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率先启动大数据战略推动政府转型

2013年05月30日11:45  《决策》杂志
决策杂志2013年第5期封面报道 决策杂志2013年第5期封面报道

  广东率先启动大数据战略推动政府转型

  围绕“限外”,广州市已经有很多争论。“北京、上海都限制了,广州也想限制。”郭巍青说,“但也有人说,广州的问题不是外地车辆造成的。限与不限,讨论都缺乏依据。政府自然面临被‘拍砖’,对造成拥堵的原因及背后的规律都缺乏科学的数据支撑。”

  “如果我有历年的相关数据,就有说服力了。”郭巍青面对的这个问题,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得到解决,广东已经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大数据战略。

  “心中有数”

  “过去讲决策要‘心中有数’,那时社会关系简单。在信息大爆炸的社会里,数据分析能为决策提供依据,并使得管理过程透明且有据可依、有迹可循。”郭巍青告诉《决策》。

  4月17日,广东省长朱小丹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提出,到2015年力争信息化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2020年,迈进世界先进水平,基本建成“智慧广东”。实际上,这已经不是广东的第一次战略部署。此前的2012年12月,广东省宣布在全国率先启动大数据战略,相关部门起草了一份《广东省实施大数据战略工作方案》,提交省政府批准。

  据广东省经信委介绍,广东大数据战略将坚持以“开放共享”推动大数据应用,以“开放应用”带动大数据在国内发展,再试图通过大数据的发展来促进社会创新,为“智慧广东”建设助力。在报批的方案中,广东省政府准备在财政、环保、招投标等领域率先开展数据公开试点,通过互联网等形式开放数据。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曾志权曾表态,“尝试率先公开部分专项资金安排、使用等方面的情况。”

  作为第三方评价机构,华南理工大学政府绩效评价中心曾参与过广东省多项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项目,该中心主任郑方辉介绍说:“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提供了一个使用资金量化的平台,评价建立在数据采集、调查、专业化归类、分析等基础环节上,这也就形成了一个数据库。如义务教育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要对全省两万多所学校进行数据采集。怎么采集,采集什么数据,有一套专业的指标体系和采集系统。”

  据郑方辉了解,过去的两年,广东省在网上公布了11项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报告。这些报告里就包含加工后的数据内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可以说是广东推进大数据战略的一个样本。

  其实,对“数据治理”的设想不胜枚举,比如,防止社保资金的随意支付,财政转移支付中的核对与确认,利用电力数据分析房屋空置率,通过红绿灯以及摄像头拍摄记录的数据来分析交通拥堵的原因是什么,等等。

  在研究机构方面,目前中山大学正在建设“超级计算中心”以辅助推进广东大数据发展。“通过大数据应用,一是让政府职能更好地得到履行,服务社会。二是政府公开的数据将为企业和个人创造价值。三是政府的行政管理变得更加有效,决策变得更加准确。四是政府公信力因为出色的服务和高效率的运转以及正确的决策,赢得社会的普遍认可,从而公信力大大提升。”郭巍青分析说。

  透明营造信任

  广东先行一步,首先需要破解的难题就是数据的整合和开放。

  早在2009年1月,奥巴马签署他的首份总统备忘案《透明和开放的政府》之后,执行机构便在120天内给出了一个具体方案:为联邦政府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开放门户网站——Data.Gov,全部开放政府拥有的公共数据。

  美国的实践证明,大数据的根本红利最终只能来源于“开放数据”,“开放政府的数据,开放企业的数据”,美国正在使用开放的数据为经济生产价值。截至2011年12月,Data.Gov共开放了原始数据3721项,地理数据38万多项。

  在中国,统计局、档案局、财政厅、税务局、审计署、公安局、海关、电力公司等政府部门及国企,都拥有自己的数据库,却处于分割状态,“我的你不知道,你的我不清楚。”

  “条块分割下的碎片化数据,需要更高的权力机构来整合。例如,流动人口在广东是一个较大的问题,谁在流动?能不能从传统的户籍系统里找出一些规律以利于更好地管理?但,安徽的户籍数据与广东的户籍数据,谁有能力将两个数据库整合起来?”郭巍青说。

  从投入与产出角度来看,花大价钱开发出来的数据,若仅局限于内部使用,则效益是有限的。“现在政府集中了大量数据,如果公开的话,企业可以从中发现商机,创造生产价值,学者可用来创造学术价值。”中国移动安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郑杰说。

  数据的整合和开放是大数据战略的重点也是难点。仅在这两个环节,政府的底气有多足?即便开放又能开放到什么程度?

  以政府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为例,广东省从2004年开始成立绩效评价处,评价工作在国内领先。郑方辉告诉《决策》:“以往只关注争取资金,对‘公家的钱’怎么花不太关心。在企业里,钱投下去之后会有盈亏的反馈,政府里钱投下去,花的效果怎样难以反馈。通俗来讲,就是会花冤枉钱。绩效评价主要是从效果的角度,看纳税人的钱用得合不合规范,有没有作用,只有透明才能赢得信任。”

  过去两年,广东省向社会公开了11项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报告。郑方辉告诉《决策》:“公开11项是一个很大的触动,但大部分还没有公开,这其中有很大的阻力,公开是正在努力的方向。”但从三公经费公开、官员财产公开、官员房产公开的结果来看,“公开透明”的路在国内走得较为曲折。

  4月16日,涂子沛受浙江省委、省政府邀请,分别就大数据战略和智慧城市进行座谈交流。再加上广东启动大数据战略,这似乎在传递出一个信号:地方政府正在重视大数据的运用,并试图抢先获得大数据可能带来的好处。

  “接近上帝”

  除去眼前广州交通治理的案例,《大数据》一书作者涂子沛在演讲中也举了一个例子——通过你购买的食品预警你的健康状况。比如说,近期某大型超市通过查看你的消费单,发现你购买的食品当中一直含有较高的热量,从而提醒你注意调整,保持健康的饮食。

  在美国,这种数据应用已经较为广泛和成熟。在公开的数据平台上,衍生出多种数据系统供美国市民使用。比如,航班延误分析系统,可以查询分析全国各次航班的延误率及机场等候时间;商品召回手机查询系统,通过在智能手机上安装一款特定软件,便可以查询到某件商品是否被召回过的信息,从而避免买到具有安全隐患和质量问题的商品。

  尤其是“商品召回查询系统”,这对国内的食品安全管理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参照。“国内的商品,几乎无法知道它背后的任何信息,甚至携带恶意的欺瞒。食品安全出了这么多问题,如果我们能制定出一套数据来分析漏洞在什么地方,然后堵上,这样的食品卫生管理将有效得多。”郭巍青告诉《决策》。

  通过分析大数据,以及数据与数据之间的碰撞,会发现意想不到的关联,从而对个人生活、政府管理、商业运转等过程起到预测和警示作用,即数据会告诉你“不能再这样做了,否则会产生不好的结果”;还有可能告诉你,“你可以这样去做,会给你创造更好的局面。”

  “未来会怎样?只有上帝知道。”但大数据的运用,会让你有“接近上帝”的感觉。“对坏事情的发生,数据分析会起到一定的预警作用。”涂子沛说。

  目前,地方政府将大数据作为发展计划并应用到决策,足以看到一个良好的开端。“大数据的第一个阶段是部门内部利用己有的数据库,第二个阶段是数据库与数据库之间的对比、协作产生价值,第三个阶段是数据的社会化。我们正在由第一个阶段向更高的阶段挺进。”电子科技大学互联网科学中心主任周涛告诉《决策》。

  阿里巴巴:做数据掘金者

  5月10日,淘宝将迎来十周岁生日。6亿注册买家,600万家店铺,10亿种商品,1万多个商品类目,20亿元的每日交易额。淘宝网的这组数字,足见阿里集团大数据矿山的资源厚度。淘宝商城创始经理、华平投资合伙人黄若这样比喻:“如果将淘宝比作一块肥沃土地,只要拿一根竹竿往地上一杵,油就会冒出来。油是什么?就是大量买卖双方产生的所有交易数据背后的商业价值。”

  在数据中发现相关性,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是阿里集团数据委员会会长车品觉的数据团队正在做的事。

  在创业大厦里,对数据充满兴趣的车品觉用一个个实战案例,揭开了阿里数据世界的一角。

  数据掘金者

  在淘宝上开店的卖家小方需要一笔小额贷款进行周转,他在网上提交了申请,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就完成了贷款。

  如此简单高效的操作处理过程,源于阿里金融推出的“数据贷款”。一直以来,缺乏担保和抵押,阻碍着小微企业的银行借贷之路。与传统的信贷模式不同,阿里金融通过互联网数据化运营模式,为阿里巴巴、淘宝、天猫等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小微企业、个人创业者提供贷款服务。

  这其中,数据库资源是阿里金融的核心。车品觉也认可自身的数据优势,一方面从互联网的角度来说,其天生的特征就是所有的信息都已经以数据化的形式存在;另一方面从阿里集团自身来看,它可以形成一个用户从搜索到浏览、支付的深度交易链条,从而记录下相对全面的数据信息。

  前期,阿里金融通过历史交易记录、订单数量和店铺信用体系等对申请人进行定量分析,甚至引入心理测试系统,评估其性格特征,综合所有数据信息进行信用评级。在此之后,阿里会继续实时监控贷款企业的网络经营状况,一旦发现不良状态,系统将及时发出预警,从而确保还款安全。

  据了解,截至2012年底,阿里金融已经为超过20万家的小微企业提供了贷款服务。2013年阿里的信贷业务向江浙地区的普通会员开放,实现单日利息收入100万元。马云当年的一句“如果银行不改变阿里,阿里将改变银行”,如今愈发掷地有声。

  在中国的大数据界,流传着一个说法,“如果阿里和腾讯做不出大数据,那中国的大数据产业基本没希望了”。在2012年9月第九届全国网商大会上,马云提出阿里巴巴的“三步战略”:平台、金融、数据,表示阿里最终将是一个数据公司。

  当然,如果简单的认为大数据淘宝只是电商行业,或者只是互联网企业的游戏,那就太小看它的魔力了。最经典的有关大数据的故事,莫过于美国的塔吉特百货(Target)从一系列数据中准确地定位出优质顾客——孕妇群体。

  众所周知,对于零售商而言,孕妇是含金量极高的群体,如何将她们早早的辨认出来,进而开展更加精细化的营销,就成为塔吉特百货的出发点。该公司的数据分析部通过对之前顾客的消费数据进行建模分析,发现了有价值的信息。例如,许多孕妇在怀孕初期会购买大量钙、镁、锌等保健品,以及许多大号的无香味护手霜。随后数据分析部挑选出25种典型商品的消费数据构建了“怀孕预测指数”,凭借这一点塔吉特可以较为精确地辨别出孕妇群体,并且早早地将孕妇优惠广告寄给她们,结果该超市的孕期用品销售出现爆炸性增长。随后,塔吉特举一反三,将大数据分析技术拓展到其他细分群体中,其销售额出现高速增长。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参与到这场寻宝游戏中来,在大数据的“矿山”上,他们试图挖掘出最有价值的钻石。沃尔玛通过大数据工具重塑并优化供应链,减少断货现象,提高服务质量;一家洛杉矶的企业通过将全球夜景的历史数据建立模型,做出了房地产和消费者的投资研究报告;腾讯通过社交网络的数据挖掘,打造出精准的营销平台。

  “云上的钱”怎样落地

  在互联网的天空下,云存在于数据、软件、服务构成的世界里,而“云上的钱”是基于这个新世界产生的财富。怎样让 “云上的钱”落到地上,发挥大数据产业链的作用至关重要。

  2012年7月,天猫与阿里云、万网宣布联合推出聚石塔平台,同时阿里任命陆兆禧担任首席数据官,负责推进阿里的“数据分享平台”。

  时隔3年,阿里云这家知名度远不及淘宝和支付宝的阿里系子公司,才真正意义上崭露头角。阿里云成立于2009年,一直以来它的存在都伴随着众多的议论,比如为什么要做云计算?它到底会带来多少收益?打造以数据为中心的先进云计算服务平台,阿里云的技术使命终于有了一个可以依托的方向。

  在阿里巴巴集团,“聚石塔”是一个开放的电商云工作平台,这里汇集了阿里系旗下众多的子公司数据资源,“借助阿里云的技术支撑,提供数据存储、数据计算的服务,通过资源共享和数据互通创造新的价值。”车品觉告诉《决策》。

  牛津大学教授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提出,根据提供价值的不同来源,会出现三种大数据公司,分别是基于数据本身的公司、基于专业技能的技术类公司和基于创新思维的数据价值挖掘公司。想在大数据时代收获“云中的钱”,企业需要在产业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阿里巴巴的做法是,整合自身资源,从数据到技术再到服务,力图构建一条大数据全产业链。借助全产业链的规模效应,才能让更多“云上的钱”落到地上。

  4月29日,被网友们戏称为“阿里浪”的牵手,在经历多次悬而未决的谈判后,终于尘埃落定。阿里巴巴与新浪微博签署合作协议,阿里通过其全资子公司,以5.86亿美元购入新浪微博18%的股份。一方是日访问量超过9000万的电商帝国,一方是拥有5亿多注册用户的社交平台,在此次联姻带给各界无限遐想空间的同时,打通数据平台已然成为题中之义。试想二者在用户账户互通后,可能带来的海量社会化电商交易额,以及由此产生的强大商业爆发力,就不难理解这一合作在互联网世界掀起的一片喧

  与此同时,大数据产业链带来的商业思维和商业模式创新,也值得深思。

  车品觉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阿里的数据团队曾经在淘宝上收集一些小而美的店铺,这些店里的商品款型奇特,往往受到一些熟客的追捧。通过追踪这些购买者,他们发现了一部分挑选产品有独特眼光的购物达人,再结合这些购物达人搜索的关键词,可以看出在之后的一个月里,这些关键词被人搜索的次数会高出20%,就是说这些消费者的行为数据往往在揭示下一阶段的流行趋势。“我们在数据分析中,特别喜欢找异类而不是同类,找到异类才有机会分析到明天是怎样的。”车品觉告诉《决策》。

  由此带来的商业变化体现在,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决策行为建构在数据和分析的基础上,而不是像过去盲人摸象一样凭借经验和直觉;另一方面,异质化、差异化数据时代里,企业需要调整生产营销的方向和重点,从找寻顾客个性化的需求出发,反过来组织生产最优化的产品,提供精细化的服务。用车品觉的话来说,“一般人不能代表一个人”。

  从更深层次看,大数据产业带来的这种思维方式和商业模式变化,会为企业乃至国家的竞争力提高增加砝码。国家行政学院总经济师郭全中认为:“大数据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不仅能够应对数据爆炸带来的挑战,还能够创造出巨大的价值、提升社会生产率。”

  早在2009年,阿里巴巴集团十周年庆时,马云就在给总理的信中写道:“我们今天掌握的数据,对国家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对个人消费,特别对制造业是巨大无比的宝库。”

  点“数”成金需要什么

  大数据的财富价值毋庸置疑,但想要点“数”成金,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这是眼下值得深思的命题。

  “从政策环境上考虑,首先需要探讨大数据的归类,因为大数据本身包含多个层面,究竟是划归新的信息技术,还是作为新一代信息服务业,值得展开更充分的讨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部研究员李广乾分析说,“在此基础上,给予政策支持。因为物联网和云计算都已经有相关的专项规划,大数据如果放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层面,可能考虑更新相关的政策文件,进一步完善支持体系。”

  外部的推动力固然重要,但产业发展进程中,最核心的力量无疑是人才。

  谷歌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范里安曾断言,未来十年内最热门的工作将会是“数据科学家”。因为在过去的十年间,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企业积累了大量数据,现在到了寻找人才利用这些数据的时候了。而究竟什么样的人能成为“数据科学家”,范里安表示需要综合的知识背景,具备“从数据的荒漠中发觉珍宝”的能力。

  电子科技大学互联网科学中心主任周涛的观点与他不谋而合。周涛认为,大数据人才需要对社会经济具有敏感性。落脚到企业层面,中国移动安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郑杰的观点和周涛产生了交集。郑杰分析说:“做大数据分析的人才一定是复合型的,还要给员工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鼓励他们去尝试一些新东西,这样有利于他们的探索。做大数据如果急于马上赚钱,就可能会失去机会。”

  从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角度来看,周涛给企业的建议是,在重大的商业经济利益之外,还要注重企业引领性的气质和品位,“国内企业与世界一流信息企业的主要差距并不是缺乏数据,而是没有真正想过以投入的方式去养一批特别聪明的人,由这些人去考虑可能在未来发挥引领性的创新。”

  任职谷歌的吴军博士在《浪潮之巅》一书中写道:“近一百多年来,总有一些公司很幸运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站在技术革命的浪尖之上。”在大数据浪潮席卷而来之时,谁会成为下一个站在浪尖上的掘金者?

  本刊记者:王运宝

  2013年被称为“中国大数据元年”,面对新浪潮,企业、政府、社会要想真正转动大数据魔方,就需要打破由体制机制分割造成的“信息孤岛”。但运用大数据分析是否真能走出拍脑袋决策?大数据与隐私权的冲突如何化解?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围绕这些焦点问题,本刊专访信息专家、公共管理专家、运营商和企业淘宝人,在寻找答案的同时,给读者“烹饪”一桌思想大餐。

  打破“信息孤岛”

  《决策》:美国第一任政府首席信息官昆德拉有句名言说,政府数据作为一项公共资源,应该像天气预报、体育赛事和股票信息一样实时公开。大数据时代为什么特别看重政府的信息透明?

  宁家骏:我们已经进入“电子政务2.0时代”,其特征是公开透明、互动沟通、开放创新、平台服务。通过大数据可以真正跨越政府内部协同的鸿沟,打破“信息孤岛”,降低政府运行成本,还可以促进政府和公众互动,帮助政府进行社会管理和解决社会难题。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政府开始摈弃经验和直觉,依赖政务数据分析进行决策,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提高政府预测预警能力以及应急响应能力。现在大数据又超越了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既能动态监测,又能及时预测,大数据的深入及广泛应用,会给政府带来科学和精准的决策支持。

  侯卫真:政府是最大的信息数据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信息公开透明是信息驱动和信息治理的最基本要求。所以理念上一定要转变过来,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才是例外。

  从政府角度来看,信息是权利,开放信息不仅是监督政府,也是政府决策体系和政策制定是否有效的问题。如果没有来自外部的决策支撑,不了解社会需要的决策不可能是有效的。越是封闭的体系,决策越是缺乏效率,缺少针对性,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就会受到损害,就会走到一个恶性循环里去。

  《决策》:大数据转变决策方式将会有什么样的应用?

  侯卫真:信息驱动模式会改变政府的运行,以前无法处理数量庞大的信息,现在运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做到。一组原先被认为毫无价值的数据,可能会在另一个看起来毫不相关的领域得到应用,在信息相关性的驱使下,数据能量由此将被层层放大。因此,由社会上的专业机构来专业化地分析大数据信息,通过咨询服务可以更好地辅助决策、支撑决策,才能摆脱拍脑袋决策。

  比如食品卫生监管,其监管对象十分复杂,从时间空间上都是分散的,问题的产生分布在生产过程、流通过程、消费过程,与此对应的政府分工也是分割的、分散的,从信息效率上来讲,必然带来监管的极端复杂性。如果只是单纯的政府机构合并,不能解决实质问题。因此,我认为应该采用“单一信息模型”,将采集到的不同信息,通过一个统一的平台汇集起来,形成单一信息渠道,经过信息中枢分析之后,再将特定的信息发给不同的政府部门,实现快速有效的反馈。北京东城区的万米单元网格化管理和国家审计总署数据中心,都是单一信息管理的成功实践。这些都需要打破“信息孤岛”,建立起和谐的大数据信息生态系统。

  郭巍青:大数据支持政府决策本质上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行政创新的大战略,将是行政管理的革命。目前的政府网站基本上都是以政府信息公开为主,还缺少公共服务的职能。另一方面,政府网站已经开发和积累了海量数据信息资源,可是这些信息资源的潜能还远远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如何开发利用这些信息资源,为各级领导和政府机关的决策服务,显著提高政府的决策能力,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为此,必须建立决策信息系统,这个系统能够帮助决策者真正走出长期以来饱受诟病的拍脑袋决策,其主要内容可涵盖经济运行、社会发展、应急管理等等许多方面。

  信息驱动,准备好了吗?

  《决策》:IBM曾提出过一个口号,在恰当的时机把恰当的信息以恰当的方式提供给恰当的人。要实现信息驱动的高效率,我们准备好了吗?

  李广乾:我们确实还没有准备好,或者说准备不充分。首先在思想认识上就没有准备好,“信息就是价值”的理念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角度来看,在国家层面上推动大数据的整体发展非常有必要。目前已有专门针对物联网的发展规划,但是在云计算、智慧城市、大数据、3D智造技术等第三次产业革命的许多方面,从国家的制度建设和政策体系来看,也没有准备好。

  对于在关键领域的应用试点,要看到热闹背后隐藏的问题,从核心技术开发、产业发展方向、基础信息资源安全等方面,都要做好政策准备。在媒体舆论宣传上,不能总是跟在几个热词的后面,这些词语恰恰都是外来的,中国的企业和研究机构一直缺少这种创新,这是信息化建设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另外,各种论坛要有的放矢,关注大数据链条的关键环节。最后就是人才准备,大数据需要大玩家,数据科学家一定是复合型人才。在人才结构上需要领军者,但没有军队、没有士兵也不行,所以培养中间层的人才也很重要。

  《决策》:推动发展大数据产业链,需要政府做哪些事?

  郑杰:大数据的突破口在于政府带头,现在政府集中了大量数据,如果能够公开透明的话,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更好地服务于决策。同时,政府要投入资金进行大数据平台的技术研发,因为一般的中小企业是不愿意做长线投入的,这就需要政府资金的支持。第三是出台扶持政策,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企业向大数据产业投资,由政府、产业、社会三种力量共同参与大数据产业。四是制定法律法规,明确隐私权保护的规则,让消费者放心。大数据的最大风险之一就是数据安全,用户隐私必须得到应有保护,才能严守数据安全的边界。对于运营商来说,对个人信息的隐私权保护非常严格,这条高压线不能碰。

  周涛:政府关注大数据主要是三个方面,首先是如何用大数据,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二是政府要不要推动大数据,是不是真正把数据透明公开。三是政府到底如何对公众负责,保护公众的隐私,做好监管,防范大数据的错误运用。概括起来说就是得不得益、参不参与、监不监管,特别是隐私权保护,责任在政府。政府要立法明确什么是隐私,哪些是可以公开使用的,哪些是不能公开的。对于那些踩了红线的企业,政府要做出严格处罚,让侵犯隐私的机会成本极高,这才是一条可行的路。

  基金+基地

  《决策》:大家普遍认为,大数据引爆的将是一座金矿,从运营商的实践角度来看,大数据的价值应该如何挖掘?

  郑杰:大数据对全社会都是机会,对运营商也不例外,但拥有数据并不代表大数据的使用可以信手拈来。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才能发掘财富价值。目前,中国拥有5.6亿互联网用户,几乎是美国的两倍;拥有近11亿部手机,是美国的3倍。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数据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缺乏的不是可供收集的数据,而是在数据收集、使用和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存在差距。我们长期重定性轻定量、重观点轻数据。在现实生活中,数据往往容易成为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数据质量不高、公信力不足。

  我国的大数据管理还处于萌芽状态,需将大数据管理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打造“数据中国”。大数据管理需要全局性的战略支撑、来自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必须依靠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努力,形成推动大数据管理的合力。

  政府首先要有责任部门牵头进行专项研究,从国家层面通盘考虑大数据发展的战略。建立相关的研究计划,引导和推动各部委、各行业组织对于大数据的研究和利用,推动各个领域和行业的大数据应用,提升科学决策能力。

  在产业政策层面,要积极扶持大数据产业链发展。目前大数据产业链雏形已经初显,围绕大数据的数据产生与收集、组织与管理、分析与发现、应用与服务各层级正在加速构建。但是,中国推动大数据的发展,仅仅依靠政府是不够的,需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大数据产业生态环境,推动各行业、科研院所加强研究和应用。政府要制定积极的产业政策,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鼓励民间资本投资,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真正融入生活,才能推动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创造更大的价值。

  《决策》:在大数据产业链抢占最佳位置,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

  车品觉:“玩数据”其实不简单,数据质量、数据安全以及数据化运营将是阿里必须翻越的“三座大山”。阿里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愿意尝试不同的产品,连领导都不能控制手下人到底玩什么。一帮很爱数据的人玩一堆产品出来,偶尔能出现如阿里金融这样的产品就很好,允许他们玩就是允许差异化,做数据如果急于现在赚钱就会失去机会。我们内部先做数据化运营,先让数据在自己公司里面能用上,让数据成为企业决策者的瞄准器,以后再运营数据,再以后就是能帮别人运营数据。这三个阶段分别是用数据、养数据、给别人用数据,它们不是分开的,实际上是一种循环的,一起都有的。在大数据时代,企业要想用数据制胜,就必须尽早建立数据资产管理策略。只有拥有战略性视野和专业技术,才能更好地获得商业洞察力,才能将数据资产转换成战略资产和竞争力。

  《决策》:挖掘大数据背后的财富,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周涛:大数据时代的竞争,将是知识生产率的竞争,以发现新知识为使命的数据分析,无疑会成为最为瞩目的竞争利器,掌握这种利器的公司,将会集中聪明的大脑。工业化需要精密的数控机床,大数据时代则需要更聪明的大脑。

  对于吸引人才聚集的方法,可以采用“基金+基地”的方式。基金就是私募股权投资,而基地则用来存储、处理、分析数据,由专门的人才使用,同时孵化很多企业,产生更多的数据,形成良性循环。未来最理想的模式是在大数据应用的早期就有天使投资的孵化器,基地提供公用的数据平台做大数据的采集、分析,产生应用价值,背后的驱动力还是资本。只有当我们用一种机制把聪明的人才吸引在一起,让那些聪明的大脑更流畅地、行云流水般地使用大数据,才能开发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产品,打开一扇大门。

  车品觉:大数据本身不是说拿着数据就很厉害,肯定是要先出现非常多的探索、整合,最后才能产生数据力量。做数据的人看到一组数据时,就会感觉到从另一组数据的交叉对比中发现商机。能从数据挖掘中看出化学变化的人,在未来才是最值钱的。这种人才既懂得数据分析,又精通信息软件,对经济金融和商业营销有敏感性,还要了解公共管理,这样的人将是大数据时代的导航员。

  从人才技能上说,在国内IT公司,做商业产品的和做技术的往往是两拨人,懂产品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没有商业思维,这也是制约大数据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要对未来产生力量的话,一定要掌握怎样能在不可预见性里做决策,其中的一种能力培养是快速分辨相关性。怎么分辨?我跟我的分析师说了一个窍门是懂得问问题,可惜的是中国的教育不利于问问题。

 

上一页12下一页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中方要日更正官房长官相关言论
  • 体育中超-埃神郑智破门 恒大4-0人和 视频
  • 娱乐林志颖娇妻起底:主动追求堪比梁洛施
  • 财经地方消极对待房产税:不如多卖几套房划算
  • 科技传Windows 8.1系统将重新加入开始按钮
  • 博客蒋方舟:妓女悲惨遭遇 北京超美朝霞(图)
  • 读书特种兵王囚牢卧底:战鹰(全)
  • 教育中国最难就业季:各国如何保年轻人饭碗
  • 育儿北京发现一6岁男童感染H7N9禽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