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安
近段时间以来,京津冀一体化持续高歌猛进,相关合作议题涵盖政府间政策协调、产业间转移互补、交通通讯互联互通等多个层次。国务院最近还正式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以加强领导。然而,近日一则“京冀两村庄一路之隔,养老金差7倍”的报道,令一体化中一个至关重要却鲜有提及的问题凸现出来,京津冀地区间“人的一体化”。
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经验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就是资本、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一体化的过程。就中国目前的情况而言,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要实现资本或产业的一体化,相对来说并非难事。比如京津冀三地的经济协作,有些项目的搬迁与合作就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思路。然而,一旦面对劳动力的流动与重新配置,相关方面大多三缄其口,抑或“顾左右而言他”。
背后的难处,就在于三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差较大,由此而产生劳动者的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障水平差异明显。比如社会保障,据媒体报道,相邻但又分属京冀的两个村庄,农民的养老保险水平一边是每月350元,另一边只有55元。假定实现一体化,本着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河北向北京看齐,按照河北现有领取养老金老人500余万计算,那么与北京的养老金缺口总额每月就达到15亿元左右,一年则为180亿元。在地方财政普遍吃紧的背景下,这笔钱由谁出就会成为大问题。
不仅如此,按照京津的城市发展规划,这两个特大型城市均属需要严格控制人口的地区,而河北则是传统的劳动力输出地区。于是,经济高地与人口流动之间就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以北京为例,目前北京的常住人口已超过2100万,而非户籍人口超过800万,其中来自河北的流动人口占有相当的比例。按照资源的承载力,北京的合理人口容量仅为1800万左右,这就意味着有必要采取多种手段,纾解人口带来的压力。
有人认为,只要将北京的部分产业迁出去,劳动力就会自动从北京流出,人口膨胀的势头就能遏制住。然而,这种想法既得不到过去经验的支持,也不符合劳动力流动的规律。只要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水平存在着差异,“人往高处走”的趋势就会持续下去。更为糟糕的后果是,如果产业迁出去了,劳动力却因为种种原因不愿意离开北京,极有可能出现北京就业岗位紧张、失业率迅速上升的状况。
由此可见,“人的一体化”是京津冀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绕不过去的一个关隘。当然,“人的一体化”并不意味着工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水平的完全均等,而是一种劳动力资源配置合理,符合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的状态。要做到这一点,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导与市场“无形之手”的调节就需要有机地结合。特别是地方政府需要放弃“一亩三分地”的执政思维,在户籍制度改革上迈出更大步伐,在实现公共服务和公共资源均等化方面更具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人的一体化”进程就会大大加快,而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终极目标才能顺利实现。▲(作者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社会保障系教授)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