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 砖头垒成的院墙外,是一排干枯的白杨树和一条土路,风一吹扬起的沙尘,扑得人睁不开眼。院内的平房贴着白色瓷砖,年头久了,显出灰扑扑的颜色。院外不远处,一头牛正百无聊赖地摇着尾巴。
这是中国北方农村再普通不过的一处院落。除了院门口多了两辆中巴车和院内越聚越多的村民外,这里与平时毫无二致。村民们知道,他们村“来了一位大人物”。
两天前,李克强刚刚在中南海第一会议室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确定今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参加会议的是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以及几十位部委负责人。两天后的3月27日,李克强跨越了省、市、县、镇四个层级,直接来到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桥头镇太平庄村委会的会议室。他的桌对面是十多位由于长年风吹日晒、脸色黑中透红的地道庄稼人。
听取意见
“有什么话尽管说、敞开说”
李克强开门见山对参加会议的党员、群众代表说:“我这次来是听取你们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和建议,你们有什么话尽管说、敞开说。”
起先,有些村民表现出一点拘谨:一位村民一边发言一边搓手,还有一位村妇联主任,因不好意思,每说两句话捂着嘴笑一会儿。
不过,他们所提的意见和要求却毫不含糊。第一位发言的村支书,一口气提了三大问题:村组道路不通、干旱缺水、电压不稳,马上有人又补充了两大问题:风沙太大、村卫生室条件太过简陋。村妇联主任则反映,壮劳力都出门打工了,妇女们干农活却没技术,想搞“大型养殖”又没有盖棚圈的钱。另一位村民提出,村里人大多不爱买养老保险,觉得“不划算”,但买医保都很愿意;还有一位村民抱怨正在推广的滴灌设备“价格太高”:一亩地花1000元铺的管线,只能用一年。
此情此景,李克强一定似曾相识。他早年插队的知青生涯中,曾“官”至大队支书。当时,他每天需要拿出好多时间,认真安排生产队成员的每一项劳动内容,处理队内的大小事务——包括召集村民代表开会。这也或许是他为什么能迅速与桌对面这些村民“融为一体”的原因。他夸村支书“看起来很年轻”、“意见很有水平”,还称赞妇女代表“撑起了大半边天”。他的每次插话,都让村民们笑得合不拢嘴。
回应村民
寻长效机制解决普遍性问题
与当年的大队支书不同,如今身为一国总理的李克强,是用更宏观的眼光,审视这些来自最基层的难题。他把这些意见总结为缺路、缺水、缺电、缺医,以及生态补偿、劳动力素质提高等6个方面,并逐一回应了这些问题。他说:“表面看,你们提的是你们村遇到的具体问题,但这些问题其实事事关系到国家大政。”
李克强把这些问题归结为中国农村,特别是北方农村“普遍性问题”,而且仅靠一村一乡之力很难解决。因此,他要求当地政府和同行的部委负责人,把这些问题一一梳理、研究清楚,寻找破解难题的“长效机制”。
如同一贯表现的那样,李克强慎于承诺——哪怕面前只是十几位普通的村民。他询问村支书,修路除了需要财政支持,还需要征地,村民们愿不愿意?他很委婉地提示村妇联主任,发展“大型养殖”未必要全部依赖财政,信用社贷款也可以成为部分资金来源;他当即让旗委领导认真组织当地企业攻关滴灌设备价高使用期限短的问题。
他说:“坦率地讲,你们有的问题,给点政策倾斜就能解决。但我们国家这么大,如果解决上述问题,都只依赖财政支持财力确实达不到。我想是不是各级政府、社会力量,以及你们个人都分担一点,最好能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让更多与你们村问题相似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这样是不是好一点?”桌对面的村民代表个个笑容满面、不住点头。
会后讨论
“吃透群众心思,顺应民心”
事实上,这间小小的村委会会议室,或将成为改变国务院某项决策的场所之一。会上,几位村民告诉总理,相比于城里的大医院,实在万不得已,他们更愿意在村卫生室看病,因为“方便实惠”。李克强连连称赞:“这四个字概括得太好了!”
座谈会前,李克强刚刚查看过太平庄的村卫生室,发现两位父子村医收入十分微薄,看病之余还要靠种田维持生计。了解到这一情形十分普遍,他会后立刻与同行的有关部门负责人协商并初步达成一致意见:今年财政新增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将用来重点补贴村医。在次日召开的翁牛特旗常委扩大会议上,李克强对参会人员转述了这一意见。
他说:“我们从群众中来,就要多听群众的意见。再不好听的话我们也要听。只有把群众的心思吃透,才能做出顺应民心、民意、民愿之举。”
而在27日与村民党员、群众代表的座谈会上,李克强语重心长地说,政府会想办法努力解决村民们提出的实际问题。在一幅“民主管理、科学决策”的红色大字下,他说:“政府工作说到底,就是要让百姓得实惠,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听到此,村民们鼓起了掌。而在他们右侧,为了把更多座位留给村民代表,几位随行政府官员,只能挤在一排靠墙的小圆凳上。
(肖楠)
(原标题:总理与村民桌对桌议村务)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