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2014:江平

法学泰斗江平对话新浪:司法独立须“去行政化”……

动画视频 : 被关进笼子的欲望

2013年是中国官员的禁令之年。禁令之手能否制约权力?

图片故事 : 中国公务员

公务员的一天,是怎样的一天?他们的生活,有多大区别?

人大监督精彩开局

2014年02月24日10:52  《中国人大》杂志社

  文/本刊记者 张维炜

  过去一年,按照“推进依法治国、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的主基调,坚持“选择好角度、掌握好尺度、把握好力度”的原则,人大监督频频出手,实效明显增强,受到了公众的好评。

  在这段难忘的历程中,围绕国家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人大监督开辟出一片新天地:专题询问再出发,强调不能走过场,去形式化,向更高质量挺进;配合国家高调反腐、整顿吏治的大环境,及时听取审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反贪污贿赂工作情况报告;为实现“中国梦”,建设美丽中国,新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首次监督从“生态补偿”专题调研开始,随后可再生能源法和气象法执法检查相继启动……

  这里,我们与您一同从开局之年那些自信实干的足迹中,探寻人大监督强劲的民主脉动,期待2014年监督的故事再写新篇。

  人大之“问”,不走过场做实监督

  “依照传染病防治法,政府采取何种有效防控措施遏制肺结核传染病的蔓延,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国家对西部贫困地区的传染病防控有无专项资金支持?如何加强这方面的支持?”

  “对新发传染病有什么预测手段和防范措施?”

  一连串尖锐的问题不断抛出。这是2013年8月29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的首次专题询问现场。由张德江委员长主持询问,李建国等十二位副委员长参加,这场就国务院关于传染病防治工作和传染病防治法实施情况举行的专题询问格外引人注目。

  在两个多小时的联组会议上,共有十位委员提出询问,会场问答简明扼要、有的放矢,有追问、有点评,互动热烈,询问者和被询问者在交流和碰撞中,进一步加深了对传染病防治关键问题的认识,积极回应了民生关切。

  “一定要防止流于形式、走过场。”会上张德江委员长对于专题询问提出新的要求。指出,“全国人大常委会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完善专题询问的组织工作,增强问答的互动性,加大询问工作的透明度,扩大人大代表对专题询问的参与,从而提高专题询问的实效,推动有关部门改进工作。”为专题询问下一步的开展定下了“务求实效”的总基调。

  科技创新需要财政科技资金的有力支撑;农村扶贫开发是关乎最基层百姓长远生计的惠民工程。继2013年首场专题询问之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又分别于10月、12月就国家财政科技资金分配与使用和农村扶贫开发情况进行了专题询问。

  从传染病防治,到财政科技资金分配,再到农村扶贫,三次专题询问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传播,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产生了积极反响。

  为了进一步提高专题询问质量,防止专题询问流于形式走过场,201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内容选择、会议组织和程序设置等方面不断创新,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一是询问问题由原先的提供参考题目“指定动作”转由委员们自选、自定问题。询问之前,有关专门委员会委员和人大代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专题调研,掌握了大量真实情况,因此提出的问题更接地气,而且切中要害。二是询问中允许委员追问、补问,增强了询问的互动性,有利于说清、说透问题的症结所在。三是为提高询问效率,对问答严格限时,设置超时提醒,增强了会场节奏的紧凑感,确保更多委员获得询问的机会。

  不仅如此,2013年专题询问广受公众好评的关键在于专题询问并没有停留于问,而是“问”出了实效。每次专题询问结束,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都会将委员们提出的有关意见、建议汇总后转交国务院。由国务院认真研究提出改进措施,并在六个月内向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书面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后会向全国人大代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毫无疑问,这将有利于促进国务院有关部门切实改进工作。

  此次专题询问规格之高、触及问题之深刻、互动性之强让人耳目一新;每次提问都是站在人民立场上发问,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此次询问也达到了预期目的,多位应询的政府部门负责人表示,将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意见、建议,进一步改进自身工作,提高传染病防控水平。——学者评价2013年首场专题询问

  2013年专题询问在组织形式上有了很多改进,会场上的活跃程度让我们都深受鼓舞。这首先源于常委会领导的英明决策,他们坚持要实事求是地来搞专题询问,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其次是委员们作为监督的主体,自身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三次专题询问,委员们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从询问的题目上就能看出来,自主性非常强,都是提前做了大量调研工作,在此基础上来询问,询问的质量也是一次比一次高。领导提供了一个好的思路;委员们充分展现了主人翁的态度;工作机构进一步完善机制,使得现在的专题询问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秘书局专题询问组织者

  监督护佑“美丽中国”

  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举国上下的发展目标,经济增长预期明显增强,但民众日益迫切期待的是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宜居的环境;民众关注的是政府能否像追求GDP 一样追求环境的改善。

  “美丽中国”作为一个宏伟目标,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关键词。

  为了落实十八大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精神,及时回应百姓生态关切。2013年3 月,新一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选择 “生态补偿”为切入点,拉开了监督工作的序幕。全国人大环资委快速高效行动起来,于3 月20 日至4 月4 日,组成4 个调研组,分赴江西、安徽、陕西、广西四省区开展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专题调研。历经半个月深入基层一线、实地了解情况、倾听地方呼声,全国人大环资委形成了一份厚重的监督报告,着重陈述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深刻而切实可行的建议,积极推动国家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实现新突破。

  建设“美丽中国”,关键在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我国在能源结构不合理,对外依存度高的同时,还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同时,2013年“霾”字笼罩下的中国更迫切地需要从能源结构调整中寻求突围。根据2013 年监督工作计划,全国人大常委会于6 月开展了可再生能源法执法检查,并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提交了执法检查报告。张德江委员长专门作出重要批示:“要通过执法检查,督促可再生能源法的实施,鼓励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完善政策措施,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健康发展,为保护和改善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在外界普遍看来,人大监督锁定可再生能源,可谓恰逢其时,意义重大。在深入多个省(区、市)的实地调研后,执法检查组了解到,以风能和太阳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有些地方“弃风弃光”“弃风限电”问题日益突出。常委会组成人员们提出,未来,只有进一步强化法律制度约束,在国家宏观层面坚持可再生能源发展方向。同时完善体制机制,不断推动可再生能源全方位、多元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发展可再生能源之路才能越走越好。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特别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和灾害性气候事件频发,需要进一步依法规范气象防灾减灾行为和活动,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2013年8 月,气象法执法检查启动。据了解,这是自2000 年1 月1 日正式实施气象法以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进行的首次气象法执法检查。张德江委员长专门作出重要批示,“认真开展气象法执法检查,总结经验,剖析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检查建议,推动气象法的有效实施。”

  随后,由陈昌智、吉炳轩和张宝文三位副委员长带队,全国人大农委、全国人大环资委部分组成人员以及部分人大代表组成3 个小组,分别赴黑龙江、安徽、福建、湖南、江苏五省进行检查。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委托其余26 个省(区、市)人大常委会对本行政区域内气象法实施情况自行检查。

  当前,气象工作已进入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挑战和压力剧增的时期。此次执法检查监督直面问题、寻求对策、凝聚共识,推动国家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更加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幸福安康,用刚性的法律监督促使气象灾害防御落到实处。

  生态补偿专题调研开了一个好头,我们相信通过人大及时、有效、充分、持续的监督,一定能够推进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中国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实现新的提升。——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陆浩

  从全国人大环资委提交的这份生态补偿调研报告中,不难读出一个放大的“实”字,平实、务实、力求实效成为报告的鲜明特征。——媒体评论

  城镇化,让“中国梦”触手可及

  在中国人的印象,城市往往和繁华、文明、富庶关联,代表着一种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以,“能过上城里人的日子”就成了一代又一代农民的梦想。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务工,脱贫致富过上了类似城里人的生活。

  为了帮助广大农民圆梦,让他们和城里人享受着相同的生活条件,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党和国家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但怎样的城镇化是适合我们的?城镇化的路究竟应该怎样走?在过热的造城运动中,我们应该冷静地面对的问题还很多: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农村居民进了城,要真正成为城里人还很难。城乡有别,一些人“漂”在城市的边缘,在城镇化建设中掉了队。推进城镇化,让进城的人融入城市生活,需要户籍、养老、教育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作为支撑,需要国家层面统筹考虑,做好顶层设计。

  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城镇化建设十分重视,并把它列入2013年的监督工作计划中。按照计划,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专门听取审议了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为了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好这项工作,全国人大财经委在2013年4 月成立调研组,就城镇化问题开展专题调研。

  “政府在推进城镇化时必须遵循规律,不能片面追求高城镇化率,更不能通过大规模举债搞‘造城运动’,否则势必会造成很大的问题和隐患。”“新型城镇化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能一刀切。” ……通过深入务实的调查研究,执法检查组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突出问题的政策措施建议,为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国务院相关专项报告提供参考,进一步发挥人大监督的作用,确保城镇化建设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

  专题调研同期声:当前城镇化影响更大的问题还是体制机制障碍。围绕人的城镇化,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剥离附着在户籍上的不平等社会福利待遇,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吕祖善

  专题调研同期声:城镇化是历史发展的一个正常过程,是一个趋势,而不是人为的运动,不是战略推动就能加速的。推进城镇化一方面要考虑怎么样用产业化支撑城镇化,同时也要考虑如何提高现有工业区土地的利用效率,以及开发区、工业园区转型发展,并解决人口安置问题。——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彭森

  推动中国经济“升级版”

  回顾全国人大对中国宏观经济以及财政预算决算的监督,我们看到,无论是财政收入放缓的第二季度,还是企稳回升的第三季度,乃至年终“十二五”规划行至中期,在经济发展的关键节点上,都有人大监督尽心竭虑理性而真诚的言行。

  年中,GDP增速从一季度的7.7%,回落至二季度的7.5%,中国财政收入放缓,各种唱空声音不绝于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家财政如何过好“紧日子”,中国如何在深化财税改革中确保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举国上下高度关切。2013年6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了2012年中央决算报告,对“国家账本”进行监督。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时一致表达了对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的新期待,他们强调,要解决当前财政运行中存在的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不匹配、转移支付不规范、地方债务风险上升等问题,唯一的出路就是改革。要通过改革来破解发展中的难题。

  8月份,此前增速下滑的中国经济开始企稳回升。全国人大常委会适时听取审议了国务院关于2013 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国务院关于2013 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指出,成绩来之不易,但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阶段,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依然存在,希望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密切跟踪经济运行和财政收支情况,积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激活财政存量资金,坚持依法征税,提高财政收入质量。用理性、严谨的监督态度护航宏观经济。

  “十二五”规划是一个国家的发展大纲,也与每一个普通人的幸福息息相关。年终,国务院关于“十二五”中期评估报告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百姓需要的是有质量的经济增长。”委员们的审议意见积极回应了百姓关切。他们表示,从“十二五”中期评估报告中,看到我国经济增速高于预期目标等成绩的同时,也看到了中国在转方式调结构、节能减排和环保等方面沉甸甸的压力。呼吁尽快制定反映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以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指标体系,特别是加大节能环保和民生等方面指标的权重,来改变目前主要依据GDP 来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引导各方面把更多精力放在转方式、调结构和惠民生上来。这些言语让人们感受到了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对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质量的高度关注,以及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的信心和勇气。

  过去30 多年中,财税体制曾进行多次改革,国家的财政实力因此也不断壮大,财政状况总体健康。我们相信,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不断增强预决算监督工作实效和国务院的积极努力下,我国新一轮的财税体制改革会取得长足发展,并将更好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媒体对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2012年中央决算报告如此评价

  依法向人大提交审议五年规划中期评估报告,不仅折射出人大监督工作的公开透明高效,而且从人大和政府工作的互动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国不断前行的民主进程,感受到人大工作和人大制度正在与时俱进中绽放出新光彩。下一步强化人大对规划实施的跟踪监督是我们对人大工作的新期待。——委员和代表们说

  “向西是高地”:关注西部开发

  中国历史上的西部曾经创造了无数的辉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国的经济中心。璀璨的先秦文化、强盛的汉唐气象离不开西部热土的滋养。站在秦汉看西部,它是抵御外患的万里边关;站在隋唐看西部,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在世纪之交作出的重大决策。有人对此曾评价称,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结构性的逆转——从“向东是大海”的外向型经济转型为“向西是高地”的注重内需方向发展。如今,十多年过去了,在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以及西部若干城市新区相继建成,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格局已初步形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西部大开发不仅承载的使命更重,同时也更需要完善规划、落实政策和理性引导。

  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历来是人大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2013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了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为配合审议,全国人大财经委从2013年7月就启动西部大开发专题调研,前往宁、贵、云、甘、青五省(区)实地调研,并在会上提交了充分详实的调研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中对如何推行差别化的经济政策,落实细化西部发展的政策措施,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完善激励机制留住人才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意见建议,运用有力的监督助推西部开发向纵深发展,打造出中国西部经济的“升级版”。

  专题调研同期声:西部地区要准确把握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对西部地区的客观要求,因地制宜地确定地方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避免片面理解“同步小康”或“同等程度小康”,简单分解层层下压发展指标。——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彭森

  安农稳天下

  农安稳天下。这些年来,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到农村土地经营承包制度,再到粮食安全、农业法的实施,对“三农”工作的关注一直是全国人大监督工作的重点。

  如今“三农”已经成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关口,是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因此需要找准抓住其中的难点集中攻破。而这其中,城镇化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农村扶贫开发无疑是助力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

  继2013年4月听取审议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之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又于6月听取审议了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情况的报告。审议中,委员们直陈农村金融存在供给不足、农民贷款难、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低等问题,建议要深化改革,细化政策措施,建立现代化农村金融制度。同时就如何建立多元的金融服务、打造适合的金融产品以及国家政策引导上为农村金融改革积极建言献策。

  “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没有穷人的小康,就没有整体的小康。”2013年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把本年度最后一场专题询问锁定在了农村扶贫问题。

  询问会场浓厚的民主、开放氛围给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何打破‘扶贫、脱贫、返贫、再扶贫’的恶性循环,走出‘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怪圈,让‘减贫摘帽’代替‘哭穷戴帽’?”“未来准备采用什么样的‘真功夫’和‘硬措施’有效地缩小贫困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连珠炮式的问题不断抛出,直指要害。问答之间,透过询问者与被询问者的交流与碰撞,人们感受到了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解决农村扶贫问题上表现出的诚意和信心。人大监督为推动国务院及其职能部门有针对性地做好下一步工作,凝心聚力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审计,重在落实后续整改

  有人评价,全国人大常委会每年听取和审议审计工作报告,就像为国家经济运行做“体检”,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尤其是近些年来,审计工作报告带给人们的震撼更是不断升级。

  与往年相比,2013年的审计报告除了延续了近年来注重全过程跟踪审计、注重揭示重大风险隐患、注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强调绩效审计等特点外,更多涉及改革的深层次矛盾,着力从体制、机制层面分析问题、探讨原因。在内容上频现多个“首次”:首次全方位剖析了现行财政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呼吁深化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财权与事权相匹配;首次将公共财政、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三本预算放在一起,对各自功能定位进行分析比较,揭示出功能界定不清晰、彼此交叉安排资金等突出问题。

  持之以恒的监督让审计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审议中,一些“屡审屡犯,屡犯屡审”等老问题引起常委会委员的关注。他们认为解决的关键要从财政体制入手,通过深化改革切断问题产生的根源,推动实现国家的良好治理。

  “体制机制上的问题,关键还得认真落实整改。”不少委员还表示,为加大监督力度, 可以考虑在年底将审计的整改报告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他们强调,一定要让人大对审计监督的链条完整延伸, 一督到底。

  审议同期声:为加大监督力度,监督法第二十条规定人大常委会可以根据需要对审计工作报告作出决议。决议权的启动将大大加强监督力度, 建议今后可以考虑适时采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韩晓武

  反腐监督,打造权力之“笼”

  2013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全会上,强调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2013年,包括蒋洁敏、李东生等十多名省部级高官相继被查。众多“老虎”应声倒地的同时,大批“苍蝇”也落入法网。国家高调反腐、整顿吏治的措施使民众切实感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惩治腐败的决心和魄力。

  随着反腐渐入“深水”,如何打造权力之“笼”,以反腐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有利条件,备受关注。2013年10 月22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反贪污贿赂工作情况报告,这也是时隔24 年之后最高检再次就反贪污贿赂工作向全国人大进行报告。

  追溯腐败产生的根源,其中法制监督不力被常委会组成人员视为导致腐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他们呼吁,下一步应对症下药地加强法制建设,开展“法治”反腐,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限制和规范公权力行使的范围、方式、手段、条件与程序,为公权力执掌者创设公开、透明和防止其权力滥用的运作机制,以达成使公权力执掌者不能腐败、不敢腐败,从而逐步减少和消除腐败的目标。同时建议检察院等有关部门细化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从各个方面、各个渠道、各个环节上堵塞漏洞,从源头上、制度上形成“不能贪”“不敢贪”的局面。

  司法领域是腐败的重灾区,反腐离不开公众的监督。而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保障人民群众依法参与并监督司法的重要形式,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有利于加强司法监督,提高审判活动的透明度和公开度,促进阳光司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防止司法腐败和法官腐败。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反贪污贿赂工作报告提交审议同一天,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陪审员工作情况的报告,提出要让更多的基层群众能够直接参加审判活动,依法行使公民的民主权利,支持和监督人民法院公正司法,使人民陪审员队伍成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积极推动法治中国建设的有生力量。

  审议同期声:反贪污贿赂工作涉及许多制度和机制, 当前贪污贿赂主体中,“一把手”犯罪突出,窝案、串案频发,这与我国行政审批制度、干部任用制度、财税制度以及党政机关及其领导干部能够干什么、怎么干,都密切相关。建议检察院等有关部门细化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从各个方面、各个渠道、各个环节上堵塞漏洞,从源头上、制度上形成不能贪、不敢贪的局面。——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王胜明

  审议同期声:在反贪工作中,对于警示教育工作做得不够,一些案子办完就完了,用这些案例对党员干部进行警示教育十分必要。要努力构造“不想贪” “不敢贪” “不能贪”的工作格局,“不想贪”就是要靠理想信念抵制诱惑,“不敢贪”靠的是查办案件的力度,“不能贪”靠的是制度建设。“不想贪”需要靠思想教育,这个教育不是空洞的,应该以实际案例来开展教育。——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王其江

  促进“法治政府”构建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更加重视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推进依法行政,并为此设定目标,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

  一年来,人们见证了新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强监督,推动国务院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促进政府职能履行和转变的清晰轨迹。

  公安机关的执法活动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其执法状况如何,直接关系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实现,是政府执政方式转变、社会转型的缩影。

  如今随着经济发展和时代的转变,中国迈进了一个多元化诉求的社会。执法环境的深刻变化亟须公安机关转变执法理念,从打击犯罪的一元价值,向惩罚犯罪、保障人权、复位社会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多元价值转化。2013年6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了国务院关于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与此相配合,全国人大内司委专门提前赴河北、山东、浙江、江西多省实地调研,为审议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用强有力的监督积极推动执法规范化的各项要求由初级向高级转变,推动执法规范化建设由阶段性向常态化转变。

  在规范执法之外,面对社会矛盾尤其是行政争议的急剧增加,快速化解矛盾迫在眉睫。行政复议是“民告官”的法律途径之一,长期以来,在化解官民争议中发挥了“减压阀”的作用,效果显著。2013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行政复议法执法检查,并于12月份听取和审议了执法检查报告。

  行政复议法执法检查针对行政复议渠道不畅、行政复议能力不足、行政复议公信力不高等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检查,认真分析问题成因,提出意见和建议,督促行政机关进一步畅通行政复议渠道,促进行政复议法律制度的完善。

  行政复议法执法检查创新检查方式,在15个省(市、区)、163个设区的市(州、地区)、1407个县(市、区)开展了数据统计,有些地方甚至是由执法检查组工作人员到当地接访站发放调查问卷。最后共收集行政复议有关数据51350个,发放调查问卷4800余份,在中国人大网征集网民反馈意见3123条。这一监督方式很新颖,能帮助人大深入了解到现实的真实情况,是2013年监督工作的一个亮点。——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秘书局相关负责人

  让孩子们“上好学”

  曾几何时,能让孩子入学念书,是我国许多家庭遥不可及的梦想。渐渐地,许多家庭的这个梦想成为现实,但他们又面临着上学负担重的困扰。到本世纪初,负担重已经不是问题,因为,新修订出台的义务教育法,从法律层面强制规定,办好九年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重要职责,孩子从小学念到初中,完全免费。而随着义务教育法的深入贯彻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近年来在我国获得全面普及,成就举世瞩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任期第一年,将义务教育法实施情况列为执法检查的重点,以推动义务教育事业均衡发展,进一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努力让我国亿万适龄儿童少年都能够“上好学”。

  执法检查同期声:一部法律修订之后,就在短短几年内,进行三次执法检查,这是很少见的。对义务教育法进行密集执法检查,充分显示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对国家未来接班人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的关心。——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严以新

(编辑:SN054)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两会排行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