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军事报道】据日本共同社12月3日报道,上周发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中国公民认为联合国而非战场是解决中日海上争端的合适场所。

  日媒称,这项调查的结论可以减少人们对民族主义情绪日益高涨的中国民众会要求使用威胁甚至武力手段解决钓鱼岛争端的担心。该调查报告是西澳大利亚大学珀斯美国-亚洲研究中心发布的。

  报告称,中国人“对为了这些岛屿采取军事行动的前景很谨慎,至少在原则上接受和解的想法”。

  调查结果是基于在北京和上海等5个中国城市的1400多次当面采访。研究人员是2013年3月进行的调查,此前约6个月,因为日本政府从私人手中“购买”了几个争议岛屿,中国许多城市爆发了反日抗议活动。

  爆发抗议之后的几个月里,中国民众似乎希望开战,网站和社交媒体上反日好战言论激增。

  不过这份报告呈现了不同的情况。

  报告说,60%以上的中国人认为,两个国家应该在联合国解决争端。

  这份报告的作者、研究中国舆论的安德鲁·查布说,存在“沉默的大多数,尤其是在网络上”。

  查布认为,中国网络论坛、博客和新闻评论区充斥的民族主义声音常常使普通中国人的温和观点不易被发觉。

  报告说,外国媒体过于关注一些影响力并不那么大的新闻媒体,可能加深了好战情绪在兴起的印象。

  在2012年12月的一篇文章中,一份以喜欢渲染武力色彩著称的半官方报纸几乎呼吁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对日宣战。

  文章写道,中国政府如果往后退,必为天下笑。如果再往前走,就是中国、日本军事力量的直接碰撞。文章认为,“在这两个选择中,向前是中国政府的唯一选择”。

  这篇报告指出,90%的受访者通过电视了解相关信息。调查发现,通过电视了解争端的受访者赞成政府对问题的处理方式的可能性最大。这一点似乎与常见的说法——即民众的愤怒情绪限制了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的政策选择——相抵触。但是如果抗议不是由日本对钓鱼岛政策引起的公愤驱动的,又该如何解释呢?

  报告总结说:“这些结果证实了这样一种假设,即暴力不是中国人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失控的结果,更多的是失望情绪的发泄和机会主义行为。”

(原标题:日媒称多数中国人不想中日开战 反日并非主流)

相关阅读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在文革中

从1970年开始,西哈努克曾长期流亡中国。虽然正逢文革期间,但身为中国政府认可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得到的待遇并没有打折。但另一些同样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的老外们,却没那么幸运。

“屌丝”这个词得罪谁了

《人民日报》刊文批判“吊丝”一词。文章认为该词“隐含的自我矮化,必须予以批判与摒弃。‘屌丝’也并没让年轻人更特立独行,更没有向社会传递出多少正气”。

洋媳妇这样谈中国男人

这位自称是洋媳妇的乔斯琳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洋媳妇问答:中国男人与性”,看看这就是美国女人的直率,开门见山直捣关键穴位,到底中国男人行不行,美国女孩为何较少嫁给中国男人,这些在中美婚姻上的热点话题,洋媳妇是娓娓道来。

老龄化以后劳动力潜力何在

当全世界都在变老,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终结了么?我们要如何从人口红利过度到制度红利?

  • 吴晓波:中国人为什么言而无信?
  • 朱学东:高校课堂有必要装摄像头吗
  • “相公”如何从宰相演化为男宠
  • 历史上著名作家们收到的退稿信
  • 谭飞:近期5部热门影片哪家强
  • 男友暗恋绿茶婊甘当千年老备胎
  • 沈熹微:关于绿皮火车的记忆
  • 0