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言午 文/图
【核心提示】上海是一座既现代又传统的大都市。在上海怎么过年?“新上海人”为城市带来了哪些改变?
上海是一座既现代又传统的大都市。在上海怎么过年?“新上海人”为城市带来了哪些改变?
这座城市约有2400万常住人口,其中约1000万是外来务工人员,此外还有相当数量从国外回沪定居、毕业留沪工作、外来人才引进等持上海户籍的“新上海人”。曾几何时,“外地人”与“上海人”泾渭如此分明,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新上海人”在这座城市落户生根,二者之间却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尽管网络上不乏诸如“他们占用了上海有限的资源”、“他们抬高了房价”等负面言论,但不能否认的是,“新上海人”已成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为上海发展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大概有1/3的常住人口不在上海过年,因此出现了春节期间‘人少’的现象。”对此,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文军认为,这涉及特大型城市的人口调控问题,并不能因此证明没有“外地人”,上海会更美好。从某种意义上说,上海的繁荣发展很大一部分是由人口红利带来的,“这一人口红利就来源于其他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人来上海工作。如果没有这些人,上海这一特大型城市无法正常运作”。
也有不少人选择留在上海过年。从工作岗位需要、返乡车票难买,到外出旅游、留下“充电”、享受假期……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新上海人”不回家过年的理由不一而足,越来越多元,并表现出由被动无奈接受现实,到主动选择享受假期的变化。
这种转变体现了时代的变迁。文军表示,由于现代社会和都市生活的快节奏,“新上海人”普遍感觉压力较大,因而对休闲的渴求前所未有,很多人对春节7天长假的需求甚至超过了对春节本身的渴望。这表明春节的传统意义正在弱化,逐渐转化为一种精神上的“符号”。
春节不回家,“新上海人”在这座城市能找到归属感吗?记者发现,他们正以积极的姿态融入上海,同时也在风俗、饮食、观念等各个方面影响和改变着上海。
“离开家乡湖北到上海来工作,最怀念的就是湖北的美食。”落户上海4年的张鸿说,无法吃到家乡菜仍是在上海最难克服的障碍。尤其到了春节,妈妈亲手做的香肠,成了他午夜梦回时最思念的美味。今年,张鸿将父母接到上海过年,同时也为父母布置了“任务”,那就是做家乡传统的香肠和腊肉。“过去,上海春节并没有做香肠的习俗,现在这样的需求多了,材料和工具也有得卖了。”
来自天南海北的“新上海人”带来了自己家乡的传统和习俗,同时也受到了上海传统的影响。“上海人年桌上要有一道‘全家福’汤,我们今年也打算做一道;上海人过年要去城隍庙,走一走九曲桥,我也打算带爸妈去一趟,无论人在哪里,新年嘛,还是要取个好兆头;我们还打算去南翔古镇的游园灯会,吃一下那里的特色小笼包,劳累一年了,好好放松一下。”张鸿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