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洋 实习生 沈洁
“有关部门”拒捐引发网民众怒
“政府部门面子比孩子挨冻更重要?”这几天,一则关于爱心捐助行动被拒的消息在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
事情缘起于一家中央驻广西媒体记者下乡走访时的发现。今年1月,该记者在广西天等县驮堪乡孔民小学看到有很多孩子穿凉鞋、睡凉席,在只有5摄氏度的教室里学习。看到这一幕,他立即联系当地志愿者将筹到的近百件衣物送到孔民小学。但这些捐助物资对于全校孩子来说还远远不够,他又通过所在媒体的官方微博向社会呼吁,并公开了孔民小学校长农康宏和当地一名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手机号码,以便外界进行爱心捐助。
让这名记者没想到的是,当初多方联系物资而不得的学校和当地相关部门,在随之而来的各地网友热心电话面前,却有些招架不住了。他忍不住感慨:“没有物资你们急,有了物资你们更急。急被上级责怪,急不知道怎么接收物资,这不是有点‘叶公好龙’吗?”
随后一篇据此事件写成的网络评论,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评论写道:“最冷寒冬”里广西山区小学生穿凉鞋睡凉席的消息引起了各方关注……爱心人士的衣物、鞋子等也在源源不断地汇入学校。然而就在大家传递感动、聚沙成塔时,一直声称没有物资来源的当地有关部门却拒绝设立物资接收账户,并要求记者停止呼吁爱心人士的捐助。理由是不想戴上“灾区”的帽子。还有人甚至抱怨爱心人士电话太多,不懂得如何处理这突如其来的“惊喜”……天寒比不上心寒。为保面子不顾孩子的里子,保位子比做实事重要,官本位思想何其严重。
“有关部门”的拒捐引发了网民众怒。截至发稿,在新浪微博上,“头条新闻”根据这条新闻写成的微博,引起转发10361条,评论3553条。“央视新闻”、“人民网”等微博也纷纷发表了对这一事件的评论。一时间,对当地官员懒政、不作为的指责声不绝于耳。
没想到一场爱心捐助引起这么大风波
“从18日晚上开始,电话、短信快把我手机撑爆了。”农康宏说,记者走后,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的捐助纷至沓来,在告知20多位好心人学校地址后,从19日晚他开始婉拒其他爱心人士的捐赠了。据统计,截至1月20日晚,学校共收到爱心棉被38床,运动鞋124双,羽绒衣124件。农校长认为,孩子们过冬的棉被、衣鞋已基本够用,需要更多课外书籍和文具。
西部计划志愿者小韦是此次捐助活动的另一名当事人,21日中国青年报记者联系上她时,她无奈地说,自己只是一名志愿者,没想到一场爱心捐助活动却引起这么大的风波。
小韦说,1月6日她和志愿者伙伴将“心守家园”项目募集到的物资送到指定的怀安等几所小学。活动结束后,她在个人微博上把活动情况进行发布。那名中央驻广西媒体记者看到微博后主动联系她,并表示愿意与她们一道为学生送去过冬的衣物等物资。1月11日,这名记者将一批爱心物资送到天等县驮堪乡孔民小学发放。
1月17日晚10时多,小韦关了电脑准备休息,此时手机毫无预兆地响了起来,来电显示为东北打来的电话。小韦一开始怀疑是骚扰电话,但铃声一直响个不停,她接通后,对方称在江苏卫视上看到了她的电话,想要给天等县的孩子们捐赠物资。挂完电话,小韦便致电那名中央驻广西媒体记者,抱怨对方为什么没有征得她同意,便将她的电话号码公布了出去。
随后的几天,小韦每天都会接到几十个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话,作为一个没有太多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志愿者,这些来电给她带来了极大压力。当那名记者要求小韦提供一个捐助账户时,小韦无法提供,她工作的共青团天等县委也没有对外接收捐助物资的账户。
很快,一篇篇重量级媒体发出的报道让小韦更加难以招架,尽管报道里只是提到“当地有关部门拒绝设立物资接收账户,并要求记者停止呼吁爱心人士的捐助”,但被舆论推到风口浪尖的她,对于突如其来的压力“已经不知道说什么好了,我的每一句话都不知道记者会写成什么样”。
团天等县委书记潘冬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小韦只是一名志愿者,并不能代表政府部门,而那名记者结束孔民小学之行后,也没有正式和团天等县委接触过,更没有提出需要捐助渠道。
天等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县长李贵卓也对此回应说,从县里到乡镇,从县红十字会、民政局到团县委,政府层面从来没有叫停过爱心捐助。天等是国家级贫困县,包括学生在内的困难群众还有不少,希望更多爱心人士奉献爱心,帮助他们温暖过冬。
公益是专业活,要有组织和规划
随着事件的整个过程逐渐浮出水面,社会上对于如何处理好公益活动中的一些问题的思考和探讨之声也逐渐多了起来。
网民“马修”认为,诸多媒体争相报道广西某政府部门拒绝爱心捐赠,请问是否考虑过事实真相?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一些不负责任的报道和微博转发,只会碎了爱心人士的善心,只会让广西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失去外界的支持和关爱。
公益人士才让多吉则通过微博呼吁,要理性地看待广西山区拒绝捐助事件。他认为做公益,不能搞道德绑架,无论是对政府、组织还是个人。山区孩子没鞋穿,如是当地民政局的法定责任,就起诉民政局,而不是代替政府履责。如非法定责任,公益组织就应独立组织,而不是强迫地方政府参与。他还表示,不提倡一窝蜂式捐赠,公益是专业活,要有组织和规划。
广西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长叶盛说,把公益的事情做好做规范光凭一腔热血是不行的,一定要了解清楚捐赠对象的情况,捐什么,怎么捐。现在有些爱心人士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还要讲究技术和方法,包括与受助对象进行沟通,与捐方的沟通,与媒体的沟通都非常重要,让大家真正了解公益,支持公益。
据叶盛介绍,广西一些运作比较成熟的爱心社团都遵循一些不成文的规则:不向社会公开捐助者、受助者的私密信息,不公开受助者亲属的相片等,这些都是在公益活动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
“公益人要明确公益目的:一是挖掘社会资源,唤醒更多爱心,拓展社会服务广度和深度;二是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获得者、广西钦州爱心社负责人清馨说,公益组织在开展物资捐助活动时,对于捐赠物的送达途径和责任在原则上并不赞成捐赠者直接将物资(特别是衣服、鞋子等)送给受助人,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公益风险。比如避免受助人产生变相依赖性,避免捐赠物对受助人的意外伤害。一般做法是,公益组织集中接收捐赠物资,便于统计数量和统筹安排,经过分类和消毒处理后,再有序组织送达至受助者手中。此外,在物资捐赠时应当执行“就近原则”,而非“漫天撒网”,并及时公布捐赠物资数量,适量而止以减少物资运输成本和保管成本,从而避免舍近求远,造成无谓的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