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普京:时常对美国说不却又不把关系撕破

2013年09月09日17:22  《环球》杂志

  不愿当西方“应声虫”

  作为一名资深的政治家,普京时常对美国说不,却又总是不把关系撕破;他让华盛顿恨得牙根紧咬,但后者还不得不和他打交道;他拓宽了莫斯科的利益空间,但在关键性问题上,也经常因此遭遇美国的刁难。

  《环球》杂志记者/刘洪 张月

  普京:“我要绞死(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

  萨科齐(大吃一惊):“绞死他?”

  普京:“为什么不?美国人绞死了萨达姆·侯赛因。”

  萨科齐:“但是,你想搞得像布什那样吗?”

  普京:“呃,你这话有道理……”

  2008年8月,俄罗斯和格鲁吉亚爆发战争,俄军大军直入,兵指第比利斯。据法国《新观察家》周刊披露,以上这一段谈话就发生在普京和紧急前往莫斯科调停的时任法国总统萨科齐之间。

  谈话也显露出普京作为政治强人的霸气,按照他本人的话说,俄罗斯作为一个大国,不能扮演西方“应声虫”的角色。

  这种强烈的自尊感,以及国家利益的冲突,使得普京在车臣问题、格鲁吉亚问题、乌克兰问题等一系列地缘政治领域,与美国和西方发生激烈的冲突。当美国人指责普京傲慢、独裁和翻脸无情的时候,俄罗斯人则回击说,是美国政客首先背叛了俄罗斯人的信任。

  出击格鲁吉亚

  美俄龃龉,与普京有关的一个关键时间节点,就是2008年8月8日。

  这一天是北京奥运会盛装开幕的时刻,也是格鲁吉亚和俄罗斯短兵相接的时刻。

  南奥塞梯是格鲁吉亚的自治州,苏联解体后宣布独立,并与格鲁吉亚中央对抗。南奥塞梯一直得到俄罗斯的护持,但2008年8月8日,意图一统江山的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下令格军突然攻入南奥塞梯。

  南奥塞梯守军节节败退,这将俄罗斯脸面置于何处?三天后,俄军全面出动,在南奥塞梯大败格鲁吉亚军队之后,乘胜进入格鲁吉亚内地,前锋直指格首都第比利斯。

  俄罗斯的行动,给了美国一记耳光。要知道,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是美国外交官的最爱,他曾在哈佛就读,政策也以亲美自居;而在格鲁吉亚的军队里,还有超过100名美国军事顾问。

  显然,没有美国方面的默许或鼓励,萨卡什维利也不会斗胆向俄罗斯发起挑战,只是最后结果出乎他所料,引火烧身并自顾不暇。

  在这个事件的全过程中,俄罗斯在前台放话的一直是梅德韦杰夫,但在很多人眼里,这应该是普京的决定。2012年,网络上一部名为《2008年8月8日:被耽搁的一天》。片中俄罗斯前总参谋长巴卢耶夫斯基和其他退役军官批评梅德韦杰夫在出兵南奥塞梯之前犹豫不决。影片相信,决定是在普京“推动”后才做出的。

  尽管之后普京“澄清”说,他和梅德韦杰夫在战争问题上没有矛盾,“动用武力的决定是责任非常重大的决定,因为只要战斗一开始就会开枪,就会有人员伤亡,在作出这样的决定之前要深思熟虑”。他补充说,在是否发动战争惩戒格鲁吉亚方面,他“想了三天”。

  但不怕用兵,更敢于向美国盟友用兵,也体现了普京说不的胆量和魄力;而“三天思考”,则反映了普京的审慎和对局势的判断。

  一切果然如普京所料,华盛顿对莫斯科出兵的举动大吃一惊。据披露,以美国副总统切尼为首的强硬派,一度要求猛力回击普京的举动,总统小布什也声称俄罗斯入侵格鲁吉亚是“错误的、令人难以接受”,但最终,美国上下都一致认为,与俄罗斯发生军事冲突,将是灾难性的。

  美国没有出兵,调停任务落到了时任法国总统萨科齐的身上,萨科齐紧急飞赴莫斯科。这才有了文章开头法国《新观察家》周刊披露的一段萨科齐和普京当时的对话。

  俄罗斯最终撤军,但却承认格鲁吉亚的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地区为独立国家。愤怒的萨卡什维利指责普京是“国家最主要的敌人”,“在阿拔斯一世之后,格鲁吉亚还从未遇到过像普京这样顽固的敌人”。作为对美国的不满,格鲁吉亚从伊拉克撤回了2000名军人。

  普京拿捏这场战争的尺度,也显现了他对地区格局的判断。格鲁吉亚虽追随美国,但毕竟是美国身边可有可无的小兄弟,美国不大可能因此与俄罗斯兵戎相见。而俄罗斯果断出击,遵循的也是美国在科索沃问题上攻打南联盟的相同路径:既然科索沃可以宣布独立,为什么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就不可以独立?

  英国《卫报》评论俄罗斯出兵原因说:“普京一直等着这个机会来羞辱一个他痛恨的人,同时对企图加入北约的俄罗斯周边国家来个杀一儆百。”

  但美俄关系由此变得更加复杂,美国《新闻周刊》引述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克里姆林宫前高级官员的话说,美国是在对俄罗斯实行双重标准:“他们不明白,为什么美国能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而不受罚,能称科索沃是一个新的国家而不受罚,但当我们试图保卫盟友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免受格鲁吉亚侵略时,我们却被称作坏蛋。”

  作为政坛老手的普京,显然很善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铁腕用兵车臣

  车臣,是普京初显雷霆手段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正是这场战争帮助他登上了总统之位,但也是这场战争让普京在一些西方人心目中成了一个“杀人魔头”。

  时光回溯至1999年8月,47岁的普京被任命为俄罗斯新总理,在他之前,叶利钦已经解除了四位总理的职务。人们普遍认为,年轻的普京将是莫斯科的又一个过客。

  屋漏偏逢连夜雨,1999年7月到8月,号称“高加索狼”的巴萨耶夫带领车臣武装分子两次进攻临近的达吉斯坦共和国,企图在车臣和达吉斯坦建立一个原教旨主义国家。在之前的车臣战争中,俄罗斯军队损失惨重,车臣武装更加肆无忌惮。

  形势严峻,挑战重重。普京回忆说:“当时根本不知道是一个怎样的结局,大家都很清楚,这家伙要栽在北高加索了,我对自己说,上帝保佑,我还有三四个月来狠狠痛击这些匪徒,然后就让他们在那里解除我的职位吧……我要以我全部的政治生命为代价去做这件事。”

  敢于冒险,强硬出击,也成了普京行事的一个基本特征。他随即力排众议,果断出击,发动了第二次车臣战争。按照他的说法,最终目标是“消灭所有匪徒武装”。

  普京的强硬表态和俄军发动猛烈攻势,在西方引起一片忧虑。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说,俄军在车臣的行动是一个“悲剧性的错误”,一些美国政客更强烈抨击普京是战争狂人,俄军在车臣严重侵犯人权。

  1999年9月12日,普京在会晤克林顿时,激动地画了一幅车臣地图,讲述了他准备消灭分裂分子的计划,之后他恶狠狠地对记者说:“这些家伙不是人,连畜生都不如。如果是畜生,也是穷凶极恶的畜生。”

  从9月出兵到年底,俄军共歼灭非法武装分子4500人,控制了车臣大部分地区,并建立了服从莫斯科中央政府的地方政权。

  这是普京第一次在国家层面上展现铁血作风,一战成名。

  在此后处理车臣问题上,普京延续了一贯的铁腕,不谈判,不妥协,但也因此不断遭受美国和西方的指责。

  2002年11月10日,在布鲁塞尔举办的俄罗斯-欧盟领导人峰会上,面对法国媒体的记者把车臣反恐和人权问题相连,普京愤怒还击:“如果你愿意成为伊斯兰极端分子的话,我请你来莫斯科做包皮手术,我们有最好的专家为你解决问题。”

  从此,“割包皮”成了普京的典故,也成了他怒斥西方的代名词。

  2004年9月,一伙头戴面罩、身份不明的恐怖分子,突然出现在俄罗斯南部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第一中学,他们挟持了学校里的学生、家长和教师,关入体育馆,并在体育馆周围安放了爆炸物。

  普京下令强行解救人质,但负隅顽抗的恐怖分子引爆炸弹,整个解救行动中,331人死亡,其中有186名儿童。

  有舆论诟病正是普京的拒绝谈判才导致了恐怖分子的丧心病狂。别斯兰惨案后的新闻发布会上,美国记者发问:“俄罗斯是否会与车臣非法武装举行谈判?”

  脸含愠色的普京随即反问道:“你们怎么不和拉丹谈谈?为什么不把他请到布鲁塞尔或者白宫去谈判,问问他想要什么,然后给他想要的,让他安静地离开?”

  他接着说:“你们觉得不能和畜生做交易,我们为什么要和屠杀儿童的人谈判?没有人有权对我们进行道德说教,让我们和杀害儿童的人谈判!”

  尽管西方对普京的强硬政策颇多非议,但在俄罗斯国内,第二次车臣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普京执政的基础。俄罗斯人开始相信,普京不仅可以解决北高加索的恐怖主义问题,而且可以通过铁的手腕整顿全国的秩序,带领俄罗斯从苏联解体的阴影中走出来,实现期待已久的繁荣。甚至有俄罗斯人说,希望普京成为新的彼得大帝,重振俄罗斯昔日的国威。

  正如俄罗斯政治学家柳巴舍夫斯基所说:“普京是在必要的时刻,以必要的身份和必要的素质,出现在了必要的位置上。”

  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叶利钦在1999年最后一天宣布辞职,将普京推到代总统的宝座。他最后叮嘱普京:要照管好俄罗斯。普京回忆说,他当时听到叶利钦的这句话,“几乎落泪”。

  但新“沙皇”的出现,无疑让华盛顿忧心忡忡。

  硬汉也有悲情时

  对于普京的强硬性格和政策,包括他时常对美国说不,世人有很多种解释。他的遗传因素、他的生长环境、他的克格勃特工生涯……但是更多的人相信,从当时的俄罗斯境况来看,普京有着不得不如此的理由。

  普京从叶利钦手里接过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俄罗斯?这是一个不仅经济和军事上羸弱,而且还仰赖西方接济的俄罗斯。普京自己也很清楚,他说:“90年代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几乎下降50%……大概这是俄罗斯近二三百年来首次真正面临沦为二流国家,甚至沦为三流国家的危险。”

  普利策奖得主戴维·E·霍夫曼说:“普京的硬汉形象是他早年间吸引俄罗斯民众的关键所在,在苏联解体后的10年里,俄罗斯遭遇了变幻莫测的局势并且受到羞辱,而普京成为一剂广受欢迎的解药。”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实力渐衰,美国则步步紧逼,普京不服输的硬汉个性,以及对美国强权的挑战,得到了不甘于大国沉沦的俄罗斯人的强烈共鸣,增强了民众对普京的支持度。

  美国《新闻周刊》撰文说:俄罗斯怨恨美国造成了它的种种问题,“1980年到2000年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其间俄罗斯人蒙受了极大的羞辱,俄罗斯帝国先是兵败阿富汗,随后是经济瘫痪直至崩溃。他们没有忘记往事。普京那一代的俄罗斯中年人,在自己一生中最好的年华中眼看着祖国走向衰亡。因而,俄罗斯向往赢得尊重、平等或者复仇,而且常常超出理智。”

  俄罗斯双月刊杂志《全球政治中的俄罗斯》主编费奥多尔·卢基扬诺夫就认为,美俄交恶全面深化始于2001年,在“9·11”事件后,普京全力支持美国的反恐斗争,但“这一举动被华盛顿‘视为一种义务’,作为交换,美国‘什么都没有提供’”。

  随后在乌克兰,2004年“橙色革命”让亲西方的尤先科成为乌克兰总统,“俄罗斯将上述事件看成美国的背叛”。之后,在格鲁吉亚、伊拉克、伊朗等地缘政治问题,以及反导、反恐、人权等焦点问题上,美俄交锋不断,普京频繁爆出狠话。

  当然,作为一名资深的政治家,普京也很会拿捏分寸,他时常对美国说不,却又总是不把关系撕破;他让华盛顿恨得牙根紧咬,但后者还不得不和他打交道;他拓宽了莫斯科的利益空间,但在关键性问题上,也经常因此遭遇美国的刁难。

  这是一场国际政坛的激烈博弈,有看点,有笑料,而且注定会持续很多年。

  美国《华盛顿邮报》一篇文章评价,普京实在是太“高深莫测”——“即便在镇压国内反对派和民主的时候,普京也穿着剪裁得体的西装;即便在摧毁车臣持不同政见者的时候,普京仍在参加国际首脑会议时露出灿烂的笑容;即便在破坏美国对伊拉克及中东其他地区的政策时,普京仍能使布什总统着迷。”

  但即便如此,再强硬再强健的人物,也终有人生的另一面。

  夜间独自在空荡荡的场地上打球,在黑色拉布拉多犬“科尼”陪伴下游泳……这是在2012年的一部德国纪录片里揭示的普京生活中不为人知的一面。

  这部名为《我,普京》的纪录片试图展示这位领导人更私人的一面,不是大摆硬汉姿态,而是竭力摆脱年龄的影响,让自己显得依然强健。片中的普京是一个“孤独、老去和惊人地讨人喜欢的人”。

  德国《明镜》周刊上的一篇影评如此说:“普京往往扮演硬汉角色,但纪录片展示了始终需要扮演这一角色带来的虚弱和悲伤。”

  影片中,普京与自己的保镖组队参加一场冰球比赛,中场休息时,独自一人坐在那里,显得颇为疲惫。与之呼应的是,近两年普京身体状况出问题的新闻频频见于报端。他让许多俄罗斯姑娘羡慕的婚姻,也出人意料地以分手告终。

  不久前,在莫斯科出席完他的柔道教练的葬礼后,普京拒绝了警卫和记者的跟随,独行在空旷的大街上,留给人们一个向西方说不者略显孤寂的背影……

  俄媒“猫”解普京

  9月1日在视察西伯利亚克麦罗沃一所中学时,总统普京在黑板上画了一只奇怪的动物给学生们“做纪念”(如图)。但学生们却似乎没得要领,因此当普京走出教室时,有学生问,他画的是什么,普京转身揭晓答案:“这是猫,猫的背影。”

  一些专家尝试根据这幅画对普京的心理特点进行解读。在他们看来,普京不太好交际,不是很自信。

  心理学家鲍里斯·苏沃洛夫说:“这幅画引人注意的第一点是,角度不同寻常。这可以有几种解释。首先可以说,这是个不愿与人交往、孤僻、封闭、独来独往、不喜欢扎堆的人。”

  此外专家指出,普京的画说明,他追求独特,尽管他并无创造天赋。“画显然不合比例,这可能表明,他活得很理性,不太重视情感和身体需求,更多受到理智的支配。”

  专家还发现一个细节——猫的尾巴。“会这么画的人,他通常不太相信自己的勇气。”

  心理学家安娜·佐西莫娃说,画不是位于黑板上方或下方,而是中间,这说明他的自我评价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有点缺少对社会环境的认可。

  猫滚圆的形状反映普京存在些许信任危机、轻微厌世、不想管别人的闲事。“这幅画像是相当自闭的人画出来的——一些元素重复出现,就像套娃,一个椭圆套住另一个椭圆。”(摘编自俄罗斯《晨报》)

  资料:普京强硬语录

  像对待叛国罪那样惩治腐败。

  ——普京认为,钱权必须分家,“想要挣钱,就下海经商;想为国家服务,那就靠工资生活。”

  俄罗斯战斗机现在和将来就是要专门打击车臣恐怖分子营地,不管恐怖分子跑到哪里,都要继续下去……我们要到处跟着恐怖分子,在机场,那就在机场。那么,很对不起,要是在厕所里抓到,那就拉到茅房里毙了。说到底是吧,就这样了,这个问题就这么定了。

  ——1999年9月份,普京视察车臣前线,时任俄罗斯联邦政府总理。

  如果您想要成为最激进的伊斯兰分子,准备行割礼,我邀请您去莫斯科。我将推荐大夫给您做手术,割得您以后什么都长不出来。

  ——2002年11月,普京在俄罗斯-欧盟峰会后回答一名国外记者就压制车臣自由的问题所做出的回答。

  你们怎么不和拉丹谈谈?为什么不把他请到布鲁塞尔或者白宫去谈判,问问他想要什么,然后给他想要的,让他安静地离开?

  ——在回答西方记者关于俄罗斯政府是否会与车臣非法武装进行谈判时,普京义愤填膺地反问。

  应该进行经济改革,并通过民主变革的方式来巩固这种经济改革。为我们国家的领土完整应当有序、顽强和勇敢地斗争,为保留苏联完整而全力以赴,而不是把脑袋扎在沙堆里然后把屁股露外面。

  ——2011年,普京同俄罗斯民众电视和广播直接联线回答俄罗斯民众的提问时说。

  俄罗斯国土虽大,却没有一寸是多余的。有本事来抢!

  ——出自红旗出版社出版,杜永明编译的《普京语录》。

  俄罗斯只有两个盟友——陆军和海军。

  ——普京曾多次引用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这句名言。

  向这边看!听我讲!要是觉得没意思,那就请便……

  ——2003年11月,普京在一次会议上对交头接耳的政府官员们发出的警告。

  所有人都应该永远明白一个道理:法律要时刻遵守,而不是当你被人家抓住某个地方的时候才遵守。

  ——2003年11月,普京在接受意大利媒体采访时就尤科斯一案做出的评论。

  请研究一下改变住房建筑标准的问题,首先是民居,给军队的住房,从远东开始。我想提醒你们注意,我想让这件事快点办好,要和俄罗斯军官尊严相称,不要让我们的人继续住在那些令人恶心的赫鲁晓夫楼里。

  ——2007年11月,普京在军队高级将领会议上的讲话。

  有一部很出名的意大利电影,影片中有一句话:真正的男人要不断想办法,而真正的女人要不断挣扎。

  ——2004年12月,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问俄罗斯是否有言论自由,在哪里言论自由更多一些,是在首都还是在地方。普京这样回答。他建议媒体按照这个原则看待言论自由。

  (《环球》杂志实习记者/刘静扬 整理)

  来源:2013年9月16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8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编辑:SN063)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中国网友微博问卡梅伦:何时还中国文物
  • 体育巴西世界杯抽签分档:死亡之组几率猛增
  • 娱乐李某某同案犯律师:警察操电棍栓狗链逼供
  • 财经专家称1年内房价涨50%房企才能盈利
  • 科技马云身穿太极服与英国首相自拍
  • 博客胡紫微:最聪明的人才配得上章子怡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清华女研究生吐槽求职遭歧视:难过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