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奥数被疑拔苗助长

2013年04月17日14:34  新民周刊
新民周刊2013年15期封面 新民周刊2013年15期封面

  是拔尖,还是拔苗助长?

  抱怨指挥棒的存在是没有用的,问题的关键是指挥棒指向哪里。

  撰稿|韩湘子

  “说一下头发生长的速度约为多少米每秒?说明一下如何估算,要求数量级正确。”面对这个题目,我承认我不该学文科,文学硕士对这类题目估计都没有感觉。于是短信给一个姐们,一个理学博士,虽然是博士,却玲珑剔透的,没有一点女博士的样子。片刻短信回来了:抱歉,书读多了,读傻了,不知道答案。

  据说,这是沪上某高中提前招生所出的题目。我不知道临近毕业的初三学生面对这样的题目是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会不会把自信心全部摧垮?没有人想过,也不必过于杞人忧天。因为只要你参加了奥数,参加了奥物,参加了这种那种的补习班,类似“益智”的题目,铺天盖地,你会见怪不怪,无论是什么题目,都会有点谱。但如果你课外什么都没有学,那你只好自认倒霉了,即使自信心被摧垮也怨不得谁。谁让你周六周日没有勤奋地参加这班那班,谁让你藐视那林林总总的竞赛、比赛呢?

  说到比赛,在中国学生中最著名的自然是奥林匹克竞赛。奥林匹克竞赛是从数学竞赛开始的,后来又有了物理竞赛和化学竞赛。奥数竞赛,从东欧发起,虽然现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有参与,可是最看重的,真正把它当回事并与升学挂钩的,当数中国。奥数,据说难度远远大于大学入学考试。能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取得好成绩,自然是了不得的事情。即便不能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按照这种模式去学习奥数,并以此进行录取高中学生,成了中国各地学校的不二法门。于是乎,遍地皆是奥数补习班,初中家长们见到面,都是问,你家孩子奥了吗?没有学奥数的家长,很惶恐,唯恐输在了起跑线上;学习了奥数的家长,很彷徨——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剥夺了孩子的童年和那为数不多的欢乐,如果升学派不上用场,就啥都没有用了。

  要说奥数有用,除了与升学挂钩,还真没有什么用处。中国自1990年之后,一直是总冠军的最有力竞争者,金牌不计其数。可是,这些金牌选手中得数学大奖的,连影子都看不到,有研究说,获奖还需要50年。估计都与这些金牌获得者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了。以前清华、北大是把升学与奥赛金银牌挂钩的。指挥棒一路下来,北京、上海的著名中学就怕把奥赛奉为圭臬了。

  说起京沪的名校,北京“四大名校”指的是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上海的“四大名校”却是指四个高中:上海中学、复旦附中、华师大二附中、交大附中。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承担“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项目的试点高中。上海“四大名校”比四个高校要吃香多了。在“花儿”——网上有人这么称呼华师大二附中,大概它的迷人魅力,类似于鲜花一样——有一句励志的话,你要是再不努力,只能进华师大了。堂堂正正的华东师范大学,211也罢,985也罢,也只配做“花儿”的附属大学。而上海大学幸好与上海中学没有什么关系,不用争取去做上海中学的附属大学。

  既然清华、北大看重奥赛金牌,那么只以考取清华、北大为目标的上海“四大名校”看重奥赛,也就顺理成章了。虽然北京市2012年明确要求,高校录取不能与奥赛挂钩,可是开了30年的列车哪能说刹住就刹住的?奥赛列车的惯性大着呢。

  奥赛其实也不神秘,说穿了,就是提前学习深奥的东西,然后比赛。提前学习成了各个重点中学录取的不二法门。

  一个通过“校园日活动”而被名校录取的学生告诉笔者,他初中学完了高二的数学、物理、英语。校园日活动,听起来一个十分浪漫的名字。实际上一点不浪漫,所有申请自荐的考生在网上报名、提交足够的材料后,被名校一顿割韭菜般地筛选,挑选最优秀的学生在某一天去学校参加语文、数学、理化、英语测试,外带心理考试。这一日,就是“校园日”,整整一天,中午都不能出校门;而所谓“活动”,最核心的就是一场接一场的考试。

  说白了,“校园日活动”,就是自荐考试,而自荐考的不是怪题,就是难题——对按部就班的初中生来说是极难的,因为根本没有学过,但对提前学习了的学生却不难。除了极少数的天才、怪才,要想通过自荐能够进入这些心仪的名校,拔苗助长、提前学习成为共同的路径。信奉快乐教育,循序渐进地学习?对不起,你就只有瞪眼的份。

  2012年,“四大名校”提前录取招生计划增加到学校招生计划的50%,同时意味着裸考比例下降到50%,无形中抬高了裸考的门槛。提前录取,多一次机会,成为家长的共识,成为考生的首选。于是在课外提前学习,超前学习,又成了必然的选择。而无形中抬高了的裸考门槛,又挡住了一批按照正常节奏进行学习的初中生——这一年中考录取分数线下降,但“四大名校”的裸考分数线不降反升。

  正如不要期待提前招生能降低考生竞争压力一样,指望增加提前录取来减轻学生负担、增加对素质教育的重视,也无异于痴人说梦。这一指挥棒只会把更多的学生推到各类竞赛、补习和提前学习的课堂里。

  有了这个指挥棒,压力逐步往前传递,要进好的幼儿园和好的小学,提前学习,超负荷学习,便成为了顺理成章的选择。据说,还没有满月的孩子也有了补习班了。

  教育资源的质量和水平永远不可能是整齐划一。要想拥有和享受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必然要有一个竞争机制。这个竞争机制就是无数学生和家长的指挥棒。抱怨指挥棒的存在是没有用的,问题的关键是指挥棒指向哪里。

  焦虑从何而来

  自主招生非但没有增加学生的选择权,降低考试焦虑,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和焦虑。

  撰稿|熊丙奇

  3月16日,大学三大自主招生联考同日开考,上海的高中“四大名校”也在这一天同时举行自招活动。对于很多初高中学子及其家长来说,将会是很难忘的人生记忆。

  考试“大撞车”成为近年来自招的“看点”之一。对此,相关大学的解释是,这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理性选择参加哪一个联考,而高中的解释,除了强调准确定位这一点之外,还说明实际的“困难”——3月底的双休日,将有重要的测试活动安排,因此只有把自招测试时间提前,由于只有这个双休日可安排,“撞车”也就在所难免。

  这也曾经是大学强调的理由之一。在2011年三大联考出现时,当时的“北约”(以北大为首的13校联考)和“华约”(以清华为首的7校联考)就把考试时间放在同一天,学校的理由是,自招流程太紧张,时间错不开。这显然是十分蹩脚的理由。在社会舆论的质疑下,这两大联考当年错开了一天。可接着的第二年,这两大联考又把时间放在同一天,不再理睬大家的质疑。

  有意思的是,2013年的这三大联考最初把考试时间定在3月2日,可后来又悄悄地把时间整体后移到了3月16日,坊间传言,这是避免联考与两会召开时间过近,使自招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但不管怎样,三大联考能集体后移时间,让“自招流程紧张”的说辞不攻自破,既然可以推迟两周考,那么为何不可3月2日一个联考、3月9日一个联考,再3月16日一个联考呢?这样一来,考生不是可以参加这三大联考了吗?

  说到底,这是自主招生学校,在玩手段“抢生源”。这也是我国学校自主招生改革发生的严重“变异”——自主招生非但没有增加学生的选择权,降低考试焦虑,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和焦虑。

  这是由我国自主招生的程序设计决定的。无论是大学的自主招生,还是高中的自主招生,目前都是嫁接在中高考制度之上的,参加学校自招测试(笔试和面试),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还要参加统一的高(中)考,达到规定的分数要求,方能被录取。按照这一程序,自主招生改革与初衷严重背离。一方面,自主招生并没有打破分数这一单一的评价体系,所谓自主招生资格,不过是录取的优惠而已(高考达一本线录取,中考达自主招生资格线录取);另一方面,学生的选择权没有增加,并不能拿到多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选择学校,还是只有在高(中)考中拿到一张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我国自主招生改革的用意,是为了扩大学校的招生自主权,让学校招到适合自己办学定位的学生,同时打破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框架,引导基础教育突围应试教育。这个初衷没有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只是有限地扩大了学校的权力,于是对于招生学校而言,自主招生就成了“抢生源”的手段。

  不少学校抢来生源之后,并没有对原有的教育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背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没有选择权,由此出现两方面问题,首先,与其说学校“抢生源”,不如说是学校“抢政绩”——对于大学来说,政绩是学生的高考录取分数,对于中学来说,政绩则是招收到多少获奖的学生,以及这些学生今后会给学校带来怎样的名校升学率。——相对于大学抢到生源之后就无所事事不同,中学由于面对高考的压力,还是比较重视教育教学的。

  其次,学校并不重视学生权益,而是“以我为主”开展活动,自主举行考试、把考试时间放在同一天,对所有入围学生都进行面试,都体现了学校这种“以我为主”的意识。

  在国外,自主招生的笔试,通常不由学校自行组织,而是由社会第三方机构组织,学生自主选择参加,学校自主认可。学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笔试只是评价学生的一个指标,用不着学校花精力在笔试上,而且,学校认可权威的社会考试,也扩大学生的申请机会——学生只要参加了考试,就可用这一考试成绩去申请多所学校,而无需每个学校逐一考试。

  同样,面试也不是每个学校、招收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的。在国外,大约只有40%的名校是进行面试的,面试的对象,也只是少部分学生。对于那些通过提交的材料就能判断能否录取的学生,根本无需再面试,另外,面试还可有电话面试、社区面试、委托(校友)面试、校园面试多种情形,尤其是校园面试,由于耗费成本大,通常是十分谨慎的——如果要求所有学生都参加面试,就可能出现有的学生因家庭困难,无法支付面试费用(交通、食宿),而放弃机会的问题。鉴于面试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海外一流学校,在要求学生进行校园面试时,大多会为学生提供交通、食宿费用。如果说“抢生源”,这才是真正的“抢生源”。

  这并不是说这些学校有多爱学生,而是它们在制度安排下,只能如此,才能吸引优秀学生。以美国为例,大学入学实行申请入学制度,学生可以自由申请多所学校,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做选择;进入大学后,还有自由申请转学制度,学生对学校、专业不满,可以随时申请转到另外一所学校(只要另外一所学校愿意接收)。在这一制度下,如果哪所大学要求学生只有参加本校组织的考试,才能申请本校;而且把本校的考试时间,故意与其他考试撞车,那无疑是“自杀”。学校必须在办学过程中,尊重受教育者的权益,时刻为受教育者着想,否则就面临被“抛弃”的危险。

  自主招生的实质,就是建立教育的市场竞争机制,实现学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针对我国自主招生出现的乱象,我国教育部门和自主招生学校,应该反思其中的问题。简单地说,我国是在计划制度框架之下推进教育市场机制改革,这就让自主招生不伦不类。推进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改革,必须打破计划制度框架,推进考试社会化。

  其一,取消自主招生和中考高集中录取的嫁接。我国考试升学制度问题的关键在于集中录取制度,只有打破集中录取制度,高考改革才能推进,否则,在一名考生只能拿到一张录取通知书的录取制度安排下,任何改革都会无疾而终,此前的高考科目改革、课程改革、春考改革,都遭遇挫折,就因录取制度未变。眼下,教育部又在推进一年多次考改革,在笔者看来,前景也不乐观。对于自主招生改革来说,当务之急,必须取消与集中录取制度的嫁接,真正实现学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

  其二,推进考试的社会化改革,一方面,将现行的中高考由行政主导的资格考,变为社会评价考试,中高考结束后,学校可自主提出申请的分数要求,达到分数要求的学生可自主申请多所学校,学校独立进行录取;另一方面,在中高考之外,再推出第三方考试,学生以参加这一考试的成绩去申请学校,第三方考试与目前的中高考自由竞争,谁的质量、水平得到认可,谁就更权威。这也是提高考试评价质量的机制。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海军南海舰队编队今在钓鱼岛巡航
  • 体育马刺签麦蒂至季末 足协认定周挺行为暴力
  • 娱乐王学兵前妻孙宁怀孕 与小5岁男友同居
  • 财经京沈高铁环评黑幕:同意问卷就发礼品
  • 科技Android之父:Android原为数码相机打造
  • 博客美国博主亲历波士顿马拉松赛爆炸
  • 读书前苏联劳改营历史全揭秘:古拉格
  • 教育留学生母亲:从未想过恐怖袭击会那么近
  • 育儿奶奶给孙子喷敌敌畏驱虫致其中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