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卖个人信息的掮客们,利用互联网编织了一个巨大的个人信息买卖中心,买卖个人隐私,就如刷牙洗脸一样简单。
近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等节目相继对个人信息安全问题进行了报道,引起了各方的广泛关注。此前,本报记者就对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展开了调查采访,并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沈阳至少有30万市民的信息被泄露与贩卖。被贩卖的信息包含各行各业,车主信息、股民信息、老板信息、商场会员信息全部被罗列其中,在这些被泄露的信息中,甚至包含了市民的家庭住址与身份证号等隐私。
这些个人信息是如何被泄露?是谁在贩卖我们的隐私?该如何堵住泄露个人信息的源头?本报对此展开了调查。
侦探“梦”碎获刑一年
2009年,怀揣着成为“福尔摩斯”的梦想,29岁的吴斌开始了自己的创业梦。3年后,已经身陷囹圄的他,时常会不由自主的假设,如果当初没有踏入私家侦探这个行业,自己也许会有完全不同的生活。
然而,吴斌现在后悔已经来不及了,2012年警方打击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行动中,他被辽宁警方抓捕归案,并因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获刑一年。因在狱中表现良好,吴斌被提前释放出狱,记者通过警方,找到了他。
出狱后经营一家水果店的吴斌,似乎不太愿意提起自己的侦探生涯,经过多次的接触,他才向记者讲述了他们这行中的内幕。“所谓的私家侦探真的没有多神秘,我们不过是在网上销售个人信息的掮客。”吴斌说。
2009年8月,吴斌在网上注册域名制作了“辽宁华龙侦探社”网站。没有任何经验的吴斌只在网站上写了跟踪、住址调查等少数几项业务。网站开了很久都没有接到任何生意。后来,他听从朋友的建议,在网站上添加了“婚外恋调查”的业务。
这项业务推出后,吴斌就接到了不少客户的电话。起初,没有任何调查手段的他靠简单的跟踪“做任务”,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他却发现,他的同行们可以找到客户需要的开房记录或通话记录等信息。“想入行,就必须有这些信息的来源渠道。”吴斌说。
正在吴斌苦于找不到渠道时,他的一位同行推荐他加入了一个群,他在这个群中找到了信息来源的渠道。“群里面有不少人的网名为客户资源、数据源,只要和他们联系,他们就能为你提供个人的户籍、房产信息,宾馆住宿和交通出行信息,甚至连银行个人信用报告、当前手机所处位置等都可查到。”吴斌说。
找到了门路的吴斌,开始逐渐的适应了侦探这个职业,在2009年至2012年期间,他通过帮客户调查婚外恋、为追债人定位等服务,获利50余万元。直到2012年4月辽宁警方将其抓获。
作为吴斌个人来讲,他只是个人信息买卖这个网络中的冰山一角,通过吴斌提供的线索,记者展开了进一步的调查。
沈阳知名商场会员信息遭泄露
当你填写一份商场会员登记时,你可曾会想到,从此以后你的所有消费记录将在被网上公开叫卖,而伴随你消费记录一起被卖的,还有登记时所写的家庭地址与电话号码。
记者调查过程中发现,沈阳市太原街一家知名的商场管理出现了漏洞,导致8000余名会员的信息被贩卖。在一家信息销售网站,记者找到了这份会员信息。在得到这份资料后记者发现,这家连锁商场的8000名会员的个人信息全部被记录在案。包括会员的编号与姓名、手机号码以及所消费的金额。
为了确认信息的真实性,记者试着拨打了10多名这家商场会员的电话,得到的回答都是肯定的,而且这些会员都是在这家商场消费达到了2万元以上的消费者。“你是怎么得到我的手机号的?我是在这家商场消费过几万元钱,成为了他们的会员,他们会定期给我发短信通知优惠活动。真没想到这种资料也会被泄露。”消费者吴女士说。
为了找到会员资料泄露的源头,11月中旬,记者联系到了这家商场的负责人,当时这名负责人表示,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调查此事。
近日,记者再次联系到了该商场的负责人,而这名负责人表示,会员资料泄露的确发生了,但究竟是谁泄露出去的已经查不出来。“商场的员工流动性比较大,可能是一些员工辞职后导致这些资料外泄,今后商场将加大这方面的监管力度。”这名负责人说。
而一家商场的管理人员告诉记者,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导致会员信息泄露。“我们经常委托短信群发公司给会员发信息,他们也可能会成为会员信息泄露的源头。”
9458条车主信息仅卖150元
网上的一家个人信息交易网站,一份有9458条沈阳车主的数据,在经过一番讲价还价后,以150元的价格成交。在交易之前,为了证实他们所卖的信息的确是真实的,这名贩卖者还会发一组数据让买家试拨。
这份试拨数据有30名沈阳车主的个人信息,数据中包括车牌号码、车辆型号、发动机号、档案号码、车主姓名、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个人家庭住址等信息。为了证实这份数据的真伪,记者试着拨打了数据中的电话号码。
记者连续拨打了10个电话,除了1个电话已经停机外,剩下的电话号码全部属实,而且机主的姓名和其它信息也与数据中的也吻合。很多人得知自己的隐私遭到贩卖,觉得很不可思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的?我从来都没有对别人讲过啊。”一名姓黄的车主说道。
经过试拨确定数据的真实性后,在这家个人交易网站,记者得到了这份数据。数据中记录了9458条沈阳车主的信息,为了确认这份文档中车主个人信息的真实性,记者又随机挑选了20个号码进行确认,得到的结果与文档中的数据全部吻合。
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这9458条沈阳车主的信息全部属实,那么每位车主的信息仅值1.5分钱。除了这条包含9458名沈阳车主信息的资料外,还有一份有9万名辽宁车主的详细资料被该网站贩卖。
网站疯狂贩卖个人信息
对于外行人来讲,个人信息买卖显得略为神秘,而对于这个行业中的人来说,在网上买卖个人信息非常简单。
通过吴斌提供的线索,记者发现了十余家贩卖个人信息的网站,而这些网站所销售的个人信息也各有特殊,有的专门销售车主信息,有的专门贩卖老板的家庭住址,种类繁多。
一个名为“名录之家”的网站就是销售个人信息中的龙头,因为他们号称为中国最大的个人信息买卖中心。在网站的首页,有12个信息贩卖的种类。包括车主名录、业主名录、股民名录、高消费人群、银行会员、老板手机、航空旅游、购物名录、经理金领、邮址数据、传真名录、特色名录。在每个种类中,都有全国各省市的数百万个人信息。
在搜索栏中打入“辽宁”两字,网站就会自动弹出关于辽宁地区所有贩卖信息的种类。除了上百万的辽宁地区手机号详细信息在销售外,还有沈阳车主个人信息、辽宁企业老板个人信息、辽宁各银行行长详细信息、股民信息、商场会员等多个种类的信息在进行贩卖。其中仅沈阳市民的个人信息就达到了30万条左右,也就是说至少30万沈阳市民个人信息遭泄露。
这些网站为何敢如此明目张胆的销售个人信息?记者发现这些网站后立即向警方报警。经过警方一段时间的调查后发现,这些网站的服务器注册地址在美国。“网站隐藏的很隐蔽,注册在美国就是为了躲避警方的打击,根据服务器很难找到线索。”办案人员说。
一名负责此事的民警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的一些违法网站都通过在国外服务器注册来逃避法律的制裁。“黄色网站、赌博网站都在用这样的方法,但是个人信息买卖网站也开始学习这种方式,在国内还很少见。个人信息网站也学这种方式来逃避打击,将会越来越泛滥,造成的违法更大。”网络公司技术人员说。
个人信息买卖形成产业链
经过调查后记者发现,目前,网络上已经形成了个人信息买卖的完整产业链。在简单的“买卖”二字背后隐藏着信息源、中间商和客户三大群体,环环相扣。
一名网名叫数据资源的卖家告诉记者,在业内,数据源与最终的购买方进行直接交易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所以,网络上出现了所谓的中间商。也就是像他们这样的个人信息掮客。“现在玩个人信息买卖的分两种,一种就是私家侦探模式,他们是有针对性的对个体进行个人信息调查。而我们都是在网上互相购买信息,然后以很便宜的价格进行销售。”一名个人信息的卖家说。
实际上,这些所谓的个人信息买卖中间商获取他人隐私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通过网上的一些群,寻找到同行后互相购买对方的数据,然后进行贩卖。
一名参与过侦查个人信息案件的侦查员透露,网上有很多人利用网站进行个人信息贩卖,而他们手中的数据来源还是群和网络。“我花了1000元,买了将近2000万条个人信息,然后把这些个人信息分好类别再卖给别人。一般情况下都是发广告的人找我买。”吴斌说。
这些个人信息流出后,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危害?沈阳市刑警支队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一些犯罪团伙和非法调查公司利用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进行电信诈骗、敲诈勒索和绑架等违法犯罪活动。“掌握了受害者的个人信息后,犯罪成功的几率会大幅度的提高。”
信息泄露源头多为单位内鬼
事实上,对于贩卖个人信息的行为,警方一直在对其进行严厉的打击。2012年4月20日,公安部统一部署20个省区市公安机关开展集中行动,摧毁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网络。
此次行动中,辽宁警方根据公安的部署,开展了打击侵害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两个月的时间内共抓获犯罪嫌疑人39名,打掉从事非法讨债、非法调查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非法调查公司30余个。“在4月份专项行动中,沈阳市公安局组成的专案组仅一个月就抓获了27名犯罪嫌疑人,查获了大量窃听、窃照的专用器材。多数被抓捕的犯罪嫌疑人都涉及到了私家侦探这个行业。他们与网上贩卖个人信息的掮客不同。”沈阳市公安局刑警支队相关负责人说。
据办案人员介绍,这些信息倒卖案件经过调查后发现,很多个人信息的源头大多是一些单位和部门的内鬼。
“比如说警方近日破获的一起信息倒卖案件,犯罪嫌疑人电脑中存储了大量的公民个人信息数据,涉及湖南、辽宁等全国几乎所有省份,信息内容门类众多,从姓名、电话、住址、房产、车辆到手机通话详单全部都有。该团伙搜集的信息量至少在1.5亿条以上。”一名参与专项行动的沈阳刑警说道。
据一名知情人士介绍,按照目前国内警方打击个人信息倒卖案的审讯结果显示,泄露个人信息的源头大都是相关单位或部门的“内鬼”。曾任公安部刑侦局副局长的廖进荣表示,在各地挖出的“内鬼”中,有公务员,也有企业职工,有正式员工,也有临时聘用人员,涉及金融、电信、教育、医院、国土、工商、民航等各个行业。
根据一组公开的数据显示,信息源中不乏知名的企业和机构,招商银行和光大银行在各大银行中,客户信用卡信息泄露量位居前列,上海地区,招商银行的6万名白金行用卡的信息已经全部泄露。
“实际上,在沈阳或者辽宁从事网上个人信息贩卖的人几乎没有,很多犯罪嫌疑人都隐藏在南方,却贩卖着我们沈阳老百姓的隐私,打击处理起来难度很大。”沈阳警方相关负责人说。
无“法”可管的尴尬现状
除了打击难度很大外,法律的缺失加剧了网络个人信息买卖的泛滥。早在2003年,国务院信息办就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个人数据保护法研究课题组,承担《个人数据保护法》的研究课题,并草拟一份专家建议稿。
课题组成员、法学所宪法与行政法研究室副主任吕艳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课题组历时两年,主要对国外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进行了调研,专家建议稿综合参考了欧盟、美国、日本等比较有代表性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
2005年,近8万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及立法研究报告》完成。并在不久后将草案呈交国务院。吕艳滨表示,《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中确定了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原则,包括个人一些最基本的权利。草案规定了拥有个人信息的企业与团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除犯罪、税收记录及媒体调查外,禁止任何团体在未经个人同意的前提下,将个人信息泄露给第三方。而这份个人信息保护法却至今也没有任何消息,期间有很多专家呼吁加快立法进程,但是也不见任何回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吕艳滨坦承,没有关于这部法律草案的确切消息。
辽宁大宸律师事务所律师成方兴表示,目前对个人信息买卖行为法律责任鉴定,主要是根据《刑法修正案》,但是刑法修正案对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规定相对而言不够细化。比如犯罪主体,修正案是这样规定的,犯罪主体是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按照目前的刑法修正案,网络、房地产、物管、汽车厂商、宾馆酒店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在销售个人信息后,会逃脱法律的制裁。”成方兴说。
维权难导致信息泄露愈演愈烈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课题组的调研显示,面对日益严重的个人信息滥用状况,仅有4%左右的公众进行过投诉或者提起过诉讼。其中,仅有8.1%的人通过投诉或者诉讼获得了救济或者达到了目的,其他的或者因为处理个人信息的机构推诿、搪塞而不了了之,或者因为当事人预料到无法通过投诉、诉讼得不到救济而中途放弃。“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国内立法确有不足,现在的保护更多依靠的是行业自律和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合同约定。个人如果因个人信息被泄露诉诸法律,按照民事诉讼法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很难有胜算,也很难判断损失。”社会学家江锴告诉记者。
目前,我国涉及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大大小小虽有近40部、法规30多部、规章近200部,然而,这些法律规范更多的是从事后救济的角度对公民个人信息提供保护,公民需要支付的维权成本非常高,难以从根本上防范个人信息被非法使用的行为。所以,个人信息领域的违法行为始终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
本报记者 高华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