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中国农村的基本土地政策不会变

2013年10月14日11:29  瞭望东方周刊

  另一方面,多数农民进入小城镇,这种就近就地的城镇化,无论对生态的影响,还是对农田的占用,都是最少的。而且文化相通,语言相近,生活习惯也一样,避免了不同人群之间生活上的矛盾。

  现在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既包括一般中小规模城镇的发展,也包括大城市。大城市是结构调整。不过,县和镇人口增加的比例会大大增加。如果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中小城镇的发展就大有机会。

  按现在城镇化建设来讲,中小城镇和大城市是齐头并进。而且他们吸纳的人数基本上是相同的。以后,中小城镇在吸纳农村劳动力方面,可能会超过大城市。因为农业现代化大发展,要衍生下游产业,形成一条农业产品产业链,比如种植小麦,收益不高,国家还要补贴,如果做成面粉,价格就会高一点。如果做成方便面等食品,经济效益就会大幅度提高。

  所以,农业现代化除了增大规模、加大机械化以外,还要延长农产品产业链。这个过程就要吸纳很多劳动力。再比如种茶叶,除了春季采摘嫩茶,还可以把茶树上的老茶叶进行深加工,提取茶叶里面的茶多酚等物质做西药,以及抗氧化、抗衰老的化妆品。

  农民必须宅基地确权入股

  《瞭望东方周刊》:说到人的城镇化,农民的利益,比如土地问题是绕不开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徐匡迪:应该讲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农民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统分结合的土地制度,保障了我们经历了2008年金融海啸。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几千万农民工回乡照样可以生活,因为他有一个土地托底机制。这个基本政策是不会变的。

  但是,如果始终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农民不可能致富,农业的水平也不可能提高,农业的科技服务也永远跟不上。所以,要先在一些地方积极试点。不是把农民土地征收过来,而是把农民的土地作为权益入股,组建新型的农业经济合作体。这个合作体不是过去强制的合作社,而是农民以土地入股经营看得见的养鱼、培植苗木,或者像河南某个粮食主产地,在县、镇开办食品加工厂,当地农村劳动力不够用,还要从外面招工,除了肉制口还做水饺,这些都是种粮养猪的衍生产业。

  我认为,中国未来农业现代化的方向是以科技为支撑,保证优异的粮种,以及病虫害的防治,这方面需要国家出钱支持。在国家的科技支撑条件下,保证农民的基本权益不变,但是享受权益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现在在山东、河南试点建设农村新社区,让农民住进楼房。地方政府的主要初衷是让农民享受城市居民一样的现代生活条件。比如用抽水马桶,用自来水。农村一家一户分散居住的时候,不可能进行下水道、自来水管等相关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

  不过,很重要的一条是要进行宅基地的确权。原来每户有多少宅基地,要确保他的权益不变。把农民原来有形的宅基地变成他的股权,放在整个大的经营体里面。

  我们下去调查的时候反复强调,关键是要保证农民的权益,农民宅基地一定要确权,确认并保障农民的权益。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乡镇干部说给村民盖楼房需要很多钱,这些钱怎么办,只能以后农民慢慢还,从股权里面慢慢扣。当然这里还有另外一种,像河南新乡,县里搞了一个开发区,吸引很多企业来投资,当地政府在征收农民土地后,不是一次性偿还,农民搬到新家以后,专门成立一个开发区公司。在这里经营的工业企业,每年都要向开发区公司交土地租用费,除了物业管理的花费,剩下的就是农民可以分红的。这些都是今后我们在城镇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很多人觉得,农民上楼这些问题改变了几千年的生活习惯、破坏了乡村的社会结构,造成很多负面影响?

  徐匡迪:这个确实是有问题,关键是农民不能再种地了,如果是再用水牛、手扶拖拉机自己犁地,农具都没地方放了,过去农村家里专门有一间屋放农具。这个确实是要注意,当地政府不能够违背农民的意愿,也不能够违背群众的想法,主观主义去做。

  当然,不排除有少数人想搞政绩工程,但是多数人的愿望还是好的,希望农民能够过上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保证他们的基础设施。但是要考虑到,让他们过城市生活的前提条件是必须让人们有城市的就业方式、城市的收入,不能让他们住上楼房,还让去种地。

  《瞭望东方周刊》:除了土地,如何解决户籍问题?包括农村的医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体系?

  徐匡迪:户籍制度改革要区别对待。现在总的趋势是,县以下的乡镇,如果农民有意愿在城镇买房落户,就可以给他城镇户口。

  中等以上城市,要看他的就业能力,不能让他变成无业游民,要有稳定的工作,以维持社会的稳定。所以要区别对待,对大城市的要求要更高一些,必须要有专业知识。

  就像外国人要去美国办签证的时候,拒绝的理由可能就会说你有移民打工的倾向,如果是拥有高学历,他就很欢迎你去。中国的大城市也得这样,不然的话城市里就像巴西一样,城市无业游民太多,不利于社会稳定。在户籍制度方面,一定要有区别地逐步放开。

  农民的生活问题还是要靠发展生产。

  我觉得山东省还是一个比较好的例子。原来我在教育系统工作,曾任上海市教卫办公室副主任,当时是李铁映担任国家教育委员会主任,处于“普九”重要时期。有次到山东沂蒙山区去开现场会,沂蒙山区最好的房子就是小学和中学,都是用石头砌的,其他住房还都是土坯房子。孔夫子的这个传统还是比较好的,他们尊师重教。另外他们也认为,孩子受教育是一生的事情,会受用一辈子。

  对于农村的医疗保障,现在有“新农合”,这需要一个过程,现在的问题是医疗费用太高,最近开始在揭露。医疗费用高是因为医疗系统有腐败,药厂给医生回扣,药价贵了,患者的负担就重了。

  世界级城市不是随便建的

  《瞭望东方周刊》:前些时间,曾提出再建十个区域性城市群,也有报道说现在144个地级市规划建200余个新城新区,还有国际化大都市规划频现,还要盖世界第一高楼。在新型城镇化时期,如何看待这些现象?

  徐匡迪:这是一种肤浅的误解,世界级城市不是随便建造的。

  首先,这个城市的产业必须融入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结点,世界性城市不是靠基本建设建起来的;第二,一个城市的人口规划必须要和城市产业发展相适应,要有提供足够多的就业岗位的产业,以维持市民的正常生活。

  关于城镇化的问题,实际上前段时间有个误解。现在全国来讲刚超过50%,东部地区的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基本上都完成了城镇化。但是现在中部地区误解为:因为城镇化率高,所以经济发达,这是错误的认识。首先是经济发达了,才能城镇化率高,不能本末倒置。

  有些地方在执行中央决策时,出现了偏差,这是中国的一种常态。因为国家是从全国的高度、从长远的发展历史阶段来看,从整个国家利益来看。地方上,只是从他局部的利益,甚至任期以内自己的利益来看。这确实是有矛盾的。

  所以我想,只有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通过宣传,让大家都认识到城镇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让人民群众来监督。地方政府再打着城镇化的旗号把农民赶上楼,就行不通了。

  城镇化确实是拉动内需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因为城镇化的居民消费主要从市场上获得,而农村主要是自给经济,所以城市化的社会和农业化的社会消费水平有很大的差别。

  从统计数据来看,全国大中小城市一起算进来,城市居民消费大概是农村的2.5至3倍。如果只是北上广大城市,要在十倍以上。中国要发展,城镇化是很重要的。但是,城镇化不是人为造成的,是市场规律造成的。要想提高城镇化的比例,必须要有城市里面的就业条件,有好的生产消费条件,才能做到真正的城镇化。

  所以,我们反复说城镇化不是人为造成的,反复说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城镇化不是造城运动,更不是造新城运动。现在,很多城市的领导把精力放在造新城上,对旧城的改造漠不关心,其中一个原因还在于棚户区的改造成本很大。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也有质疑,认为现在存在着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镇化是房地产的城镇化,也就是在建设中为了快速拉动经济,把城镇化变相为拓展土地财政,您怎么看?

  徐匡迪:这和我们的财税制度有关。现在地方政府差不多一半靠土地财政过日子。因为工业的增值税75%给中央,营业税给中央50%,只有个人所得税完全归地方,但是大型国有企业所得税都归中央,所以这是分税制度的问题。当时分税制推广的时候,土地财政还没有实行,现在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新型城镇化任重道远

  《瞭望东方周刊》:最后我们回过头,总结一下未来的城镇化建设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特别突出的问题?

  徐匡迪: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到,“半城镇化”人口大量存在,城镇化质量并不高。城镇人口中高达三分之一的农村流入人口无法享受城镇户籍待遇;大量新生代农民工不可能返回乡村,城镇内部存在反差巨大的二元结构。

  其次,资源环境约束瓶颈突出,“生态环境危机”空前严峻。快速城镇化造成土地、水资源和能源的高速消耗,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事件频发,并达到历史最严重水平。

  第三,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差距显著。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滞后,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城镇化发展严重忽视县域、乡村发展和对农业现代化的服务带动。

  再次,资源、资本、人才和科技等过度向大城市集中,县和村镇发展严重受阻。特大城市“巨型化”发展,无序蔓延;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受到种种限制。

  第五,城镇公用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交通拥堵、安全隐患等“城市病”凸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欠账严重,大城市交通严重恶化,缺乏整体应对措施,城镇运行安全隐患日益突出。

  第六,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破坏极为严重,动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牺牲自然和文化资源追逐经济利益;文化审美和价值观扭曲,现代城市文化亟待建立;文化破坏从城市向乡村地区蔓延,仅存的乡土文化遗存岌岌可危。

  第七,城市公共管理水平低下,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明显不足。一些地方只顾追求企业和房地产发展等经济利益,忽视群众利益;城镇管理水平低下,数字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不高;科学决策缺失,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明显不足。

  最后,地方政府推进城镇化发展的观念存在严重偏差。一味追求城镇化速度,人为地“推进”城镇化;急功近利,热衷于“造城运动”;推动城镇化发展的路径单一,盲目攀比,脱离实际。

  中国城镇化是和经济增长连在一起的,现在我们7.5%的经济增长,大概每年城镇化能提高0.5%至0.6%。以后我们速度会再放慢,如果到了2020年以后,是6%到7%的经济发展速度的话,城镇化速度就会减到0.4%~0.5%。因为GDP增加一个百分点,大概提供120万个就业岗位,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就不能实现城镇化。

  提出所谓多长时间实现城镇化,我认为这是对经济学很不了解的结果。

上一页12下一页

(编辑:SN063)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网民呼吁恢复五一黄金周及延长春节假期
  • 体育国足或战2015美洲杯 进亚洲杯必双杀印尼
  • 娱乐曝林更新与周冬雨热恋 连续两晚彻夜缠绵
  • 财经申通圆通等快递单被明码标价公开出售
  • 科技频段泄露4G牌照端倪:电信联通留后手
  • 博客蒋方舟:表演写作是非常搞笑的工作
  • 读书比娶媳妇贵:高级青楼有什么规矩讲究
  • 教育双非子女求学陷两难:留港上学难回去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