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2014:蒋方舟

“作家有一个更严格底线:必须真诚独立,不被任何利益收买”

《建言时间》:向空气河流道歉

人大教授周孝正,“天气哥”宋英杰做客新浪,探讨环保问题…

下岗十五年:沈阳故事

“在1998-2000年国企下岗潮中,东北三省工人下岗数占全国25%”

代表委员关于人才语录:高校勿忘学生人格培养

2014年03月12日09:15  新华网

  核心提示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历年全国两会关注的一个热点。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作了明晰部署,提出要“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让人人都有成长成才、脱颖而出的通道,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2014全国两会召开之际,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代表委员们有关人才的“铿锵之声”。

  “180万津贴引不来一个人才,西部对高端人才很饥渴!”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大学校长郑强称,在教育部和贵州省支持下,贵州大学开出了每引进一个长江学者,给予120万元年津贴,一个院士给予180万元的优厚条件,还提供科研平台和经费,但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没有一个人报名。

  点评:孔雀中西飞 何时不徘徊

  “人才都哪儿去了?”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江南控股集团总工程师黄作兴称,民企招工比较难,尤其是高层次的人才,即使招来了也往往留不住。工资也一年比一年开得高,熟练的技师月薪没有六七千,你都不好意思开口去招人。

  点评:民企的“头疼事”!

  教育改革必须从高校招生撕开口子。

  ——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表示,教育改革必须从高校招生撕开口子,采用多元化的录取评价体系。

  点评:骨头难“啃”也得啃。

  更好地让奇才、怪才、优异的人才得到机会。

  ——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认为,现在的高考,学校和学生都没有自主权,学校必须在1:1.2的档案里选学生,学生也只能拿到一个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不能选学校。应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给学校和学生更多的自主权,能够让更多的人、创造性的人才得到发现、受到重视。

  点评:不拘一格“培”人才。

  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应继续推进,但需要解决两方面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支持高校自主招生试点继续推进,同时强调各学校自主招生的标准、条件、录取过程应完全透明,自觉接受社会和媒体的监督。

  点评:要对症下药,而非因噎废食。

  “三分之一跑项目,三分之一开会,只剩下三分之一时间在搞科研。”

  ——不少代表委员认为当前科技领域存在的科研经费分配不公、行政主导干预科技资源分配等问题日益凸显,已经影响科技创新发展,必须加快落实科技体制改革任务。“科研人员时间都去了哪儿了”值得深思。

  点评: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天24小时,科学家也不例外。

  还“利”于科研人员。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省科技厅厅长郭跃进认为,科研成果没有转化成生产力才是国有资产的一个最大的流失,也与政府资助科技项目的初衷相违背。要探讨怎样才能让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最高,让财政支出的科研成果效用最大化。

  点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是科技的主体。

  让行政的归行政,学术的归学术。

  ——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认为,现阶段,要实现让行政的归行政,学术的归学术,需要特别关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制度设计让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在学术事务中充分发挥作用,二是理顺行政与学术的关系,避免行政对学术事务的不恰当干预。

  点评:各司其职。放开该放的,管好该管的。

  高校不要忘记学生人格的培养。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在谈“复旦投毒案”时表示,从教育本身来看,不发生这个事件也能看到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高校偏重知识的传播,比较少关注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点评:人才培养当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

(编辑:SN028)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两会排行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