根据土地管理法,大吕村征地每亩的补偿标准是6.6万元,补偿款应当一次性到位。但当时镇有关领导表示,开发区会按照这个标准将土地补偿款转到村集体,完善一下征地手续,村委会必须将款再转回开发区,由失地农民理财中心统一理财。

  为此,村民“征地小组”与开发区征地官员发生了“对抗”。官方称担心失地农民把钱花掉或投资赔本,将来生活无着落。小组成员说:“我们的钱凭什么让你们打理?如果生病住院急需钱救命,你们把持着不给,死了人谁负责?”

  两边谈不拢,开发区便组织工程队,强行进场施工;村民自发约定,只要“二踢脚”一响,就赶赴现场阻止施工。

  “4月28日那天闹得最激烈,村委会怕发生恶性群体事件,就以村两委名义写材料向开发区和邢台市领导反映,要求依法征地。”“征地小组”成员黄占祥(化名)对记者说,随后开发区改变了策略,把村委会的账调上去,以找经济问题相要挟,从此村干部不敢作声;开发区又组织了三四十人的队伍,下到村里逐户做工作,搞各个击破,从此村民“征地小组”的使命便宣告终结。

  “征地人员采取的方式无非软磨硬泡和株连威胁。”黄占祥摇头叹息道,“三四个人,天天中午晚上在家等着你,还托关系找熟人讲情,不胜其烦,我只好在他们写好的《土地流转补偿协议》上签了字。”

  村民“征地小组”成员刘运通(化名)表示,除了上门软磨硬泡,还被叫去谈话,“签了吧,不签没好处,你们家有人在政府部门上班,要不让他下岗?”刘运通无奈之下签了字,因为他亲眼看到一位在邢台市某局任领导的本村人被离岗,他自己没有地,还要回村里做亲属的工作。

  刘运通告诉法治周末记者,那时候闹得人心惶惶,村民不敢扎堆,两三个人路上相遇,刚没聊几句家常,就会被认为议论“新政”、破坏征地,受到征地干部的斥责。

  法治周末记者看到,《土地流转补偿协议》的甲方为大吕村村委会,乙方为失地农民,协议“约定”自2012年起,按每年每亩2100元标准(粮食双千斤收益)补偿乙方,根据市场粮食价格,3年一调整,调高不调低,协议签字盖章即生效,乙方不得以任何理由干涉甲方使用,对无理取闹影响施工或造成损失者,要作出相应处罚。

  在协议最下方签字盖章处,有镇政府和开发区土地储备中心的印章,是作为见证方还是共同甲方?不得而知。

  “听说开发区财政早就空了,土地补偿能给几年不确定,转为市民,却没有市民的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还是要依靠土地,我们希望开发区给村里留存15%土地的诺言能够兑现,大家还可以建些店铺,用于养家糊口。”大吕村“征地小组”成员忧心忡忡地对记者说。

  开发区的“土地新政”

  在邢台经济开发区,谈到征地问题,人们经常提起的就是“土地新政”,法治周末记者费尽周折,找到的“土地新政”竟是一份泛黄的文件。

  2007年6月,邢台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制定了一套《征用土地补偿办法》,因为与国家土地政策和法规有区别,时称“土地新政”,这种叫法一直沿用至今。

  开发区制定“土地新政”的宗旨是: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保障失地农民长期稳定收益,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规范征地补偿款管理,让失地农民分享城市化、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推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其核心为,征地补偿和安置等费用归农村经济组织所有,由村集体统一管理、使用和发放,管委会给被征地村集体每亩一次性补偿5000元,根据地理位置不同,再分别每年每亩补偿2200元、1900元和1600元不等,视小麦、玉米市场行情,每3年一调整,调高不调低,补偿金每年分一至两次支付。

  据记者了解,在实际操作中,村集体都要按比例留存一些费用,大部分兑现到失地农户。

  “说白了,开发区制定这个政策是因为没钱。”一位当时参与征地工作的科级干部告诉记者,土地出让金被挪作他用,分期付款减轻了开发区财政压力。实事求是地讲,“土地新政”刚开始推行比较顺利,不劳而获谁不愿意?但随着时间推移,失地农民首先感觉补偿金放在开发区不保险;其次是认识到“土地新政”违法;再就是想投资做生意,钱却拿不出来,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反对。

  开发区一位乡镇主要领导向法治周末记者透露:“太不像话了,修高速铁路占地,国家已经把土地补偿金拨付到位,管委会仍然按‘土地新政’给老百姓兑现,逼得好几个村的村民不断上访。”但此事最后不了了之,开发区依然我行我素。

  5年来,开发区领导不断更替,而“土地新政”一直违法推行,对此,管委会一位不愿具名的领导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不是不想纠正,如果新征土地补偿到位,所有的失地农民都来要求补偿到位怎么办?开发区没这个经济实力,所以只有硬着头皮,硬压着下边统一执行“土地新政”。

  法治周末记者在走访中看到,开发区失地农民手持的征地补偿协议不尽相同,百泉村给农户的补偿是实物,“甲方占用乙方口粮地,每年每亩补偿小麦和玉米各1000斤,每年6月30日前供应秋粮玉米,元月30日前供应夏粮小麦”,“如过期一个月仍不给乙方口粮,乙方有权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开发区早就空了,负债40多亿

  “开发区是典型的卖地‘政府’,靠卖地生存。”邢台市熟知经济开发区的人士这样评价。

  根据这两年邢台市国土局开发区分局发布的土地挂牌出让公告,工业用地的起始价为每亩20万元以上,居住用地底价达到每亩90万元,商业用地每亩更是高达200多万元。

  每年2000元就可以把一亩土地的使用权拿过来,几十万元甚至百万元卖出,开发区是否赚了个盆满钵满?

  “开发区其实早就空了,贷款24个亿,欠老百姓的征地补偿款16个亿,欠企业的退税款近3个亿,管委会工资全靠贷款发放。”开发区管委会一位领导说出令人吃惊的内幕,政府机关不能贷款,就以企业名义贷款,开发区借用,管委会出利息。

  这位领导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土地频频挂牌不假,但土地市场疲软,加上位置不好,很难卖出去,去年公告的3块商住用地至今无人摘牌。”

  记者在开发区所属的楼下村、百泉村等地看到,大量的土地仍保持原状。百泉村村民魏某指着一片葱绿的麦苗地说,他们村大部分耕地已经被开发区征收储备,但引不来项目,曾一度撂荒,干部们觉得有碍观瞻,就把土地租给别人耕种。

  开发区管委会所在地的西静庵村某干部表示,他们村的土地已经全部变更为建设用地,但有1000多亩地村民还在自行耕种。

  管委会东侧是东静庵村的土地,法治周末记者看到五六名环卫工人正在倒垃圾,翠绿的麦田、大片堆积的垃圾与背后的管委会办公楼相映却难成趣。

  而再往东几米,有一大片围墙圈起来的土地,里面荒草半人多高。“500亩呀,也是为了上项目,但没有成功,荒废好多年了。”路旁一位环卫工人告诉记者。

  开发区网站公布的收储土地量为8000亩,某镇领导告诉记者,那是为了招商引资,数字不一定准确,开发区镇、办现在的首要任务依然是收储土地,“上级领导的理念是多收储土地,给投资商更多的选择空间,也避免项目落地时与老百姓发生纠葛”。

  谈到财政亏空,开发区管委会某领导说,开发区是白手起家,路网、环境美化等基础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同时,管委会下设职能部门一应俱全,保证正常运转的工资、办公费用也是一笔庞大的开支,还有贷款利息、年度土地补偿费等,就这样,月积年累,包袱越滚越大。

  “这么多年来,开发区引进的多是房地产项目,没有像样的大型企业,税源偏少,前年根据省政府精神,邢台市把其他区县利税较好的10家企业纳入开发区,2011年度财政收入一下突破10多亿元,但留给开发区的可支配资金却寥寥无几。”上述管委会领导说。

  为进一步核实详细情况,2012年12月4日上午,法治周末记者来到邢台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采访。这是一幢前有公园式广场、三面环路的高楼,对外称作开发区就业服务中心,管委会与几家企业同楼办公。

  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常务副主任钮庆武正要去开会,他将记者带到3楼,介绍给宣传部长陈力强,陈力强要求记者将采访内容写下来,由他书面报告书记、主任,择期答复。

  记者就开发区“土地新政”和财政状况提出若干个问题,打印成稿交给陈力强,并注明请开发区务于本日下午作出答复。但截至记者发稿,邢台开发区仍没有回复。

  记者在邢台采访期间,见到的开发区工作人员都对“土地新政”持有意见,“赤裸裸地违法,毫不脸红地欺骗,势必给开发区埋下祸根”,“开发区是独立财政,一旦资金链断裂,欠老百姓的10多亿元补偿款怎么办?想想都觉得可怕”。

  据了解,邢台经济开发区是邢台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普通农民也对开发区提出质疑,大吕村村民“征地小组”成员黄占祥对记者说:“并入开发区,户籍却归桥东区管,占地协议上盖的是开发区土地储备中心的印章,这么乱的关系老百姓怎能理得清,一旦开发区撤销,我们的补偿款向谁要?”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广东汕头一架小型军机在市区坠毁
  • 体育麦蒂承诺不中途离队 詹皇新绰号比肩乔丹
  • 娱乐英王室宣布凯特王妃怀孕 皇室孕妇装(图)
  • 财经神龙缩水出租车遍及湖北 管理部门赚差价
  • 科技中兴与国开行达成200亿美元融资协议
  • 博客中国人失掉诚信吗 致公党员:章子怡低调
  • 读书文化新观察:性教育缺失的切肤之痛
  • 教育十岁优等生申请退学触动中国式教育神经
  • 育儿日本今年新生儿取名爱“莲、结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