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盼望的改革红利还没成为现实,这对2014年影响很大”
“我是小明,草根小明一枚”“对于生活,我想对两会说……”
知道谁在代表你么?是否投过票?许多神回复值得回味和思考。
本报北京3月4日电(记者王义杰 林平)今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主任曹义孙做客由高检网、正义网、新浪网联合推出的“2014年全国两会系列访谈”,讲述自己对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议。
2014年春晚小品《扶不扶》中,一句“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道出了众人对提升社会诚信的渴望。今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上通过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要求全面推进包括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等在内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是当前非常重要的一个社会课题,也是一个制度建设甚至是文化建设的课题。如果能做出特色,我们的文化就具有超前性、前沿性。”曹义孙说。
谈及社会诚信状况的走势,曹义孙说,从人们的感受上来看似乎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但目前没有扎实的数据支撑,若从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来推断,则社会诚信整体上是在上升。“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离不开合作,GDP的增长从一个侧面说明,国人之间的合作比较紧密,诚信状况还算可以。”
为何会产生社会诚信“危机”?曹义孙认为首先在于缺乏规范,新建的规范又不够完善,示范效应不强;其次在于观念,多年的批判使民众对未来、现实及他人都产生怀疑态度;再次是对失信者的惩罚过轻。
“市场经济带来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就是陌生人出现。但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个别信任’,如亲人间、熟人间,而对陌生人易有警惕性。”随着怀疑心理蔓延,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加重。曹义孙表示,这种“个别信任”不符合市场经济,不符合全球化时代,不符合大数据时代。
“对陌生人不信任,会影响你的发展,影响你拓展世界的能力和眼光。对一个民族来说,甚至会失去走向世界的能力。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诚信是直接相关的,所以中国人要从‘个别信任’向‘普遍信任’转变。”曹义孙说,“只要你相信人,肯定利大于弊,中国需要这种信任文化。”
如何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曹义孙提出两点建议:通过教育和文化传播,使诚信成为人们的信念;通过完善制度,使一些人不能说假话。
谈到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建设的问题,曹义孙说:“在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期,领导干部不仅要有德行,还需要树立法治思维,具有法治精神,做到信仰法律、相信规则、严格按规则办事。”
(原标题:建立对陌生人信任的诚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