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决定:汪洋同志不再兼任广东省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胡春华同志兼任广东省委委员、常委、书记,不再兼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改革开放30余年,有8位省委书记先后主政广东。
习仲勋:主导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
1978年4月5日,一位时隔16年重新“出山”的开国元勋,踏上广东的土地,出掌祖国的南大门。他就是习仲勋。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习仲勋从当年6月开始,领导广东全省开展真理标准的讨论,主持召开了为期将近一个月的省委四届一次常委扩大会议。他在6月30日的总结讲话中强调:“最近报纸上有些文章要好好读,如:《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
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兼肇庆地委副书记的郭荣昌,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80年8月,习仲勋视察湛江地区,在电白县时,县委安排住在县委招待所,招待所的下面是县委礼堂。他在休息的时候,听到下面吵吵闹闹,就问县委的工作人员怎么回事?工作人员回答说,礼堂正在召开县、公社、大队三级干部会议。习仲勋一听,立即提出要去参加会议,并在会上讲了话,让当时的基层干部们非常感动,许多人说:“从来没有听过省委书记给我们作报告。”
习仲勋高度重视广东三个经济特区的建设,经常听取三个特区负责人的工作汇报。琚立铭告诉记者,从1979年7月中央发出50号文件,到1980年 11月习仲勋调回中央工作,习仲勋殚精竭虑,工作起来“简直不知疲倦”。在此期间,他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进行思想发动,使大家克服闭关自守的观念,成立 特区筹备处,负责三个特区的规划和筹建工作等等。
时任广东省委秘书长杨应斌认为,习仲勋主政广东虽只有两年八个月,但这恰恰是关键时刻,因此对后来广东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习仲勋带领广东人民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主导了特区的建立,迈出了有深远意义的第一步。【点击查看详细】
任仲夷:最早定名“私营经济”
1980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调广东的习仲勋、杨尚昆回到中央工作,他俩的职务分别由任仲夷和梁灵光接替。任仲夷担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梁灵光任广东省委书记兼广州市委第一书记。
为什么要抽调任仲夷和梁灵光到广东做领导工作?国务院副总理谷牧最早找他们两个人谈话时讲了这样的话:广东现在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需要人去加强领导,为广东和经济特区的起飞进行探索。
行前,从10月31日至11月6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先后接见了他们,并作了重要指示。邓小平对他们说:特区不是仅仅指深圳、厦门、珠海、汕头那几个地方,而是指广东、福建两个省。单搞那一点地方不行,中央讲的是两个省,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你们要充分发挥这个有利条件,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来。
任仲夷来广东遇到的第一道难题是在1981年,中央召开工作会议,中心议题是讨论国民经济的调整,这自然就涉及到改革开放,涉及到广东办特区的问题。会议期间,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在会上讲了一封4个青年人写给中央领导的关于经济调整的来信,信中提出了“缓改革,抑需求,重调整,舍发展”12字方针。任仲夷认为,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药方下得不对。中央对广东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办特区,就是希望广东先走一步,发展得快一点。如果按照“12字方针”办,特别是要“缓改革”、“舍发展”,广东怎么能先行一步呢?至少在广东,改革不能缓,发展不能舍,而是改革要坚持,发展要加快。不搞改革,舍掉发展,一切都谈不上。
任仲夷还提出“排污不排外”。1982年5月,他接受上海一家报纸的记者采访时说:我们不排外,排外是不对的,但是我们要排污。实行开放政策,也带来一些新问题。“近水楼台先得月”,但也会先污染。盲目排外是错误的、愚蠢的;自觉排污是必要的、明智的。排污要分清界限,要排真正的污,要作具体分析,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统一认识。
经济学家郑炎潮最近接受访谈时回忆道,当时他在广东做了大量调研,断定个体经济蓬勃发展的趋势已是不可阻挡。但按照马克思的说法,雇工到了八个就不是普通的个体经济,而是资本主义经济,是剥削了。经过研究,郑炎潮认为需要一个新概念来定义和规范超过雇工八人的个体经济,但叫什么呢?
当时主政广东的任仲夷正主张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搞活经济,为全国先行一步作探索。在看到郑炎潮这篇论文之后,他亲自约见了郑炎潮。任仲夷 对郑炎潮说:现在对个体经济,只能扶持不能压制,但要扶持个体经济,首先就要给个体经济正名,如果个体经济头上始终悬着一把“资本主义”的达摩克里斯之 剑,个体经济还怎么发展?你的论文非常好,为我们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我支持你。并且我们还要围绕着你的这些观点,制定一个政策,给它取个正式的名字,就叫做“私营经济”怎么样?让它发展,让它壮大。【点击查看详细】
林若:“蛇口经验”推广者
林若的秘书苏泽群回忆,林若主政广东时,当时的广东正处于推进改革开放的统一认识、攻坚克难阶段。外地对广东改革开放的认识并不一致,他跟林若去北京开会,很多人开玩笑说他们是“从白区过来的”。尤其是 1981年出现走私贩私等歪风之后,非议很多,阻力重重。在这种环境下推进改革开放,首先得益于小平同志和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同时要求广东的领导者必须有极大的勇气和智慧,去克服困难,攻克堡垒。
林若担任广东省委书记之后,秉承了任仲夷同志解放思想、继续促进统一认识、冲破各种思想障碍、推进改革开放的做法。
一是满腔热情推广“蛇口经验”,全面介绍蛇口开拓、开放的经验,促进干部大胆改革创新;二是组织专题,组织商品经济务虚会,借广东社科院老专家卓炯的商品经济理论促进大家统一认识,自觉遵循和运用价值规律,放开发展并不断完善市场体系,给予作为商品经济主体的企业自主权;另外,坚持放开物价,1988年,出现了全国性的抢购风潮,广东物价涨幅超过30%,林若同志斩钉截铁地主张坚持放开市场改革,顶住涨价风。
林若主政广东,最为人称道的就是恢复了广东的绿化。不过,这在当时却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时,广东省荒山面积超过6000万亩(包括海南在内),土地“下雨汪洋一片,干旱张牙舞爪”,林业专家调研后也认为,广东的荒山治理“至少也要30 至50 年”。
1986 年春节前,广东省委省政府向各级地市下达了整治荒山的任务。春节刚过,林若就踏上了下乡检查的路。“他去惠东走了一圈,发现没动静,3 月13 日就召开全省电话会议,要求省、市、县一把手和分管农林业的领导立刻开始整治荒山。各级政府分管农林业的领导要到造林一线去驻守。林若自己则到处跑、到处检查。”
从1986 年到1992 年,广东用了6 年时间,从“全国荒山大省”变成了国务院授牌的“消灭荒山第一省”。【点击查看详细】
谢非:陪同小平南巡
追赶“四小龙”
1988年至1991年,谢非任广东省委副书记。1991年1月后,谢非任广东省委书记。在党的十四大、十五大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1992年1月,88岁高龄的邓小平视察南方。从1992年1月19日至29日整整11天,谢非作为省委书记全程陪同小平在广东考察,聆听小平的谈话。
视察期间,邓小平让谢非计算广东的GDP和“四小龙”的差距。邓小平离开广东后第三天,谢非在广州珠岛宾馆向厅局级以上干部传达邓小平谈话记录稿。他的传达整整三个小时,谢非在传达时表现出少有的兴奋与激动,对广东干部大声疾呼:“邓小平视察南方将对广东产生重大影响,我们要开足马力,不负小平!”
当年7月1日,广东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报送了《关于加快广东发展步伐,力争20年赶上亚洲“四小龙”的请示》。为了实现20年追赶亚洲“四小 龙”这一伟大的战略目标,在谢非的主持下,广东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三个三工程”,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法治和廉政监督三个机制,强化农业、交通能源通信和教育科技三个基础,实现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和人口素质三个优化。
“三个三工程”的提出,第一次完整、系统地从现代化发展基础、运行机制、体制结构等方面对广东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做出了战略部署,标志着广东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构想初步形成。
谢非在任期间,对科技倾注了大量心血。其中,他亲自在深圳银湖主持的高新技术产业座谈会,以及会后出台的“9号文件”,为珠三角地区,尤其是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注入了“助燃剂”。
1993年初,谢非率队到珠三角各城市调研高科技产业发展情况,对深圳高新技术发展状况印象深刻。当年7月1日,谢非在深圳银湖主持召开“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深圳科技部门的干部在回忆起这件事时,都说那时甚感惊异,没想到高科技工业可以成为深圳的“金字招 牌”和信心基础。
这次会议出台了《中共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这就是后来被高新技术企业家时常在嘴上的“9号文件”。满怀 激情的谢非提出为加大对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由财政每年拿出2个亿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连续4年,为全国各地科技投入之最。【点击查看详细】
李长春:广东是新的故乡
2002年11月,李长春在离开广东时回顾了在广东近5年来的工作,他认为这几年来所取得的成绩,首先应归功于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归功于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总要求的正确指引,是全省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团结奋斗、扎实工作的结果。党中央对他工作的肯定是对省委班子和全省工作的肯定。他衷心感谢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全省人民对他的鼎力支持。
他动情地说,广东已经成为他又一个新的故乡,不论走到哪里,他都会想念共同奋斗的同志,怀念这里的山山水水,关心这里的一切。他要求同志们像支持他一样支持张德江同志的工作。他衷心希望广东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为动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衷心祝愿广东繁荣昌盛,人民富裕幸福。【点击查看详细】
张德江:带领广东抗击非典
2002年底,张德江在入主广东不久,就接受了抗击非典的考验。抗非典成功后,广东则面临着经济领域的挑战。当时,江苏、山东两省的GDP总量已迅速赶了上来,与广东仅差几百亿元。在面临可能丢掉经济排头兵的关头,张德江主张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力主将过去的外源型为主转变为内外源协调发展。2004年,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显示,广东与江苏、山东拉开了距离。【点击查看详细】
汪洋:带着广东文化离任
12月18日,汪洋回顾在广东五年的工作时深情地说:五年前我是穿着西装来与大家首次见面的,今天我将穿着中山装离开,带走的是广东文化,中国特色!我在这里受到的熏陶,将使我终身受益。五年前我首次与大家见面时,曾表示要努力成为一个“广东人”。五年后的今天,在我即将离开的时候,如果大家认为这五年我真的融入了广东,请鼓掌通过,批准我为“广东人”。【点击查看详细】
胡春华:履新深感担子重责任大
2012年12月18日下午,胡春华赴广东履新。他在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上说:“担任广东省委书记,接过广东事业发展的‘接力棒’,我深感担子重、责任大。广东近代以来就是开风气之先的地方,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发挥着排头兵的作用。我有信心做好广东的工作。【点击查看详细】
附:改革开放后广东历任广东省委书记简历
习仲勋:
1978年3月被选为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后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二书记、第一书记,兼广州军区第二政委。同年12月,被增选为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1979年任广东省省长。
1980年兼任广州军区第一政委。同年9月,被补选为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82年9月,当选为中共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
1988年4月,被选为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任仲夷:
1977年2月至1978年9月,任中共辽宁省委第二书记、辽宁省革委会第一副主任、副主任。
1978年9月至1980年11月,任中共辽宁省委第一书记,1978年9月至1980年1月任辽宁省革委会主任。
1980年11月至1985年7月,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兼广东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1981年10月起)。
1992年离休。
林若:
1982年12月调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
1985年7月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主持省委全面工作。时逢中国南方沿海地区进行重大经济体制改革,他带领省委一班人,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社会力量,坚持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对下放权”政策,努力进行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改革,不断推动广东全省的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使广东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令世界瞩目。
1990年5月起,担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1996年2月经中共中央批准离休。
谢非:
1979年至1983年任中共广东省委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
1983年至1986年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 书记)兼省委秘书长、省委党校校长。
1986年至1988年任中共广东省委副书 记兼广州市委书记。
1988年至1991年任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
1991年至1992年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
1992年10月当选为第十四届中共中央政 治局委员。
1993年2月任广东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
1993年5月至1998年3月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
1997年9月当选为第十五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98年5月任全国人大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副主任委员。
李长春:
1992-1993年 河南省委书记
1993-1997年 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1997-1998年 中央政治局委员,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1998-2002年 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
2002- 中央政治局常委(至2012年11月),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
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六届、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
张德江:
1998-2002年 浙江省委书记
2002-2007年 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
2007-2008年 中央政治局委员
2008-2012年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党组成员,重庆市委书记(2012.03兼;2012年11月,不再兼任重庆市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
2012- 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党组成员
第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五届、十六届、十七届、十八届中央委员,十六届、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
汪洋:
2005年12月至2006年1月,任中共重庆市委书记。
2006年1月至2007年10月,任中共重庆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2007年10月至11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2007年11月—2012年12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
第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七届、十八届中央委员,十七届、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胡春华:
2009-2010年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
2010-2012年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2012- 中央政治局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2012年12月- 兼任广东省委委员、常委、书记
第十七届、十八届中央委员,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据新华网等公开资料整理
十八大后人事变动(名单持续更新) | |||||||||
中央 |
现任 |
前任 |
|||||||
中宣部 | 刘奇葆 | 刘云山 | |||||||
中组部 | 赵乐际 | 李源潮 | |||||||
中央政法委 | 孟建柱 | 周永康 | |||||||
地方 |
现任省委书记 |
前任省委书记 |
现任省长 |
前任省长 |
|||||
广西 | 彭清华 | 郭声琨 | |||||||
福建 | 尤权 | 孙春兰 | |||||||
山西 | 李小鹏(代理) | 王君 | |||||||
广东 | 胡春华 | 汪洋 | |||||||
内蒙古 | 王君 | 胡春华 | |||||||
陕西 | 赵正永 | 赵乐际 | 赵正永 | ||||||
吉林 | 王儒林 | 孙政才 | 王儒林 | ||||||
浙江 | 夏宝龙 | 赵洪祝 | 夏宝龙 | ||||||
天津 | 孙春兰 | 张高丽 | |||||||
上海 | 韩正 | 俞正声 | 韩正 | ||||||
重庆 | 孙政才 | 张德江 | |||||||
四川 | 王东明 | 刘奇葆 | |||||||
编者注:图标中空格部分表示该职位未发生人事变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