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健身场所匮乏致青少年过上宅生活

2012年12月13日14:02  重庆日报
宝贝,妈妈求你了,下楼去转转吧 漫画/乔宇 宝贝,妈妈求你了,下楼去转转吧 漫画/乔宇

  “宝贝,妈妈求你了,下楼去转转吧,下一次楼妈妈给你5元钱买吃的……”

  在使尽各种招数,想让“宅”在家里的女儿出门都宣告“失败”后,家住新牌坊旭日·凤凰城小区的李丽不得不花钱求女儿下楼活动。

  李丽的女儿只有12岁,除了上学,就是“宅”在家里上网看电视,基本上足不出户。这使得她的身体素质非常糟糕,“学校的体育测试基本上都不达标,眼睛近视,体重超标,一有天气变化就感冒。”

  家住沙坪坝汉渝路的陈女士有着类似的烦恼。她正在读初二的儿子,也是一个典型的“宅男”。今年暑假,她没有给儿子报任何辅导班,就是希望他能够多到户外活动一下,锻炼下身体,为学习更为紧张的初三打好身体基础。“但事与愿违,他天天窝里蹲,做作业、看电视、上网。我们都要上班,也没人督促他。一个假期下来,非但没晒黑,还比读书时白了,本来有些近视的眼睛又加深了100多度!”

  最新公布的《中国青少年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休息和节假日的空闲时间,学生最喜欢做的3件事是:上网、听音乐和看电视,出去运动的不足30%。

  另据日前公布的《中国城市儿童户外活动蓝皮书》调查显示:27.7%的青少年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足1小时。

  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群体中心主任江崇民一针见血地指出:“正是这种‘宅’的生活方式,让孩子们的身体素质急剧下滑,而且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

  面对如此情形,我们不禁心生疑问:孩子们正处青春年少,户外运动、体育锻炼本应是他们最爱好的事情,缘何现在却喜欢“宅”在家里呢?

  没场地

  孩子想“动”该去哪儿?

  12月7日傍晚,渝中区学田湾春森路路口,居民楼下仅有的一点空地上停满了车。家住附近的孩子们只能在马路边玩滑板、踢球,时不时还要跑到马路中间去捡球。不时,有汽车从他们身边呼啸而过,让人不由得为这些孩子捏把汗。

  “我们也知道危险,但是放学后想运动一下,找不到地方呀!”11岁的陈哲小心翼翼地在人行道上滑着滑板,有些无奈地说,“妈妈只允许我耍20分钟就必须回家。”

  12月8日下午,渝北区松树桥中学门口,几个在附近居住的孩子抱着篮球想进操场玩一会,却被传达室值班老师制止:“学校有规定,非本校孩子不能使用学校操场。”

  “据我们调查分析,目前还是有很多孩子喜欢体育运动,但是由于缺乏运动场地,这一想法往往被扼杀。久而久之,这些孩子们也变成了‘宅童’。”从事青少年体育研究的市体育科学研究所专家郭淳说。

  一直关注青少年体育锻炼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吴键博士在他的调查报告中曾明确指出,缺少运动场地,是阻碍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并导致他们体质下滑的一个重要因素。

  调查数据显示,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我国60%以上的学生的居住环境不具备进行体育运动的条件。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了在这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目前,我市社区健身路径的安装数量为888套。这对于偌大的重庆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

  在人口极为密集的旧城区,建筑物鳞次栉比,很多地方开车、走路都显得拥挤,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的空间自然无从说起;

  在社区配套较好的住宅小区,尽管有一些体育设施,如适合中老年人活动筋骨的太极推揉器、扭腰器、蹬力器、压腿训练器等,也有适合儿童玩耍的跷跷板、滑梯等,但唯独缺少青少年需要的足球、篮球或轮滑场地;

  有些住宅小区,附近也有健身场地、篮球场和游泳池,但是由于收费昂贵,孩子们大都只能望而却步;

  目前,我市有超过78%的体育场地集中在各级学校,但是,这些场地在暑假和周末的开放率不足20%。

  没伙伴

  谁来陪我打篮球?

  因为工作调动,网友“兰羽画”一家从外地迁到了重庆。他的小孩15岁,个子虽高,但体质不好。一有空闲时间,“兰羽画”就动员孩子出去活动锻炼。

  但每次,这样的动员都会遭到孩子的反抗:“我想去打篮球,但在小区里,我没有熟人和伙伴,一个人活动多无聊呀,不去!”

  半年下来,“兰羽画”的孩子打篮球的次数不超过3次,更多的时间是在电脑上打篮球游戏。“现在都是独生子女,没有伙伴,父母也没有时间陪他们,确实没有什么好办法。”“兰羽画”有些无奈。

  家住杨家坪西郊路27号14—1的张女士也有同样的烦恼。她的儿子7岁,性格有些孤僻,既没有好朋友,也不喜欢出去耍。无奈之下,张女士只得让孩子“宅”在家里,但又怕他沉迷电视电脑,就定了条“家规”:每天看动画片、玩游戏的时间加起来不准超过1小时。

  孩子蛮乖的,听了妈妈的话,果然没超过1小时。但是,无聊的时候,他就玩肥皂泡泡,有时竟能自得其乐地玩一整天……这样一来,妈妈更担心了,怕他闷出毛病,真希望他能有小伙伴陪伴。

  青少年健康行为研究专家陈旭认为,缺少伙伴一起参与,是目前中国孩子们不喜欢户外运动和锻炼身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有调查数据显示,由于缺少伙伴而放弃体育锻炼的孩子超过一半以上。“孩子应该和同龄人在一起运动,这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而且交往处世也是他们长大的过程。”

  没氛围

  孩子和大人一起“宅”

  吃过晚饭,父亲对儿子说:“休息一会,到小区里去运动运动吧,锻炼下身体。”

  儿子有些不耐烦地回应道:“你下班后都‘宅’在家里,为什么非要我运动呢?”他边说边走进书房,打开电脑,玩起了游戏。

  见喊不动儿子,父亲只是无奈地摇了摇头,继续看起了电视。

  这样的情景,在无数中国家庭几乎都上演过。卫生部今年8月发布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18岁以上居民中,有83.8%的人从不参加锻炼,经常锻炼的人(每周锻炼3次以上,每次至少10分钟)仅占11.9%,其中带着孩子一同锻炼的更少。

  国际象棋特级大师、首都体育学院副院长谢军指出:“青少年体质下滑,与家庭乃至整个社会成年人的生活习惯有密切的关系。若是整个社会里形成了锻炼的风气,青少年作为其中一员,自然会参与进去。”

  谢军说,她之所以走上下棋这条路,就是因为小时候,北京街头巷尾有很多棋摊,她跟着喜欢下棋的父亲看棋,很自然就学会了,而后才渐渐展现出这方面的才华。而目前,在整个社会中,参与体育锻炼的氛围十分淡漠,体育人口尚不足30%。在这样的背景下,孩子们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编辑:SN010)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联合国安理会谴责朝鲜发射卫星
  • 体育CBA-北京惊魂胜新疆 麦蒂33分青岛8连败
  • 娱乐晶刚大婚一月婚变动刀?霍启刚会嫩模
  • 财经西部多省提居民五年收入倍增计划
  • 科技谷歌2012年搜索热榜: 江南Style入围
  • 博客强奸门女主播还有猛料 少女杀死性侵大叔
  • 读书国殇日:勿忘中日历史惨痛黑镜头
  • 教育九成读者不支持莫言作品进中小学教材
  • 育儿老人与孕妇抢座6成网友称孕妇应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