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专家袁伟时对话新浪:改革需要和人民互动……
2013年是中国官员的禁令之年。禁令之手能否制约权力?
公务员的一天,是怎样的一天?他们的生活,有多大区别?
“我们将忠诚于宪法,忠实于人民,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把努力实现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作为神圣使命,以对法律敬畏、对人民敬重、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政府,去造福全体人民,建设强盛国家。”
2013年3月1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总理李克强召开了第一场新闻发布会。李克强的上述开场简洁有力,这是他和本届政府对公众的郑重承诺。
今日,李克强将代表本届政府交上任期内的第一份“成绩单”。值此之际,新京报梳理本届政府的履职脉络,做一回顾。
【市场化】 让经济“火车”驶往更好方向
“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这是削权,是自我革命。”李克强说,“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言出必行,说到做到,决不明放暗不放,避重就轻,更不能搞变相游戏。”
2013年3月21日,新一届政府召开第一次全会,确立了国务院领导同志分工和国务院机构设置,讨论通过了《国务院工作规则》,对政府工作进行了部署。这预示着新一届政府开始全面履职。
发展经济,是这次会议的关键词之一。“这是政府要担当的首要责任。”李克强说。
“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则是新一届政府的目标。这一次,李克强更强调市场的作用。
李克强说:“首先把不该管的放出去,交给市场,交给社会。否则,群众对政府不满,政府还管不好自己该管的事情。”
这与他在首次记者会时的回答遥相呼应:一位来自新加坡的记者询问关于机构改革的问题时,李讲述了自身的一个经历:“我在地方调研时,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办个事、创个业要盖几十个公章,群众说恼火得很。”
“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这是削权,是自我革命,会很痛,甚至有割腕的感觉。”李克强表示,“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言出必行,说到做到,决不明放暗不放,避重就轻,更不能搞变相游戏。”
这些语句,与李克强关于经济的其他言论一起,被总结为“李克强经济学”。
有学者评论,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李克强经济学”的基调,那就是,让中国经济重回市场的轨道。
李克强并没有强调政府要做什么,而是首先厘清政府不做什么,并且明确了本届政府改革的核心就是简政放权。
“就是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李克强说,“现在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还有1700多项,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削减1/3以上。”
而此前闭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结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方案》。其中,李克强就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新一届政府开局要做的第一件事。
事实上,自新一届政府履职以来,以政府转型为切入点的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悄然推进,润物细无声。
从2013年的历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主题中,可以找到一些答案。从4月决定进一步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到5月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再到8月决定出台严格控制新设行政许可的措施,步步为营,体现出新一届政府的改革决心。
“推动经济发展,不光要稳住政策、推进改革、激发市场活力,还要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扩大内需。”李克强说:“我们要在必要和可能之间、在转型升级和保持合理增长速度之间,找到一个‘黄金平衡点’。”
一位分析人士就此评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相当于足球队“要从‘甲B’升到‘甲A’玩”,这将使中国经济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跃升到新的位置。“将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调整纳入宏观调控,既是对经济学理论的创新,也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把传统智慧和现代理念结合的全新思路。”
《德国之声》的评论更加言简意赅:“中国政府正在努力让中国经济火车驶往一个更好的方向。”
【法治政府】 权力真正在阳光下运行
对市场主体,是“法无禁止即可为”;而对政府,则是“法无授权不可为”。
“创造安全公平法治的市场环境,是考量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标尺。”2013年1月23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李克强主持会议时说。
李克强曾在不同场合,表达对法治的尊重。在他看来,推进改革要依法办事,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这与他早年的经历密不可分:曾在北京大学接受法学教育,并获法学学士学位。
首次记者会上,李克强提出的“法治政府”概念,让公众充满期待。
“国务院及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带头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无论履行哪一项职能,从行为到程序、从内容到形式、从决策到执行都必须符合法律规定,让行政权力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内运行。”李克强说。
列出“权力清单”,则是建设“法治政府”的第一步。2013年2月18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李克强要求,逐步建立各级政府的权力清单制度。
“公开权力清单是建立阳光政府的重要步骤,让权力真正在阳光下运行。”有学者指出,亮出“清单”,就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公众知道政府的权力边界。
截至今年2月底,已有55个国务院部门(包括20个国家部委)公布了保留的1163个行政审批项目。国家能源局等削权放权幅度达1/3。
李克强指出,“清单以外,一律不得实施行政审批,更不得违规新设审批事项。”也就是说,对市场主体,是“法无禁止即可为”;而对政府,则是“法无授权不可为”。
截至今年2月底,新一届政府简政放权六成任务已完成;国务院已取消下放行政审批项目362项;10余省份制定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年度计划。
建设“法治政府”的步伐正在加快。而这些以“削权”为主旨的改革,换来的是市场的大大松绑和社会活力的充分释放。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各类企业登记数同比增长27.63%,其中民营、个体企业增长29.98%,民间投资比重上升到63%。
【公平正义】 编织一张覆盖民生的网
如果说政府也是民生政府的话,就要重点保障基本民生,来编织一张覆盖全民的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
2013年记者见面会,李克强描述新一届政府的目标:编织一张覆盖全民的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这张网,希望能覆盖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保障房等,还要完善低保、大病救助,以“保障人们的基本生存权利和人格尊严”。
梳理过去一年多达39次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不难发现,新一届政府力图推动的改革众多,与民生相关的包括天然气价格改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覆盖、困难群体社会救助等。
去年1月8日,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和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工作。
2月7日,决定合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6月26日,研究部署加快棚户区改造,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12月4日,部署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而这些决定的出台,往往与李克强在不同时期的考察密切相关。
据媒体统计,新一届政府成员的考察重点主要包括:农业、西部铁路、扶贫、城镇化、小微企业、转变政府职能、环保等。
去年3月27日至29日,江苏、上海成为李克强上任国务院总理后考察的第一站。在新桥镇,他关注产业发展促进城镇化进程;在常熟市郊的农村,他关注家庭农场等农业现代化新形式;在上海浦东国际集装箱码头,他考察信息化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在调研过程中,李克强也留心居民的收入、福利,他会倾听企业的困难,不时会展开“打破砂锅式”的追问。
2013年4月2日,李克强出席博鳌亚洲论坛时曾说,需要在经济发展中更加重视社会公平正义,更多帮助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体,促进各国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
这意味着,从经济回归市场化,到建设法治政府,再到保障民生,新一届政府最终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务实外交】 出访身兼“超级推销员”
李克强外访,媒体亲切称呼其为“超级推销员”。新一届政府为什么选择“务实”外交,李克强则直接给出了答案:“共赢”。
去年,总理李克强履新后的首次出访选定4个国家:印度、巴基斯坦、瑞士和德国。从2013年5月19日至28日,耗时9天,这也是他上任后至今历时最长的外访。
有媒体将此次出行形容为“印巴串门,瑞德洽商”,并称此访传递出中国新一届政府在外交运筹方面更加积极主动的信息。
在印度、巴基斯坦这两位邻居家“串门”时,除了首都新德里,李克强还特意访问了印度商业之都孟买。
而访巴期间,李克强签署多个经贸协议,中方投资贸易促进团也同期赴巴。
而此次出访,恰逢欧盟正在针对中国光伏产品和无线通信设备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李克强在多场会谈中都不断沟通、交涉,为中国企业争取权益。
一年的3次外访中,李克强在维系友好关系的同时,更注重解决问题,加强合作,用外交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去年10月,出访越南,中越海上共同开发自此破冰。
11月,出访罗马尼亚时,李克强在诸多的会见后,与中东欧16国领导人共同参观了一场关于高铁的展会,并力挺中国“经验成熟、性价比优势明显”的铁路建设能力。有媒体因此给予了这位新总理一个亲切的称呼:超级推销员。
新一届政府为什么选择“务实”外交,访问中东欧期间,李克强则直接给出了答案:“共赢”。
“中国有性价比竞争优势的装备走出国门,特别是和新兴市场国家合作,既可以改善它们的基础设施,又可以消化中国的过剩产能,还可以提升中国装备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将造福于双边、多方。”李克强说。
正是改革开放改变了我们国家的命运,使亿万农民脱贫,也使许许多多的人出现了重大的人生转折。
现在改革的重任落到了我们这一代肩上,我想我们要尽力使改革的红利惠及全体人民,使老年人安度晚年、年轻人充满希望,使我们的国家生机勃勃。
——2013年3月17日,李克强答中外记者
A10-A11版采写 新京报记者 朱柳笛
(文中信息据中国政府网、人民网、新华网等公开报道整理)
(原标题:政府这一年 改革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