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灾后的康复与未来

2013年08月12日15:56  瞭望东方周刊

  大灾后的康复与未来

  目前康复科发展的瓶颈,最主要的还是制度性的问题——康复医疗并未纳入医保范围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伊曼 | 四川报道

  在2008年抗震救灾的经典照片中,有这样一幅:几十位空军战士在大雨滂沱的悬崖峭壁上搭起人梯,艰难地运送一位地震伤员。

  这幅照片名为《众志成城托举生命》,担架上的伤员名叫王兰,四川省彭州市龙门山镇人。当她被救出时,全身血肉模糊,不省人事。战士们冒着余震不断、乱石横飞的危险,沿着被地震损毁的山路艰难转移,8公里路程足足走了两小时。

  3个月后,抬担架的战士找到了正在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王兰,当时,她康复情况良好。

  后来,高位截瘫的王兰又转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地震伤员康复中心接受康复训练。华西医院康复科治疗师刘沙鑫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她当时恢复得很好,到12月30日出院之前,已经能够通过辅具自己吃饭、穿衣。

  可是,谁知道,这被众志成城托举起来的宝贵生命,又面临着新的险境。

  真正的人道主义课题

  截至2008年底,曾经在华西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180多位地震致残伤员,都已基本出院。2009年1月22日,刘沙鑫受华西医院的派遣开始了他的回访伤员之行。

  “我们到德阳、绵阳、广元、阿坝等地,探访曾经在我们中心接受治疗的伤员,查看他们的健康状况、居住环境、康复条件,已经回访了20多个,多数情况还好。”刘沙鑫说。

  然而,3月的一天,当他来到王兰居住的板房时,却被吓了一大跳:由于高位截瘫长期卧床不动,她身上长满褥疮,大面积组织溃烂坏死,情况危重。

  很快,王兰再一次被“解救”,回到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不应该责怪王兰的丈夫对她疏于照顾,”刘沙鑫说,“在国内,人们普遍对康复医疗缺乏认识和了解,不把伤后的康复当回事。”

  他告诉本刊记者,康复治疗不等于针灸按摩理疗,是对伤残者功能的恢复重建,也是对伤残者自信心的重建,让他们作为一个重新找到自己定位的、平等的个体回归社会。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能够降低伤残者的残疾程度,系统的康复训练能让伤残者获得幸福生活的各种权利。

  “这是真正的人道主义课题。”刘沙鑫说。

  不过,中国的康复医疗整体发展滞后,属于边缘化学科。在四川,华西医院的康复医学算是走在前沿,有大批人才和先进的技术设备,但是大量的医院,特别是县级医院、乡镇医院,有些根本没有康复科。大量伤员,特别是偏远地区和农村的伤员,多数都没条件到大医院接受治疗,而社区康复、家庭康复更是薄弱。

  刘沙鑫说,地震后遗留的千万伤残者,特别是像王兰这样贫困的伤者,如何得到有效的康复治疗,既是一个严肃的医学问题,也是一个影响深远的社会问题。

  我还是一个有用的人

  相较而言,42岁的王波伤情更复杂,可他却比王兰幸运得多。“我这条命是大家帮忙捡回来的,没有理由不好好珍惜。”他说。

  王波是都江堰人,文轩(新华书店)的职工,地震当日被埋在大楼废墟里。他的老板——新华集团董事长很快来到现场,调来大吊车,扯破喉咙大呼:“一定要把他给我挖出来……”

  5月14日凌晨,命悬一线的王波被救出,已经完全陷入昏迷状态的他全身大面积压伤、大量皮肤坏死、从左侧腹壁到左腰大量组织坏死,肾衰、心衰、肺衰……

  一周后,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到四川省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探望危重伤员,他来到了王波的病床边。

  5月29日,昏迷中的王波被转到浙江金华,随后转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一直待到2009年3月15日。

  “浙江方面把对我的治疗当作政治任务来完成,卫生部的专家也来了好几回。我真觉得是捡了一条命,别人都鼓足了劲帮我,我自己怎么能够拖大家的后腿呢?”王波说。

  回到四川之后,王波一直在华西医院地震伤员康复中心接受康复治疗。实际上,他是唯一还在这里接受治疗的地震伤员。单位为他支付了每月2万元左右的康复治疗费用,康复中心免费为他提供一日三餐。

  2009年4月14日,当本刊记者在华西医院地震伤员康复中心见到王波的时候,他正躺在轮椅上做木插板的作业治疗。由于左边腰背大面积组织被切除,迄今他还不能坐起来,但是近1个月的康复训练让他感觉身体四肢的灵活性恢复了很多。

  “我相信今后能站起来,生活自理,能够工作,我还是一个有用的人。”他说。

  康复医疗能否纳入医保

  地震后的第4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科主任何成奇教授,向四川省各级医院康复医学工作者发出“实施地震伤员早期康复”的倡议书——通过及时的早期康复,将地震伤员的伤残程度降到最低。

  但是,当时这一倡议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甚至被取笑,有人说他不分轻重缓急。

  何成奇与他的华西康复团队,早已于去年5月13日就介入了灾区伤员的早期康复救助工作。全科室60余人,在脑外、儿外、骨科和ICU等病房,为地震伤员提供前期康复治疗。

  “手术一做,剩下的就是康复的事了。”何成奇对本刊记者说,“我们不应该只图把人救活了事,还要为他们的生存质量和享受幸福的权利负责。”

  华西医院在四川各地市州县共23个收治地震伤员的医院,建立了康复指导站,多次义诊、培训。

  2009年4月18日,本刊记者随何成奇教授到绵阳东汽医院义诊。当日前来接受义诊的100多位伤病员,约有一半是地震致伤者,他们中的多数人都没有再进行康复治疗和训练。

  何成奇以一位踝关节伤者为例告诉本刊记者,像这种情况,伤愈后走路可能会跛,应该进行重心转移训练,通过训练,完全可以恢复到正常人的水平。

  四川省残疾人联合会康复科主任刘宇赤介绍说:“在国际上,康复医学的发展,都是由灾难、战争而崛起。”

  她告诉本刊记者,这有一个认识过程。地震期间,他们去了一些医院,有的市级医院,包括三甲医院,康复科都非常简单,仅仅是理疗,现代康复医学的理念基本上没有。

  地震后,医疗也有了一些对口援建,一些国外的组织也来进行指导援助。残联在灾区各地与当地的医院、卫生院合作共建了30多个康复站,而在安昌、擂鼓的板房区,残联还单独建了两个康复站,医务人员和技术支持则由卫生系统提供。

  “大家的认识在慢慢提高,作为残联,主要负责的是家庭、社区的康复工作。”她说。

  汶川大地震究竟致使多少人残疾?刘宇赤告诉本刊记者,一年过去,伤员的基本伤残情况已经能够定性,四川省政府于2009年4月20日召开了“汶川地震致残人员调查评定工作会议”,把评定统计伤残人员的任务布置下来,估计结果出来要到今年9、10月份。

  刘沙鑫和东汽医院康复科主任夏卫都表示,目前康复科发展的瓶颈,最主要的还是制度性的问题——康复医疗并未纳入医保范围。

  四川省卫生厅办公室副主任江涛告诉本刊记者,对于康复医疗,卫生系统会加大力度。但对于康复医疗能否纳入医保,方向还不清晰。

上一页12下一页

(编辑:SN009)
看新浪新闻赢iPad mini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朱镕基新书今日出版 部分内容曝光
  • 体育世锦赛林丹成就5冠王 李宗伟决胜局伤退
  • 娱乐郭晶晶被曝20日剖腹生子 霍震霆默认
  • 财经研究称房价越高地方官员升迁可能性越高
  • 科技银行系电商成鸡肋:无竞争优势使用者少
  • 博客李银河:打飞机服务被判无罪的启示
  • 读书毛泽东对周恩来有不满又离不开(组图)
  • 教育武汉一大学山寨著名建筑似世界公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